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火
“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一个人在冰天雪地中踽踽独行。鲁迅是孤独的,他的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总是将他推到绝望的边缘。偏偏他的内心又总是自我沦陷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上,为了求得出路,他像屈原一样开始了对问题的追索。与屈原不一样的是,他知道追索也有可能毫无意义。即便如此,他仍然还要前行。
“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在追索过程中,他处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灰色地带,行走的每一处都是虚空。但是即使“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似乎是一片绝境,俯看脚下,火焰依然在。那是一团死火,却是他心中冻结的希望。一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那句: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同在。绝望是不真实、不存在的,希望也本无所谓有无的。鲁迅毫不讳言在他看来乃是实有的黑暗与虚无,却又认为,不是没有可能从反抗中得救。希望在这里被悬置起来了,反抗成了唯一可把握的现实。
于是,“我”还在这不明不暗的“虚妄”的世间活着,“我”就应与那“身外的青春”即进步的青年们一起去战斗。这样
“我”才可以摆脱寂寞,摆脱衰老,让生命重新焕发别样的青春,改变这暗夜,找到真实的希望。于是,“我拾起死火”,“将他塞入衣袋中间”,“一面思索着走出冰谷的法子”。“我”低头一看,死火已经燃烧,“烧穿了我的衣裳”,而“我”最终还是用自己的温热惊醒了这沉睡的死火。然而,死火与“我”的相遇却不是和谐的,而是陷入了一场残酷的博弈。死火无论是选择烧完,还是冻灭,终将消失。
一如人在童年永远是满怀热忱和渴望,觉得这一生似乎一定要有所作为。而在尝尽种种失败,识尽惨淡人生后,现实磨灭了理想。似乎安于现状,平平静静的人生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的确怀有很多的志向和抱负,但实际不是人人都能实现,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数以千万计的跌倒,有的人最终选择了平庸。在同样的结局下,努不努力似乎没有什么区别,正如死火“冻灭”或“烧完”,无论哪种,最后都将逃不了消失的命运。可是鲁迅笔下《野草》里的死火却是与其“冻灭“不如烧完,帮助无论如何也要走出冰谷的”我“。
如果故事到此就结束了,你会认为鲁迅在宣扬大无畏的牺牲奉献精神。其实非也,在死火的帮助下“我“离开了冰谷,但马上就死去了。这很像鲁迅笔下的那些知识分子的命运,绕了一个圈,又回到原点。鲁迅从来都是在践行只重视过程,不重视结果的哲学。在他长久追索的终点,可能没有至高的目的,只有死。即便如此,他还是在反抗绝境。这就是野草精神,是与希望同在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