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嘉定区法华塔
法华塔又名金沙塔、文苇塔。位于嘉定区老城厢州桥南堍练祁河旁。初建于南宋开禧年间(公元1205--1207年)。七层方型楼阁式塔房,塔内每层面有木梯上下相通。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塔腰檐平座等遭毁仅存底层。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重建。解放后该古塔如同嘉定孔庙等一样,严重失修,塔身破毁。改革开放以后,有关文物保护单位开始着手规划修塔方案并筹集资金,修缮工程于1986年春正式开始实施。在淸理塔基地宫等处时,发现一批珍藏的佛像、书籍、古钱、玉器等文物。对研究当地文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十、松江李塔
李塔位于松江区石湖荡镇李汇村。相传唐太宗十四子曹工李明出任苏州刺史。李明为唐太宗祝寿而建此塔,故名李塔,延用至今。但从塔的建筑风格来看似乎是宋代塔式。在修复该塔时发现塔中有《重建礼塔记》石碑,可见正名应是“礼塔”而非“李塔”。同音致讹。然李塔之名已经远扬。塔名之争让那些对此有兴趣的学者去争论吧。
南宋宁宗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有僧人在塔旁创建澄庵,于度宗咸涥年间(公元1265--1274年)澄庵改名延寿寺。故李塔又名延寿寺塔。笔者于本世纪初慕名前去李汇参观修复不久的古塔。寺院房屋已初具规模但未见佛像。塔旁还建有从李汇地区拆迁过来的老农房。


十一、松江圆应塔
圆应塔又名西林塔、崇恩宝塔。位于松江区老城区中山西路西塔弄。
圆应塔初建于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起名为崇恩宝塔又称西林塔。 明初,初建之塔倾倒损毁,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重建。改名圆应塔。但西林塔之名一直延用到新中国建立后,至今还有人称西林塔。重建后的圆应塔是砖木结构,楼阁式平面八角型,七层,高46.5米,据有关部门测定该塔为上海市郊古塔中最高的一座。外型类似徐汇区龙华塔,但内结构却有所不同。最大区别楼梯级龙华塔是砖作踏步圆应塔则改名石板。1990年松江有关部门着手对该塔重修时,发现塔身墙体材料中确有宋代制造的砖块。而各层外檐斗拱、罗汉枋等都是明代式样。重修中从塔地宫等处发现一批重要文物。现已与圆应寺古庙一并全部修复。

十二、嘉定南翔双砖塔
南翔双砖塔现位于嘉定区南翔镇大街。《中国古塔大全》称南翔双砖塔:“是上海古塔中老寿星,也是我国砖塔中珍品”。其实双砖塔初建于五代至北宋初年。论资排辈上海有唐代古塔,双砖塔论不上坐第一把交椅。双塔并立这倒是上海第一全国少有。南翔双砖塔虽只有11公尺髙,但两座塔都是全砖制结构,外观美观,是袖珍型仿唐代塔艺术品,因此说她们是中国古砖塔中珍品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南翔双砖塔原建于南翔寺山门内两侧。南宋绍定年间(公元1228--1233年)南翔寺改名云翔寺。
清亁隆三十一年(1766年)一场大火将云翔寺烧的荡然无存,惟独一对双砖塔因系全砖结构劫后余生。但古培经历200多年风雨摧残和人为损坏,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双塔已面目全非几乎全毁。1982午嘉定有关部门重修南翔双砖塔是根据双塔尚存的构件和可见痕迹以及在古塔基地下挖掘清理出来的资料和实物,参考大量历史资料,终于构画出双古塔复生方案。古双塔是在原址上重修的。但由于原云翔寺火毁后,原寺庙院落用地被多方而蚕食,云翔寺只能移地重建,寺与双塔完全分离。重建后的寺名:“留云禅寺”。双塔之间也横穿一条道路。南翔双砖塔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翔双砖塔所在地嘉定区南翔镇。是上海市保护较好的古镇之一。古河道和部分老建筑保存至今。南翔古漪园是保护和修复得较好的花园,知名度很高。园内有唐代经幡,古树等。南翔既是一个千年古镇,又是现代气息很浓的新城镇。上海铁路分局货物编组站早已设在南翔。上海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路就在南翔出入。轨道11号线在南翔设站。
南翔双砖塔

九年前拍摄的南翔双砖塔

双古塔边的商店

重建的云翔寺

南翔古河道
十三、青浦青龙塔
笔者把青浦青龙塔列为最后一个上海古塔,就是因为青龙塔在上海古塔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需要较长的文字和较多图片加以表述。
青龙塔位于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又称旧青浦。笔者在本世纪初去参观青龙塔时,交通十分不便,步行了很多路才见塔身倾斜其貌不扬的青龙塔。周边的村落也没多少人家,庙旁塔前都是稻田。

上图是本世纪初去参观时还要荒芜得多。沒有公共汽车。
见此情景我心里就犯滴沽,青龙塔为什么会建在这样的地方?后来参观了《上海苏州河治理展示中心》才知道在唐宋年间青龙港所在地的青龙港曾是江南地区重要内外贸易港口城镇,相当繁华。

图片摄自《苏州河展示中心》展示唐宋年间青龙港模型。青龙塔高椐一偶。
从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浦重国福泉山发掘出来的实物等文物显示,青龙港等松泽地区,是人类五千年文明史发源地。 
松泽地区古文明史加之唐宋时期太湖经吴松江流经青龙港再出吴淞口出海的地理条件,造就了青龙港成为历史名港。宋梅尧成著《青龙杂志》称青龙镇上“有三亭、七塔、十河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时人比之杭州”。到北宋中后期,由于长江口泥沙冲积海岸线不断东移,加之太湖口筑堤,吴淞江河道变异,原经青龙港的主河道成为岔流,大中型船舶无法直抵青龙镇。到元代青龙镇已失去港口功能。赵孟頫的《谒青龙文庙》写道:“前朝有胜迹,遗碣在荒芜。”明后吴淞江出海口基本上有了现在的模样。就是在嘉定安亭孟泾水域水分两路,一路向东北奔蕰藻浜出吴淞;另一路向南到北新泾转入黄浦江称之苏州河。至此,青龙港已只有小河道的水乡。完全失去了较大城镇条件,行政管理机关等都迁至现在的青浦区老城厢。青龙村就成了“旧青浦”的遗址。
青龙塔和基本一体的古云禅寺,1646年进行过修缮。此后300多年中未曾大修,塔身内外破损严重,1956年又遭台风将塔刹吹倒。体身向东北向倾斜3°左右。1992年起青浦文物保护单位对青龙塔进何纠偏措施,基本扶正修复。相关的云禅寺、香花娇等也已修复。近年有关部门又开通从青浦到青龙塔的公交车,参观条件大为改善。


修复后的青龙塔

清康熙御赐给云禅寺的碑文。

白鹤镇河道

修复后的古云禅寺和香花桥。
《上海古塔》告一段落。有生之年再作修改和补充。笔者拟编写《上海新塔》作为续编,请读者期待和鼓励。
佐助椿萱2011.10.8晚于上海新华路寓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