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阳史话】宝坻老城那些事儿(二十三)重建石经幢经过
宝坻百姓大舞台 2022-09-26 15:23 发表于天津

宝坻老城那些事儿(二十三)重建石经幢经过
阮洪臣 陈兆军 赵新盛
1975年底,李寿祥先生从考古培训班学成归来,回到宝坻时,曹福全老师已调走,文物组工作由先生和于广坤负责。1980年,文物组划归图书馆。1984年文物组又划归文化馆,时于广坤调到县人大办公室工作,先生一人负责文物工作,以后邹万霞和先生一起负责文物工作。

采访李寿祥先生(右)
八十年代初期,先生跟随天津市文物处去河北考察期间看到了赵县的石经幢,赵县石经幢不仅高大,尤为精美。当时先生心里非常振奋,遂萌生了将来有机会一定重建宝坻石经幢的想法。此后,先生开始注意搜集石经幢散落的构件。其中有三件辽代构件在县自来水公司大门口(位于石经幢西南侧)东侧一扇门的后边,均为石经幢第一层构件,有里面的“千佛像”幢身和外面环绕的八根“盘龙祥扶柱”中的两根残部,第三件为上面的“伞盖”,这是整个石经幢中最大的“伞盖”,另外在当时的药材公司(现在广济寺东院)发现基座束腰处一件刻有佛本生故事的辽代构件。

宝坻石经幢老照片
1987年南街准备修建柏油路,清理路基时,在石经幢位置发现石幢基座,基座高一米左右,以前一直被土掩埋,几乎无人知晓,文物组立即对基座进行清理并逐一登记,后将部件全部放置自来水公司院内。基座为方型束腰须弥座,束腰处有浮雕,雕刻佛本生故事,每面七幅,共二十八幅。之前,自来水公司铺设自来水管道,在石幢基座上开挖十字明沟,致使束腰浮雕北面缺半块,西面缺三块,南面缺两块,东面缺一块,实际还剩二十一块半浮雕。基座北面最东边一块浮雕,系明代正统六年(1441)地震后重修时补上去的,其石质与雕刻风格都与辽代不同,具有明显的区别。石经幢基座的发现,给予先生重建石经幢更大的信心。当时建委部门领导也非常支持石经幢重建工作,经整体考虑,将石经幢重建位置提前“预留”出来。之前石经幢并未在街道的中心,而是在街中心西北方向,故商定重建时将石经幢基础整体向东南平移2.5米,以确保石经幢位于街中心位置。

石幢底座的浮雕照片
不久,先生开始撰写石经幢重建立项报告,报天津市文物处后,获得批准并拨11万元专款用于石经幢重建。
时在天津文物处工作的温启明先生对宝坻石幢重建非常关心,以前,温先生在石家庄文保所工作,他曾在所里看到过宝坻石经幢一些照片,遂以私人名义写信给石家庄文保所希望为宝坻提供有关石经幢资料。时任文化局局长蒋宝和与先生遂携带温先生信件乘车前往石家庄文保所,翻拍了部分石经幢照片,照片均为一九五六年文物普查期间拍摄。当年,石经幢周围还安装有水泥护栏,立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文革”期间水泥护栏被拆毁,之后被运到宝坻老汽车站南大坑内。

石经幢模型制作组由李寿祥、贾长柏、王会、金福祥四人组成
根据现有石经幢资料,先生开始研究绘制施工图纸。他邀请同村好友贾长柏协助自己工作。贾长柏在电焊、木工,瓦工、书画等方面都是行家,之前他曾与先生制作出宝坻广济寺模型,并得到市文物专家的认可。以后,他还为天津周邓纪念馆制作出周总理在中南海办公的西花厅模型,还与先生合作为天津戏剧博物馆制作出家庭舞台、庙会舞台和茶馆舞台模型,这些模型如今均已成文物。先生想出一个类似“放大样”的方法绘制图纸,他们找来一根直径1厘米的黑色绳子,裁成与相片中石幢高度一样,然后用白色胶布依据石经幢各部件位置做好标记,再依据第一层高度为“四尺”通高“三丈”的史料记载,计算出石幢实际高度与各部位的尺寸,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1988年2月,先生将石经幢图纸绘制完毕。

李寿祥先生绘制的石经幢图纸
此后,先生又找来金福祥和王会,四人开始制作石经幢木质模型。贾长柏负责第一层八根“盘龙祥扶柱”,这是整个石幢模型中最难的工作。王会负责雕刻第二层“千佛像”以及第三层雕刻“康熙二十年重修碑文”,余下比较简单的工作由金福祥和先生负责。又经历半个多月,四人终于完成石幢模型,先生向局领导汇报后,请来市文物处领导以及专家华向荣、魏克晶来宝坻看看石幢模型和施工图纸,时副县长李克秀、文化局副局长李俊溪、副馆长韩玉祥等陪同,专家们看到石经幢图纸和模型后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可以依图施工。市文物专家华向荣平易近人,非常支持宝坻的文物保护工作,宝坻修缮大觉禅寺时,华向荣曾将蓟县古建修缮工程剩余的风铎送给宝坻四个,后来悬挂在大觉禅寺檐下,华向荣还曾送给宝坻文化馆一套宋代钱币,现由馆里收藏。

