在活动中学习 ——“认识厘米”教学思考与实践
(2015-08-28 14:51:39)
标签:
教育 |
《厘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学情分析与思考
1.
2.
课堂实践:
一.
用孩子非常感兴趣的“侦察兵用大石头做记号”引入“人身上的尺”:1庹、1拃、一个足长等等。这个环节不但让孩子明白长度可以测量,也对自身感觉很奇妙。然后通过用“拃”来测量课桌长引发冲突,产生“统一长度单位”的需求。
二.
1.
2.
3.
这一环节这样设计,主要考虑到:①进一步加强对“厘米”的感知;②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这为以后认识“分米”做好铺垫;③很多常见的物品如铅笔,课本长等等,估测它们的长度时用10厘米比较方便。
4.
5.
② 和橡皮比较下,估测U盘的长;还可以借用什么比一比?(用大拇指的长比一比)。
③ 猜一猜粉笔大约长多少?(和10厘米的手势比一比,再猜一猜)
④ 铅笔大约长多少?数学课本长呢?
估测时要及时引导学生调整估测的策略和方法,提高估测的准确性。
6.
根据孩子测量时出现的情况,讲解对比,让每个孩子掌握正确方便的测量方法。
测量时发现有三种情况:一是有个别孩子是让被测物体左端与直尺左端对齐;二是大部分孩子让被测物体左端与直尺0刻度线对齐;三是一个孩子带的直尺是一种折叠尺的第二段,尺的起点是从16。
根据这三种情况,教师灵活掌握:对比前两种情况,得到正确的测量方法;让当事人讲解第三种情况,并和第二种情况对比,感受最简便的测量方法是第二种。
7.
课后反思:
“厘米”作为第一个被孩子认识的计量单位,其抽象程度可想而知,而建立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必须以它的实际长度为标准,是很忌讳用课件中放大的长度单位的。所以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孩子手中的厘米尺,通过以上充分的活动,孩子的积极性被调动,兴趣被提升,并在活动中一步步强化了厘米的表象。实践证明,以实际为标准,以生活中最常见的物体作为活动材料,以大量的动手、动眼、动脑的活动为基础,是建立长度观念的重要途径。离开了活动,离开了生活,都将成为一纸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