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城南旧事》视听总结

(2012-09-26 21:23:40)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城南旧事》视听总结作者:小米

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眼光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影片在结构上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

影片《城南旧事》是一部流露着亲情与分离的电影,影片并没有让人心魂驰荡的梦幻色彩,但是以一种趣味横生的猎奇性,一种平实而又能抓住人心的镜头,向人们讲述着一段城南旧事。一个神志不清的女人,一个弄得满城风雨的小偷,一个跟随多年的佣人。导演巧妙地用三个不同的人物把影片分成了三个部分。

《城南旧事》用一个小女孩为线索,用它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社会。她是在无法分辨人世间善于恶的情况下对人性的审视。用敏感的心,真诚的眼神为人与人之间搭建了一座心灵的桥梁。影片每一部分既能独立成篇又相互影响和关照,社会背景下人们的遭遇贯穿了整个影片,深深牵动着人们的内心,故事背后不仅流露着亲情,而更多流露着观众对社会的思考。

影片讲述着一段发生在老北京成立的故事,小女孩英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与神志不清的女人建立了深深的友情,牵引出了女人神志不清的原因和她丈夫的死因还有他的孩子妞。搬家后遇小偷,无意间在别人认为鬼屋的院子里认识了他,再次牵引出了各家被盗的原因,和他偷盗的原因,他并不是好偷而是为了生存,为了弟弟的学费,家中佣人对英子和他弟弟如亲人般的照顾,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佣人儿子的死和女儿送人而生死未卜。雪上加霜的是英子亲的死,为观众呈现出了一段亲人离别与亲情流露的故事。

社会黑暗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痛苦,导演巧妙的利用小女孩为线索与生活在社会黑暗中的人做了鲜明的对比。在黑暗中与英子对话的那两场戏中,虽然黑暗中看不清人物,但是在双方的对话中知道,妞经常被父亲打,而且打的是浑身是伤。雨天的夜里受尽家里痛苦的折磨后跑到了英子家,导演正是用英子的家庭生活与妞的痛苦遭遇做对比,来展现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呈现出了让人们反思的韵味。加上弄得满城风雨的小偷再次呈现出了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他并不是为了头而去偷,在英子与他在鬼屋第二次对话的那场戏中,让观众明白了他不是好偷而偷,是为了生存,为了他弟弟的学业而去偷,是这个社会让他走上了不归路。

亲人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亲人的离别带给人的不仅是悲伤,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折磨。导演利用亲人的分离,来解释人性真实的一面。在神志不清的女人秀娟给英子讲他孩子故事还有见到自己亲生骨肉后带孩子找父亲的那两场戏中,秀娟对孩子的思念是导致神志不清原因,指着画上的小孩对英子说是自己的孩子,对英子的疼爱体现了一种失去孩子后的母爱,对英子的嘱托:见到俺家小贵子别忘了领他回来,导演用这一句简单而又朴实的话语,体现出了亲人在一个人心中的地位,是她继续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在家里佣人喂弟弟吃药,病房与爸爸的对话,佣人让英子代替写信,家里佣人孩子死后她两口子在院子对话,还有影片结尾在爸爸墓前与佣人分别的五场戏中,弟弟对佣人的依靠,表现出了亲人之间的难舍难分之情。孩子死后说不回去了,回去也没什么意思孩子都死了还会去干什么。充分体现出了亲人是她生活的精神支柱,一个月一个月往家寄钱,让英子写信时,那心疼自己孩子的话语,深深牵引住了观众的心,让观众也能体会到她的那种母爱。在爸爸墓前几个学生的悼念然观众明白了,他的爸爸是个革命人士,为了使这个社会得到光明而一病倒就没在起来。导演利用墓前与佣人分别的镜头来衬托人的心中的那份真情,此处导演用得恰到好处,升华了影片的故事情节使观众引起共鸣。

影片中视听语言的运用,是影片更具活力,提升了影片的档次。小偷被抓走后导演以声音先入的手法把镜头拉到了教师,用镜头语言表达出了英子的伤感的心情。影片中主题曲《离别》的运用,烘托了整个影片的氛围和人物内你情感的真情流露。每次悲伤后,主旋律音乐的响起使观众感同身受,让观众在音乐的背景下体会到故事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从而吊起了观众的味口。影片结尾两个长镜头的运用加上主旋律音乐充分烘托出了主人公当时的分离情感,点到了影片亲情背后的离别这一主题,并且控制了影片的节奏,导演在此下了大功夫。影片第一部分,四个打水人镜头的运用,在影片中起到的转场作用,为影片的第一部分划分了结构,使第一部分更加条理清晰。街上游街的学生与神志不清女人屋里杂乱的书籍相对照,导演利用这些客观东西来表现故事主人公的家庭背景。

进入{城南旧事}我们看到的是社会的黑暗,亲人之间的真情和分别后的那份惋惜的情感,平实的镜头语言,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动人的故事情节打动着每个观众的心,影片不仅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还留下了对社会的反思。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

