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中的仁爱精神

(2013-05-29 22:42:42)
标签:

杂谈

娱乐

分类: 巨人肩上摘新创意

播洒心灵的阳光,呼唤世间的仁爱

         -----浅析《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中的仁爱精神

 

雨果说过:“天生的万物中,放出最大光明的是人心;不幸的是,制造最深黑暗的也是人心。”不同的是,仁者爱人,他们释放出光明去拯救黑暗中迷失的人心。

《悲惨世界》中,雨果力图以仁爱精神去对抗恶。于是,他塑造了一个仁爱的化身---福来主教。他把自己宽广的主教府改成了治疗穷人的医院,将自己的薪俸一万五千利弗中的一万四千利弗捐给慈善事业,自己的生活俭朴清苦。由于他的善行义举,人们十分感激他,“有如迎接阳光”一样接待他。他对待偷走他的银烛台的冉阿让,不仅不斥责,反而将另一对银烛台送给他。冉阿让在他的感化下觉醒过来,成了另一个宣扬仁爱的“使徒”。

现实的洪流中,物欲地追求往往使人心堕入黑暗,这是很多人为自己的坠毁寻找的心灵出口。难道“一碗水,换来一滴泪,便成一世痴心绝对”,只于《巴黎圣母院》中熠熠生辉?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将满腹的同情注入到那位受骗受害的吉普赛小姑娘身上。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仁爱的光芒显而易见。

而这与《悲惨世界》中福来主教式的仁爱精神有些许不同。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的仁爱精神更多地成为了人道主义的一种演变形式,以此去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

现实有时真如洪水猛兽,但我一直比较接受“人性本善”的观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太阳,只是有时在现实的乌云遮挡之下。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更多的人用行动去证明了这不仅是句口号。仁爱精神不仅仅只是小说中要表达的,早已在实际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家。

仁爱精神是一种精神品质,不属于人物性格。小说中人物性格可饱满、可扁平,但这些绝不影响作家赋予小说中的仁爱精神的光芒。类型化性格的人物善恶鲜明对立,仁爱精神在善恶地较量之中清晰呈现。克罗德和卡西莫多的形象在仁爱精神的光芒之下愈加鲜明。而圆形人物因其自身的复杂性,留给了读者更多地思考空间,冉阿让或许能给读者带来更多地揣摩仁爱精神的空间。他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活所迫,它曾“作恶”,福来主教感化,及时醒悟,继而以仁爱感化了冷面执法的沙威。

仁爱精神是一种无条件的给予与奉献,有时也是对他人的宽容与感化,更是自身由恶到善的蜕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