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公开课评课

(2014-04-06 14:37:19)

  

数学公开课评课

                                     前洼学校    赵海鱼

    为了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实践与完善我校“121”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展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力及自我创新意识,达到教师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进而提高我校课堂教学质量,3月17日——21日,我校开展公开课展示活动。我参加了数学和科学公开课活动,聆听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老师的课,收获良多。下面就谈谈我初浅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年月日》一课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单元,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教学大月、小月的记忆判断方法。田老师始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让学生合作学习来掌握新知,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对于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注重教学情境的引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田老师通过出示许多有意义的日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间、北京申奥成功、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等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再提问生活中的日子,从而引出更大时间单位的学习。
  2、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本节课田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索学习等过程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学习记忆判断大小月的方法。其中田老师首先让孩子们观察自己的年历卡,再小组交流共同点并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

  3、教学练习设计层次分明,老师的语言体现了简洁美,整堂课感觉田老师教态自然,思路清晰,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整堂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数学:“除法的运算性质”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个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规律,在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运用到简便运算的练习中去。这节课陈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 “减法的运算性质”推广到除法的运算性质,引入新课学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陈老师力图为学生创设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大胆猜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感悟、发现除法的运算规律,使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建构新知识。让学生在“发现——验证——归纳”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为尝试解决问题而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运用,共同探索出除法的运算规律。进而安排各种情况的除法算式进行简便计算,让学生在运用中不断探索,感悟在计算除法时,要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运用规律才能使计算简便,从而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计算过程进行反思,形成用除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策略。 

      教学时,陈老师首先出示两道计算题,一道按顺序计算,一道可以简便计算,学生分组做,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异同点?你有什么发现?前面已经有减法运算性质的基础,学生回答起来不是太困难。在掌握了所学规律的基础上,陈老师及时地出了一些简便运算的练习题,教学效果良好。

     一年级数学:本节课“读数”和“写数”是在学生会数数和知道了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能从1数到100,而且知道了数的组成,在教学中段老师充分利用计数器,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摆小棒过渡到计数器上拨珠子来表示数,从而知道几个十就在计数器的十位上用几个珠子表示,几个一就是在计数器上的个位用几个珠子表示。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读数并不难,而读准数却不容易,如:24,许多孩子读二四,这时段老师要问学生“二”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应该怎么读?经过努力,最终克服了这样的毛病,读正确二十四。而且要求学生读作时一定要写成中国汉字,不能写成阿拉伯数字,在教学100时,十位上一个一个的拨,拨够十个时,发现十个十就是一百,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这样,100就是在百位上拨一个珠子。  

     写数时,开始要根据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去写,写成数字,学生的已有知识基本能写,段老师特别注意做题时,发现遇到整十数,整百数时,容易出错,这时,段老师在设计练习时题型多样,强化练习并强调:当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时,要用0占位。  

    同时通过教学,段老师发现本课也是对数的组成的进一步细化和理解,对以前的知识得以很好的巩固,教学中段老师发现其实许多学生知道通过自己探索、总结、发现、判断能解决许多问题,老师加上辅导,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年级科学:《生命从哪里来》一课是在学生对生物的繁殖以及在繁殖过程中出现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继续引领学生探究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如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是如何诞生的,是在地球上产生的?是由神创造出来的?还是由小行星从宇宙某个遥远的地方携带而来的?至今,有关地球生命的起源问题仍然是令科学家费尽周折的不解之谜。

      本课张老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指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分析资料的方式探究生命起源的问题。活动开始张老师先向学生询问是否想过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并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此有哪些想法,接着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有代表性的生命起源观点的资料,然后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让学生分析书中的各种观点及依据,说说哪种观点有道理及其理由,最后引导学生收集有关“地球以外是否有生命”的资料并分析哪些是有科学依据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懂得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根据学生乐于动手、动脑的特点,我们给他们多一点的时间空间,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即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动脑想,认真思考,仔细研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辨能力,想象能力。而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得到很大的提高。由于本课知识较深较广,教师既要充分备课,对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以及外星人的故事、飞碟等知识都要充分了解,同时要对此有深刻认识,要有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对学生提出的有悖常性的观点要及时纠正,还要正确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课型对老师而言充满挑战性。 

      艺术是需要挖掘的,由于个人的水平有限,不能深挖,在此,仅谈个人的初浅认识,不到之处,请各位老师谅解。

      本次校级公开课我的收获很大,触动也很大。在以后教学中要研读好教材,在研读好教材的基础上去拓展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这样才会教出思维开阔的学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