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汉语拼音“o”的读音问题

(2011-09-14 22:28:03)
标签:

杂谈

    最近有几个家长和我讨论汉语拼音“o”的发音问题,说我们小时候读的都是“喔”的音,怎么李老师教成了“哦”的音。真不知跟各位家长怎么解释为好,只好说现在这个字母的发音改掉了,其实真正另有原因。我在网上搜索了几位网友的意见,大家参考一下:

 

网友如是说:没想到,汉语拼音字母o的读法居然成了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坚持说这个字母应读[wo],其实。o是元音字母,因此其发音就是元音[o],不可能有辅音[w]。而且,汉语拼音中另有双字母组合uo来表示[wo]音,如果o真的读[wo],那么双字母组合uo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出现很多人把字母o读成[wo]的情况?我认为,根本原因出在汉语拼音方案上。在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里,字母o给出的注音例字是“喔”。而现在的字典(比如流行的新华字典)中,“喔”字的注音就是“wo”。我认为,这是造成这种误读的根本原因。

那么,如何纠正这个误读?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回到汉语拼音方案,即: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中给用作字母o注音例字的这个“喔”字,到底该怎么读?幸运的是,汉语拼音方案在说明字母读音时,还使用了注音字母。在字母o下面给出的注音字母是“ㄛ”,这个字母的读音是[o]而非[wo]。也就是说,当年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者们在选择用“喔”字来作为字母o的注音例字的时候,他们对“喔”字的发音是[o]而非[wo]。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今天“喔”字的发音是[wo]呢?要讨论这个问题,就必须回顾“喔”字读音的变化历史。从目前我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喔”字的读音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50年代。我手里有一本商务印书馆50年代出版的四角号码字典,这个字典中对“喔”的注音就是:(o ㄛ 哦阴平),只有这一个读音。由此可见,汉语拼音方案在制订的时候,用“喔”字表示[o]是非常合理的。

第二阶段开始于何时不详,不过我手里的1978年第一版、1983年第二版、1995年北京第168次印刷的《现代汉语词典》里喔的读音就是两个:[o]和[wo],可见“喔”字增加一个[wo]音至迟在70年代后期就已被确认。在这段时间里,“喔”字成了一个多音字,可读[o],也可读[wo]。将汉语拼音字母o读作[wo],应该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

第三阶段始于1985年至今,以当年12月国家语委、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和广电部(现广电总局)联合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标志。这个审音表中明确规定:“喔wō(统读)”。自此“喔”字正式失去了[o]音。由于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韵母表中的汉字并未修改,而后来的字典对“喔”字的注音都以这个审音表为准,因此这种情况对汉语拼音字母o的读音误导就更大。

根据以上分析,基本可以确认:当年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者们在选择用“喔”字来为字母o注音的时候,他们对“喔”字的发音是[o]而非[wo]。“喔”字的发音被确定为[wo]应是后来的事情。将汉语拼音字母o误读为[wo],来源于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中作为字母o注音示范的“喔”字的读音变化。由于“喔”字最后被确定为[wo]音,从而造成了对汉语拼音的读音规范的严重误导。这个问题该是引起有关方面重视的时候了。

   

    看了上面的片段,大家应该很清楚了吧,在家辅导孩子时注意分清o、ou、uo这三个拼音的读音:

o:是原因,发音时口型呈圆形,不能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而是保持原形不变,嘴巴微翘起,舌头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舌居中,声带颤动,发“哦”的音。发这个音的汉字还有“噢”、“嚄”等。

ou:发音时,先发o的音,嘴唇渐收拢,舌根抬高,口型由大圆到小圆,发“欧”的音。发这个音的汉字还有“藕”、“鸥”、、、、、、,等等。

uo:这是个双字母组合,先发u的音,在过渡到o的音上就可以了,发“喔”“我”的音。这个组合一般与声母相拼,比如汉字“火”,就是声母h与字母组合uo的第三声相拼。uo单独给汉字注音时,韵母u变成声母w,例如汉字“我”,它的音节为wo.

     说实话,我上小学时老师也是教我们o为uo,不过上师范以后我的普通话老师给我纠正过来了。在师范里,普通话这门课程我们学了两年,授课的老师均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并且通过了普通话测试,要不然怎么教好您的孩子呢,还请各位家长相信老师才是!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7EN00SIGG.gif

    好啦,以后有什么问题还希望我们之间互相沟通,多多留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