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从影片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声音是一部电影的灵魂之一,在电影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提到《城南旧事》,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都是那首李叔同作词,J.P.Ordway作曲的《送别》(《骊歌》)。在大多数《城南旧事》的影评中都会提到导演吴贻弓的这样一句话: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作为导演对全片的情感基调的概括,这部电影中的音画也印证着这种基调,讲述着林海音笔下的童年。一.  电影音乐 —— 不朽的《骊歌》

作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歌和主题音乐,《送别》(《骊歌》)是绝对的主旋律,除了少量的背景音乐以及篇幅极短的插曲以外,整部电影的音乐依靠《送别》在不同的情境下乐器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和不同的变奏改变其意境,配合不同部分的内容和画面渲染气氛,烘托出相思和哀愁的色彩。《送别》首次出现是在电影的开头,配合画面展示老北京南城的风貌。字幕打在老城楼上,故事和回在这段《送别》中,主要地乐器是键盘乐和弦乐,比较的低沉柔和,没有太过清脆响亮的音响。《送别》第二次出现是在电影的第二个段落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子的 父母接她出院,她们搬了家。在车上,英子问父亲,那过去的事呢?” 父亲回答过去的就过去了,慢慢儿就会忘记的。《送别》的旋律响起, 镜头推到英子的特写,她的脑海中浮现出和秀贞以及妞儿在一起的画面,长时间的叠化镜头,英子迷茫的模样在镜头中若隐若现。车子渐渐远去,音乐减弱,进入一秒的黑屏,音乐声停滞。学校的钟声响起,进入下一 段落。 在这次重现中,《送别》的主旋律基本上由弦乐演绎的,其间还加入了零星的打击乐,与第一次出现相比,速度较慢。舒缓的旋律中的打击乐清脆的。

声音,就像回忆中的闪光点一般,衬托出了沉沉的相思。这是英子 的第一次别离,秀贞和妞儿作为英子的小世界里的朋友,同时离她而去。对这样一个小女孩来说,有着无尽的不解和离别带来的哀愁。忆还未开始就将观众领入了回忆的氛围。

《送别》第三次出现是在学校的颁奖典礼上,是影片中首次用童声合唱演绎这段旋律,而且还是第一次完整地出现。整首歌作为背景音乐持续至在礼堂中的场景结束。英子看到小偷和他优秀的弟弟在一起的温馨场景,眼中有不解还有淡淡的哀愁。这段音乐一方面符合时代背景,送别毕业学生的特殊场合,另一方面也为了小偷即将从英子的生活中离别打下了伏笔。《送别》第四次出现在小偷被抓走之后。英子经历了人生的第二次离别,已经不再是那么单纯活泼无忧无虑的孩子了,英子的眼中有了内疚和悲伤。这一段音乐与画面的关系是声音导前。英子靠在墙上看着小偷被抓走,大眼睛里饱含着泪水,课堂上的齐唱《送别》淡入,镜头切换到课堂上的镜头, 从老师扫到全班再到英子的特写,齐唱减弱,变为弦乐的合奏,英子咬着嘴唇,眼睛里含着泪水,与周围欢乐的场景格格不入。弦乐的悲伤气氛与课堂的气氛形成声画对立。

《送别》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电影的结尾,英子的家庭发生了巨变,她的爸爸去世,宋妈也离开了,英子的童年也结束了。《送别》的此次出现是变奏的形式。画面开始是红叶的七次叠化,然后转到墓地的场景,大家给英子的爸爸上坟,然后离去。随着车子和宋妈的身影向相反的两个方向越走越远,红叶的遮遮掩掩间身影渐渐模糊,片子的离愁别绪也达到了高潮。变奏中加入了大段的管弦乐,增添了悲凉的气氛和墓地的肃穆感。车子渐行渐远后变奏中夹杂了许多的闪烁的装饰音,就好像树叶间的阳光似的,又好像是英子童年的闪光点和断断续续的回忆。《送别》的旋律贯穿了整部电影,每一个段落的结束都伴随着《送别》的旋律。英子童年的每一次离别都伴随着眼泪,哀愁和思念,生活将苦难黑暗和伤感层层剥开,展示在英子这样一个纯洁善良的小女孩眼前,让她纯净的双眼中产生了泪水和迷茫,也让她慢慢的成长。

《送别》这一旋律不仅仅从歌词和曲调,风格上贴近电影的整体感觉,更将英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衔接起来,增加了叙事的完整性。

二.  电影人声和音响 —— 英子的逐渐消逝的童年

1.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之前,小英子就是这样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纯洁的眼神不带一点迷茫,清澈的声音不带一点疑惑。语调是愉悦明快的,就像歌唱般的悦耳动听;声调是上扬的,带着无忧无虑的纯净,让人联想到她看见骆驼嚼草就学骆驼嚼草的顽皮样子。这段对话运用了叙事性声音蒙太奇,将父女俩间的温馨对话场景展示在观众面前。

