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估算”课堂教学实录
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不断思考、倾心研究的基础上,为大家精心演绎了一节“估算”教学观摩课。吴老师深入挖掘估算的本质和估算教学的意义,并以其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激情澎湃的教学语言、活泼生动的师生互动以及深邃缜密、气势磅礴的“吴氏”教学风格,给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精彩的范例。
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有关估算的知识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接触过一些,对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估算。关于估算,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什么困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吴老师?
生:为什么要估算呢?
生:估算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师:也就是估算到底有什么用?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
生:估算是什么人发明创造的?
生:估算有方法吗?如果有的话,能把它们分类吗?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这么好的问题。北京有一个学生曾经向吴老师提过这样的问题:“吴老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就要估一估?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精确计算啊?”同学们,你们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
生:遇到过。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研究。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二、在经验积累中引入估算
(屏幕出示青青和妈妈一起到超市购物的情景)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过和爸爸妈妈一起购物的经历。青青和妈妈选了五种商品(屏幕出示五种商品的价格:48元、16元、23元、69元、31元),妈*的问题是:带200元钱够不够?(屏幕出示收银员正将商品价格输入计算机的画面)我想让同学们讨论的问题是: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请大家独立思考,做出判断。
①当青青想确认200元钱是不是够用时。
②当收银员将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收银机时。
③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生用手势表明自己的观点,多数学生选择①,有两生选择③)
师:请问这两位同学,假如你买东西时花了168元,收银员估了估告诉你,就交200元吧,你交吗?
(两生不好意思地笑了:不交)
师: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你们认为应该精确计算还是估算?
生:付钱时,花多少就得付多少,不多也不少,还是得精确算出来。
生:(齐)就是嘛!
师:对啊,当收银员告诉顾客要付多少钱时一定是个很准确的数,而要确认带200元钱够不够时,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知道五种商品大约花了多少钱就可以了。同学们,是这样吗?
(生都会心地笑了)
三、“曹冲称象”,感受估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估算策略。
教学情境:曹冲称象。(屏幕出示)6次称的质量如下: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质量
|
328
|
346
|
307
|
377
|
398
|
352
|
提问:你能估计一下这头大象有多重吗?
1、学生自主探究,在练习本上记录自己的估算过程,展示不同的做法。
2、集体交流,整理估算方法。
(1)小估:300×6=1800
(2)大估:400×6=2400
(3)中估:350×6=2100
(4)大小估:300×3+400×3=2100
(5)四舍五入估:330+350+300+380+400+350=2110
(6)凑估:300×7=2100
(7)精算:328+346+307+377+398+352=2108
孩子们在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的同时,师生根据不同的估算方法,幽默地给它们命名。课堂气氛轻松和谐,使学生对估算的多种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
3、在比较选择中,体验估算的价值。
师:在你们估算的时候,电脑也悄悄地计算出来了。(屏幕出示两个答案:20108千克,2108千克)你觉得哪个答案有可能对。
学生有的根据生活经验来选择,还有的根据估算的结果去思考问题,渗透估算可帮我们选择正确的答案。
4、二次反思,提升认识。
师:同学们,看看这个精确计算的结果,再看看同学们估的结果,此时此刻,你想对刚才自己的估算结果做一点评价和思考吗?你比较欣赏哪种估算方法?
学生在对自己估算方法的自我剖析中,发现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体验中把方法优化。
三、解决问题中,体会估算的价值。
情境一:350个同学要外出参观,有7辆车,每辆车56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方法1:7X50=350
方法2:7X60=420
师:往大估(方法2)和往小估(方法1)哪个更好?
显然方法2比方法1的估算结果更接近精确值,但是对于这个实际问题来说,方法2显然不如方法1合理。我们来看看学生的回答:
生1:往小估都够了,一定能够。
师:往大估行吗?
生1:原来没有4个座位,万一来多了,有可能不够了。
生2:往小估比较“安全”。
情境二:一座桥限重3吨。一辆货车装了6箱货物,每箱285千克,车重986千克。这辆车可以安全过桥吗?
学生大多数把285估成300,300X6=1800,不到2000;986不到1000,所以能安全过桥。学生用了往大估的方法。
师:这个问题怎么不往小估了?
生1:300都行,285更行。
生2:这时候往大估“安全”。
师:到底往大估安全还是往小估安全?遇到下一个问题这么办?
生:随机应变。
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帮助学生巩固数学方法,体验解决问题过程,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吴老师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春游乘车”、“安全过桥”引发学生积极投入思考、探究之中,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的估算方法适合解决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的选择,再次体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