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庐印谈之六-------令作韶埙 ----李砺

(2016-06-23 10:29:47)

                                                                          令作韶埙

                                               李砺

徐暢先生《陶文概说》一文中刋有“令作韶埙”印陶文,(见吕金城所谝《篆刻研究》笫二辑,山东大学出版社)同刋的还有“令司乐作太室埙”及“满作韶埙”二印陶文。(如图)印闽文字错落有致,富雍荣华贵之象,与西周早中期青铜噐铭文的构字和布白章法特点相同,应断为西周早中期陶器所留之物。“令司乐作太室埙”其意大概是“命令司乐之人所作用于太室奏乐用的埙”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乐器,多用陶泥烧制,上所提到的三方印陶文,应是钤盖在陶埙上的陶文戳记,即有类似现在的商标一样的功用,记载着是谁做的、谁所监制,谁验收等。出了质量问题好追责任。埙又作“壎”,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浙江河姆渡、陕西仰韶以及黄河、长江流域都有出土证明,而且这种乐器一直延续到现在仍在使用,所见形状有筒状、圆球状、橢圆蛋状等,制作材料有木、石、牙、皮、金属,陶、瓷等,尤以陶制为多,品质最好,其声浑圓低重,古厚沉雄,为宫中雅乐之用。“令作韶埙”该印陶中的“韶”应指韶乐,“韶埙”即用来演奏韶乐的埙。韶乐传为舜帝所作乐曲名,又称舜乐,是汉族传统宫廷音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同载:“帝舜乃命质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由此可知,舜作《韶》主要是用以歌颂示范为帝的德行。此后,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周武王定天下,封赏功臣,姜太公以首功封营丘建齐国,《韶》传入齐。《韶》入齐后,在齐国改革、开放,“因俗简礼”的基本国策影响下,适应当地民情民风习惯;吸收当地艺术营养,从内容到表演形式都有所丰富、演变,从而更增强了表现力,更贴近了东夷传统乐舞,展现了新的风貌。故而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入齐,在高昭子家中观赏齐《韶》后,由衷赞叹曰:“不图为乐至于斯!”“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史记·孔子世家·述而》)留下了一世佳话。《隋书·何妥传》载:“秦始皇灭齐,得齐《韶》乐;汉高祖灭秦,《韶》传于汉,汉高祖改名《文始》。”《汉书·礼乐志》《史记·孝文帝本纪》同载:秦二世用《大韶》《五行》祀极庙,汉祭高祖太宗用《文始》,《文始》舞者,本舜《韶》舞也。可知秦汉均曾把《韶》定为庙乐,使《韶》在国乐中的位置达到了极致。及至曹魏,魏文帝曹丕命《文始》复称《大韶》,以为庙乐。至南朝梁武帝,自定郊庙乐,以《大韶》名《大观》。可知此时《韶》乐虽数变其内容而易其名,但仍居于帝王用乐之列。韶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韶乐因而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然而经唐历宋明清两代的中和韶乐是明清两朝用于祭祀、朝会、宴会的皇家音乐。据文献记载,周代就设有号称“六代大乐”的宫廷音乐,成为雅乐。雅乐和以律吕,文以五声,八音迭奏,玉振金声,融礼、乐、歌、舞为一体,以表达对天神的歌颂与崇敬。自先秦至宋元,雅乐历代相延不断,明朝之初,把雅乐加以改组,并命名为“中和韶乐”,清朝沿用。清朝亡后失传近百年。