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具有纯真的天性,这种天性决定了儿童对于世界怀有一颗直观、创造、真诚和博爱的心,也就是爱美的心。
直观性是儿童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心理特征。因为儿童不像成人,没有观察世界的一副固定“眼镜”,不用概念作中介来把握对象,所以他们对世界的观察是直接的。他们对事物的外观有着浓厚的的兴趣,艳丽的色彩、鲜明的节奏、物体的运动变化等感觉特征明显的外观都会引起他们迅速的注意。儿童的直观力非常敏锐,较少受常规俗套的制约,能够从对象上更多地发现外观的特征。儿童的直观性心理特征不仅表现于感知,也表现与思维。他们的思维是形象性的,具有可感、跳跃的特点。儿童的直观具有综合性,他们不像逻辑思维发达的成人那样,比较善于习惯用一种分析性的观察方式来对待事物,而是用一种直观方式综合把握对象,这种方式类似于审美直觉。正是由于儿童心理的直观综合性,所以,儿童创作的艺术品往往会打破成人艺术分类的界限,把多种艺术体裁、风格、流派的成分糅合在一起。
童心也是一颗创造之心。儿童的创造性往往是在游戏中发挥的,他们专注于自己的游戏,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那一刻,他们的想象力开始活跃:跨上一根竹竿,那是在骑马驰骋;给一把椅子穿上鞋子,那是像妈妈那样呵护自己的孩子。这种游戏的创造精神也在儿童绘画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把自己的家画成坐电梯上楼,坐滑梯下来,不是既方便又好玩吗?下雨了谁最开心?蚯蚓。它们从地里钻出来,痛痛快快的洗个澡,还带着草帽在雨中跳舞。当然,儿童的这种创造性与成人在科学和实践领域里的创造是不同的,但是,在凭着幻想超越现实、实现理想,并赋予平常事物以新意的意义上讲,这两种创造性没有质的差别。事实上,成人的创造性正是在儿童游戏的创造性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且这种幻想与成人的理性也并不矛盾。挪威音乐学家布约克沃尔德指出:
“幻想代表了大脑寻求意义、秩序的努力,它要达到的理想。幻想并不是理性的对立物,而是它的先决条件。对于孩子来说,在那种创造性想象中尽情幻想,是深入事物内部的自然之路。”⑴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创造性与艺术的创造性有着最为内在的联系。那种与对象融为一体的忘我投入、游戏的幻想、表现的个性化和主观化、意象创造的直观性和新奇性,以及创造过程的愉悦性等等,都是同艺术创造的精神相同的。所以,健康活泼的儿童,个个都是“艺术家”。
儿童的审美活动可以说是一种天性,它有几方面明显的特征:
1、游戏精神。
儿童时代是游戏的时代,游戏是儿童最基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是他们最基本的审美方式。游戏是儿童充沛生命活力自然涌现的结果,它是无实际功利目的的,游戏过程就是目的。然而,恰恰正是这种无功利目的活动,促进了儿童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儿童游戏的上述特征与成人的审美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所以,在中外美术史上,都有“游戏说”,用以说明审美或艺术活动的特殊性质和规律。
儿童总是喜欢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的活动。他们最不喜欢也不理解过于严肃、枯燥无趣的说教。而且,儿童的审美活动最好是全身心共同参与,既动脑,又动手,使整个身心都得到解放。在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特点。如一年级美术教材《我们身边的线条》一课中,将学生的兴趣引向高潮后,让学生在自己身边去寻找不同的线条,学生们就像小鸟一样,飞到了校园的各处,按自己的审美方式和兴趣尽情地去找,结果也是非常真实生动的。在这个每位学生全身心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整个身心的解放,也将知识的趣味性渗透在游戏活动的各个环节。
2、好奇心。
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来观察周围的环境。新鲜、新奇、独特的东西最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蚂蚁搬家、母鸡生蛋、种子发芽这些成人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事情,对儿童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对艺术欣赏也是如此。儿童的好奇心是他们创造性地体现。对世界好奇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探索的态度,有强烈的好奇心就是对未来世界怀有浓厚的兴趣,这正是创造性的一种原动力。所以,一方面儿童美育应该注意满足他们在审美方面的好奇心,注意教育过程的新颖和多变,鼓励儿童的艺术创作大胆出新,甚至不干涉他们新奇、怪异的想象力的表现。另一方面,要十分珍视儿童的好奇心,并去保护,使这种创造性的原动力一直得到发展。科波在《儿童想象生态学》中写道:
“诗人的动力和能力(在儿童那里,这是远为简单的形式),他想变为他所希望理解或认识的东西的动力和能力,来自好奇和对事物更深感受的相互结合。这是一种对未知的接纳,带有一种与欢乐在一起的特别类型的人性”⑵
这就是说,从儿童时代就具有的好奇心同样是成人创造性的基础。
3、主观化。
从儿童的本性上讲,他们是“主观的艺术家”。他们基本不采用写实手法,而更像浪漫派、象征派、表现派艺术家,喜欢以一种探索的态度来表现自己对世界的奇特感受和大胆憧憬。与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客观性认知能力和形式知觉能力较弱,往往倾向于一种主观化的强烈色彩。儿童的这种主观化欣赏和创作方式并不是他们有意所为,而是同他们直观的审美天性直接有关。在成人看来是主观化的、夸张变形的儿童作品,在儿童自己看来是很真切的。虽然他们的小手还不能完全具备控制画笔的能力,落笔常常会走样,但儿童创作的夸张和变形主要不是因为此,而是因为他们特有的观物和表现方式。也就是说,童心童趣才是造成儿童画主观化和夸张变形的根本原因。有的学者曾指出:儿童在绘画中最初试图再现的是“他所知觉到的东西,是大的、有色彩吸引力的东西,是快乐联想所凝聚的东西——有大量情感的人、牛、狗、马……”⑶
4、鲜明性。
在审美活动中,儿童喜欢感知觉鲜明的对象。例如,色彩鲜明,喜欢对比强烈的色彩;节奏鲜明,喜欢简洁明快的旋律和韵律;层次鲜明,喜欢结构关系简明清晰;爱憎鲜明,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判断简洁明了。归于复杂的情节、结构,过于深奥的道理,对他们的接受趣味和能力来说并不合适。另外,儿童喜欢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艺术和景观,这与他们天真烂漫的童心是相协调的。
注 释
⑴ 布约克沃尔德:《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第3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⑵ 转引自布约克沃尔德:《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第27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⑶ 转引自加登纳:《艺术与人的发展》,第228页,光明日报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