文物专家华向荣、魏克晶和文化局社文科长霍春基验收石幢模型
1988年7月,县里成立了石经幢重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涉及建委、文化局、供电局、市容等有关部门,其中文化局负主要责任,先生又负责具体推动实施。经请示文化局领导和文化馆馆长杨朴年同意,先生又去外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先生与文化馆警卫张志忠去了河北卢龙一趟,参观了那里的石经幢,感觉卢龙的石经幢比宝坻石经幢要粗壮些。很快,文化局开始征集石经幢构件工作,当时文化局组织召开了城周边石桥乡、城关镇、高庄子乡文化站站长会议,传达上级重建石经幢精神,希望城周边各村广泛宣传,积极发动群众提供线索,为家乡重建石经幢做贡献,同时承诺征集到的构件,凡经专家鉴定属实者给予一定奖励。岳家园村会计蒋欣家院内有一件石经幢构件,获悉征集信息后,蒋欣之妻用三轮车将石幢构件送到文化馆并获得30元奖励。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先生骑自行车到苏屯子村北洼找到石经幢构件一件。
1988年5月李寿祥先生在河北卢龙县石经幢前留念
1988年8月,石经幢重建工程正式开始,经两次召开相关人员会议敲定施工事项:蓟县莲花岭村负责基础工程,包括基础采用蓟县花岗岩石材;经建委白士喜主任推荐由河北曲阳县石雕厂提供石材、负责雕刻以及组装;城北贾庄赵桂芳施工队负责清理、夯实基槽、搭建脚手架、提供组装吊车等。1988年10月份开始基础工程,基础层位于现在地面以下2.5米,两步灰土碾压平整后绑扎钢筋网作为避雷设施,然后砌筑花岗岩基础,共六层,层高0.4米,在基础第二层南面靠东侧花岗岩上刻有“宝坻县人民政府1988年重建石经幢”字样,字径约5厘米。基础砌筑完毕几乎与地面水平,后在基础上砌筑方形束腰基座。基座最后比之前抬高1米多。1988年12月17日开始组装石经幢构件。

石经幢重复建基础工程破土动工
乾隆十年《宝坻县志》记载石经幢“贯以铁柱”,先生通过观察已有的石经幢构件,并未发现构件有“穿孔”现象,看来县志记载有误。为确保石经幢整体结构稳固,施工中从基础往上使用直径为32毫米钢筋上下贯穿,然后在“穿孔”内浇筑水泥,这样一来倒是达到了县志所说“贯以铁柱”的效果。为防止雷击,顶端如意宝珠、铁刹杆、基础以下避雷设施均与中部钢筋焊接一起。组装期间,边搭脚手架边组装。构件均用吊车吊起,穿过钢筋放置平稳,构件之间提前涂一层树脂胶以利进一步稳固。期间,有建委工作人员时刻监测石幢安装的经纬度,确保石幢始终保持垂直状态。经过六天紧张的施工,1988年12月22日石幢所有构件全部组装完毕,宝坻古八景之一的“石幢金顶”得以再现。

吊装石幢组件过程中,李寿祥先生在架子上监工
石幢复建过程中,先生始终兢兢业业,严格把关。期间,先生曾去河北曲阳看石刻进度,到雕刻厂发现第二层幢身“千佛像”被雕成菩萨像,先生要求必须更正,后厂家予以重新雕刻,维护了石幢修旧如旧的原则;幢顶有八个风铎和如意宝珠也是经先生亲自制作模型后,由五里铺村铸造副业厂翻砂制作而成;石经幢重建后,援例立碑一通于石经幢南侧,先生撰文,杨朴年书写。
1988年12月30日,市文物局和文物处领导以及部分文物专家在县领导以及文化局领导陪同下对重建后的石经幢进行验收,经验收石经幢重建工程合格。1991年8月2日,天津市政府公布宝坻石经幢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津市领导和专家正在验收竣工后的石经幢
石经幢重建后,有人认为石经幢高度不如从前,先生认为,以前周围都是平房,看起来石经幢很高,现在不仅有楼房,平房也比过去建的高大,因此看上去显得石经幢有些不高,大概是石经幢周边的参照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上系采访李寿祥先生记录

1988年李寿祥先生在修复竣工的石经幢前留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