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2020-02-02 20:13:01)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
                                                文/李砺

《颐素斋印谱》见诸多种典籍,该谱二册,谱高14.5厘米,宽9厘米,纸质豹纹封面,有墨迹书名“颐素斋印谱”,落款“丁酉三月重装,戬斋”,钤“戬斋”朱文小玺。丁酉三月即1957年3月,戬斋黎泽泰从徐桢立手购得此谱,遂重装,此谱后入藏张鲁庵先生,1962年张鲁庵去世后,其家属将此谱连同张鲁庵所藏大批印章、印谱捐给了西泠印社,该谱现藏于西泠印社。有扉页,亦戬斋篆书墨迹“颐素斋印谱”,左下钤白文方印“戬斋学篆”,扉页后亦戬斋楷书何绍基诗《舟中无事出手镌印观之》:
“平生诸嗜好,一去嗟无还;惟余切磋友,置我金石间。琳琅遍觅购,刻凿未惮艰;
常恐我姓名,不及今容额。后人有好我,望古穷跻攀;不如付寸铁,只此见一斑。
挥刀劚云根,奇隽相回环;急当置匣底,出恐惊尘寰。从来好奇石,有如守坚关;
千金购寸璧,一拳矗泰山。荣名终可宝,小技盖等间。”无落款,只钤一白一朱两印“黎泽泰印”“戬翁”。谱有翠绿色粗线版框,框正面左上开囗处有“古印拓存”字样,只是在折叠装订时,字到了背页,谱上册共有谱頁50页,单面钤拓,共收印58方,每页一至三印不等,多为何绍基用印,谱页最后一页背面左下角钤“古潭黎泽泰所藏经籍书画金石文字玺”朱文印。下册亦为纸质豹纹封面,尺寸与上册同,亦有墨迹书名“颐素斋印谱”,落款“丁酉三月重装,戬斋”,钤“戬斋”朱文小玺。无扉页,有谱页54页,收印55方,只一页有两印,第33页背下钤有“颢首穷经尚有時”白文印,疑应为黎泽泰所铃,谱页尾页背面左下角亦钤“古潭黎泽泰所藏经籍书画金石文字玺”朱文印。谱后有跋:“余曾搜辑前人论印诗文编成东池社刋,何蝯叟有舟中无事出手镌印观之五言古诗一首,载在东洲草堂诗集中,取之印入社刋第二期,诗选内当时仅诵其诗,以未见所刻印为憾,丙戍夏自海上还,湘中有征讨文献之役,徐余习丈桢立见示此册,为蝯叟印稿,且估人索值廉,遂购藏之。细玩印之奇隽,诗之真切,可以相与彂明,乃迻写前诗于卷首,故家文物屡经燹刦散佚者多,即此印拓恐亦不易见到。第二本册中以蝯叟自镌印为多,又为额勒布、程恩泽、魏源、金克允所刻印,附后黑女庵主、黒女碑室等印是纪所藏魏黑女志,宝薛轩、得薛轩等印是纪所藏唐薛稷信行禅师碑,又可因此而考知何氏藏碑之珍贵矣,印旁间有墨圈,又有一名印下书一对两字,皆为蝯叟亲筀无疑,何氏藏古印署曰颐素斋,此册仍篆题斋名,非同越俎,各从其类耳,丁酉三月,黎泽泰。”下钤白文“黎泽泰”,朱文“戬斋”二印。据钱松《何绍基篆刻杂考》一文考:“存世何氏《颐素斋印谱》中,有一朱文印“督学使者”,当系为其父何凌汉所刻,何凌汉曾分别于道光二年、十一年任山东、浙江学政,疑此印刻于道光二年至五年,何凌汉任山东学政期间,该印呈皖派面目。印谱中又有一白文“额勒布印”,则纯属浙派风味。据考,额勒布卒于道光十年,3则至迟道光初年以前,何氏治印之涉猎范围,已兼及皖、浙两派。咸丰年间,何氏刻一朱文印“庐黄游人”,亦为浙派印风,或许,何氏深契于浙派者尤多?此外,何氏交游圈中,亦不乏印人,或金石家而兼擅篆刻者,如杨澥、吴咨、吴熙载、释达受(六舟)、张辛等,此数子亦均为子贞先生治有名印,想必,彼此亦有关于摹印之交流。何氏又曾与许瀚、吴式芬等为陈介祺审定《簠斋印集》,足见其精于印章源流、真伪、精粗之辨,这显然也对摹印有潜移默化之影响。然而就何氏一生而言,治印这样的馀事显然并未倾其全力,何氏兴趣所在,仍在经史、书画、金石等,故此,当何氏晚年兴之所致,刻毕“庐黄游人”印后,自言“不为此戏将三十年”,4因而何氏之印,诚如惊鸿一瞥,弥足珍贵!”钱松还就该谱时间作了详细之考,在此不作多述。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一作猿臂翁,因其执笔悬肘,若开劲弩,故取李广猿臂弯弓之义。湖南道县人,官至文渊阁校理、武英殿编修、四川学政等职。曾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寓长高码头东洲草堂。