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周代的宫廷中就已经有了专门的音乐机构--大司乐,乐师达1463人之多(《隋书·音乐志》)。所奏六朝大乐--黄帝之《大卷》、尧帝之《大咸》、舜帝之《大韶》、禹帝之《大夏》、商代之《大濩》、周代之《大武》,于歌、舞、乐为一体,经过不断发展,遂成汉、唐、宋、元代的雅乐。明清时期,雅乐演出 (当时称《中和韶乐》)注重礼仪,崇尚肃雅。清代神乐署有歌舞乐师200余人,其规模仍超过今日大型管弦乐队。大家今天看到的雅乐,虽尚未达到昔日之规模,但从演出形式到音乐内容,都严格遵循史籍记载而编排。例如,在表演形式上,则基本保留"钟敲一声、歌更一字"的传统。而所有雅乐乐器均采用"八音"材料制成,即金(钟)、石(磬)、土(埙)、革(鼓)、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竹(笛、箫、篪、排萧)。更为重要的是,雅乐演奏必须使用源自华夏中原的乐器,尤其重视钟、磬的使用,以突出展示古人"金声玉振"之音响理念。而像琵琶、二胡、扬琴唢呐等今日常见乐器,因其皆从域外传入而不能出现在雅乐乐队之中。
于舜帝,《汉书·古令人表》对舜帝的标准称谓是:“帝舜是虞乐”。舜是孝德的化身,一生“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四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景仰称颂。舜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湖南九疑山。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是尧的两个女儿,闻舜已死,赶至洞庭湖君山,便南望痛哭,随后投湖殉节,化为湘祀女神。湖南是舜帝南巡的主要区域,其主要路线是围绕湘江流域进行的,并留下了很多动人故事和美丽传说。韶山是舜帝南巡的主要地区,韶山因舜在此奏《韶乐》化解一场恶战而得名。韶山八景中有韶峰、凤仪亭、胭脂古井三处与舜帝南安的故事有关。舜帝南巡,征服南方三苗。途径韶山,看到这里风光绮丽,山清水秀,觉心旷神怡。于是命侍从在此安营扎寨,演奏起和成韶乐,优美动听的音乐引来了凤凰,霎时百鸟和鸣,呈现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后来在与苗民交战时,舜帝用过人胆识和撼人气魄,以空灵婉转的韶乐征服了苗蛮,化干戈为玉帛,山因此而名。当然韶关亦与舜帝南巡及韶乐有关。
         河南省南阳市草店出土奏乐画像石, 该石为墓室中门楣石,画中树建鼓,上饰羽葆,鼓座作连尾兽形,鼓两旁各有一人,双手执桴,张臂跨步,击鼓作舞。右置一甬钟,一人跽坐,右手扶簴,左手执长杖撞钟。另一人拱手吹排箫。左起3人皆跽坐,前一人执桴击小鼓,后二人吹埙.河南省南阳市七里园出土奏乐画像石,此石画面展示钟鼓乐队奏乐场面。右置建鼓,上饰羽葆,两侧各有一乐伎,张臂跨步,且鼓且舞。第三人跽坐击钟,第四人跽坐吹排箫播鼗,第五人吹笙,第六人双手捧埙吹奏,第七人吹排箫播鼗,第八人吹笛,第九人似在击节.湖北枝江姚家港交通管理站出土汉画像砖乐舞图, 砖灰陶质,模制。砖表用细泥,中间填塞小块生土。砖背面为平行细绳纹,正面为浮雕画面,画面分上下二部。上部:左上角悬特钟,一人侧身执桴击钟;中二人左手播鼗、右手执排箫吹奏,右一人吹埙。下部:中置虎座建鼓,鼓楹若连珠,上有华盖、流苏及羽葆,鼓身饰菱纹,二人弓步相向,执桴对鼓而舞,衣巾飘动,状若燕尾.河南省南阳市军帐营出土钟鼓奏乐画像石, 该石为墓室中门楣石,画中树建鼓,上饰羽葆,鼓座作连尾兽形,鼓两旁各有一人,双手执桴,张臂跨步,且击且舞。右置一甬钟,一人跽坐,右手扶簴,左手执长杖撞钟。另一人拱手吹排箫。左起3人皆跽坐,前一人执桴击小鼓,后二人吹埙.这些汉画像石砖为古代宫廷礼乐文化或者韶乐的重新认定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料,也从而具有十分珍贵、无可替代的学术研究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