何氏精通金石书画,尤以书法著称于世,被誉为“清代第一人”。何氏一家,世代书香,父亲何凌汉,嘉庆六年拔贡,授吏部七品京官,后成一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户部尚书。其弟何绍业官兵部员外郎。何绍基书法,四体皆能,其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掺入北碑及欧阳询、欧阳通的险峻茂密,追求《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小楷兼取晋法,笔意含蕴。行草书熔篆书、隶书于一炉,峻拔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带行草笔势,亦自成一格。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北海、王羲之和北碑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集碑学、帖学大成,人书俱老,臻炉火纯青之境。何绍基不仅书法一流,而对雕虫小技的篆刻亦有相当兴致,每于读书习字劳顿之暇,操刀刻印,乐此不疲。曾与当时的书法篆刻家伊秉绶、邓石如等交善,他的篆刻师法汉印工整平稳一路,字法得益他早年所习《说文》中之篆字,以及其后所习《石鼓文》、《毛公鼎》、《宗周钟》等。印作工稳平实,秀雅雄健,篆法圆美流畅,无纤曼之习,用刀精细,极富金石韵味,被后世誉为“开湖湘篆刻风气第一人”。从其所作词及曰记中多有述及。何绍基一世为学,一世研书,勤于学习,为时人所重,著有《东洲草堂诗集、文钞》。连当时的赵之谦等也对其评价极高,他博通经史诗联,精于金石文字之学,富收藏,所藏古印达数百钮之多,咸丰年间辑自用印和自刻印汇成《颐素斋印谱》二册。

黎泽泰18981978),字尔谷,号戬斋,晚号东池主者,别署铅华未落庵,湖南湘潭人。黎氏历代仕宦,并负文名,祖辈、父辈皆能诗书篆刻,名重三湘,乃湘潭名门望族。祖父黎培敬、叔祖父黎培銮皆晓诗文,通金石篆刻,齐白石早岁曾从其叔祖学治印。父黎承礼,亦善诗文篆刻。叔父黎承福,工篆隶擅篆刻,与齐白石亦师亦友。堂兄黎丹,曾任民国南京政府监察委员,亦工书法篆刻。黎泽泰自幼受家庭影响,好诗文书翰,工篆刻,通印学,精鉴赏,长于史学,早年入籍南社,为南社湘集成员,文采风流,学人敬重。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省文献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湖南省政府参事室参事等职。戬斋治印,始承家学,亦从丁黄入手,又融赵叔等诸家,后越秦汉古印自成风格。1920年,戬斋即开始为人治印,湘上名士曾熙、谭延闿、谭泽闿、齐白石、郭焯莹等联名在长沙《大公报》撰文,称他的篆刻直迈龙泓之安详,近追叔之奇肆。戬斋书法,楷书习《颜家庙碑》,后转法大小欧阳,笔致醇美,法度严谨,小楷亦工,古朴清秀。隶书早年学《曹全碑》,后法《张迁》,时参篆意。亦能以隶楷之笔、金石之意作大篆,兼流动整饬之妙。1934年任黔城县秘书的时候,就曾书《重修芙蓉楼记》碑,至今犹存。20世纪60年代,他的书法作品还曾被选送日本参加展览,并被编入日本出版的《中国书法作品集》,长沙不少地方留有他的墨迹,如“九如斋”、“湖南剧院”、“湘江大桥”等。早年韶山毛泽东故居的说明文字全是由他书写,名誉湘上。1924年,戬斋在长沙其所居住荷池路东创办“东池印社”,作为朋友们研究印学和治印的场所,拉齐白石、郭焯莹、黄宾虹、邓尔雅、谭泽闿、易均室、唐醉石、等参加印社活动,自为东池主者。黄宾虹为之绘《东池印社图》,编辑并出版《东池社刊》三期,内容分印辑、文选、诗选、遗著、杂撰五个栏目,于印坛产生一定影响,是我国当时唯一也是最早的专业篆刻方面的刊物。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一《颐素斋印谱》文/李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