2.秀贞和妞儿死后

 秀贞和妞儿死后,英子大病初愈,虽然声音依旧清亮,但是语气里多了疑惑,出现了含糊不清的音节,眼神里多了不解,但总的说还是平静的。

3.和小偷的对话预示小偷结局

英子:我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在英子和小偷的第一次见面中,谈话是轻松的,但是因着生疏带有不信任的语气。与轻松不对称的是环境音响里的乌鸦叫声,预示了小偷最后的结局,预示了英子和朋友的又一次离别。在小偷问英子自己是不是一个好人的时候,环境音响为簌簌的风吹草丛的声音以及偶尔冒出来的悲凉的虫鸣。英子的声音与前一段相比低沉而含混,少了清亮和坚持。小偷的声音反而是温和的。此时的英子已经不再是什么都不多想的小孩,她开始思索人生和对错。    

4.最终的别离

 英子在病床边和爸爸的谈话,声音很轻,镜头前的英子,努力的笑着眼睛里却含着泪水。爸爸的声音已经很虚弱,父女俩的谈话让人明显的感觉到父亲的病逝已成定局。

在整部影片中,英子的语气语调都在变化着,英子本身的成长也是显而易见的。伴随着音响和人声的变化,英子一步一步地走过童年,到最后告别了童年。在这个消逝纯真的过程中,音响和人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电影音画 —— 清新隽永,回味悠长的诗篇

《城南旧事》中摄影的显著特点在于,有大量的站在英子的低视角拍摄的主观镜头,摄影机通过英子眼中的世界来讲述回忆和哀愁,讲述一次又一次的离别。

电影开头既是年老的英子的回忆作为内心独白,苍老的声音本身就是营造哀愁与相思的绝佳音响,

不思量,自难忘。(长城远景到中景,叠化)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 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驼铃声起,长城叠化为卢沟桥景色,前景为凉亭,驼队作为后景进入画面)而今或许已物异人非了,但是随着岁月的荡涤,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却日渐纤细起来。(驼铃声渐强,画面由全景到中近景。)我所经历的大事也不算少了,可都被时间磨蚀了,(驼队叠化为驼背上的打瞌睡的驼夫)然而这些童年的琐事, 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叠化为远景)却永久,永久的刻印在我的心 头。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愉快而神圣吗?(驼队叠化为屋檐下的铜铃,《送别》响起)

(字幕出现在城楼上)在字幕前这一段中,运用了表现性声音蒙太奇技巧,一段纯主观声 音将年老的英子的回忆表现的淋漓尽致。充满了思念的韵味又本身带着伤感的味道。画面中并没有英子的出现,有的只是好像没有尽头的长城, 好像永远在长途跋涉的驼队,有着无奈的驼铃声,一如影片开始后走 胡同里小英子家门口的驼队,看了字幕后那段影片才知道回忆的声音背 后有着那么深沉的相思。当小英子天真地扬着笑脸和爸爸对话的时候,回想起开头的苍老声音,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

依靠着出色的视听语言,《城南旧事》这部电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就像导演希望的那样,观影的人们沉浸在这诗一般的音画中,久久不能自拔,随同英子的眼波流转,随同《送别》的百转千迴,体味这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视角独特,视点是展示小英子眼中的世界,是他的观察、思考和迷惑,使影片有了纯净圣洁的审美感,用这个独特的视角不动声色的批判和指责,同时也表现了对旧时友人的深深眷恋。 结构似断似续组合方式,三个故事相对独立,没因果关系,但在统一的影片主题之下,使影片展示的社会生活容量增大了。 清新、质朴、含蓄、深沉的风格,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具有诗情画意的效果,强化情绪,淡化情节。

这些特征,不仅为这两部影片所共有,而且和文学中的一种体裁——散文的某些特征又十分相似。研究电影中这种新品种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从理论上把它们明确起来,我想,对繁荣电影艺术创作,发展多品种的电影艺术作品,和满足广大观众对电影作品多方面的需要,应当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愿意提出自己的一些很不成熟的看法,目的是抛砖引玉,想引起电影理论界对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

音乐是有穿透力的,一段插曲把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点染开去,翻开一张发旧、珍贵而无法重拍的老照片。僻巷的驼铃、挑担剃头的情景,沿街的卖唱,井台的打水,小学生放学的画面,丝丝入扣,一路下来使人陷入无言的哀伤。影片寻着林海音的心里情绪,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勾画出淡淡的的并不面目狰狞的悲剧场景。黑沉沉、雾蒙蒙的城门楼下,缓缓前行的驼队,单调而复沓的街口的井槽,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在悲剧氛围中弥散着纤美的忧伤与诗意

影片中视听语言的运用,是影片更具活力,提升了影片的档次。小偷被抓走后导演以声音先入的手法把镜头拉到了教师,用镜头语言表达出了英子的伤感的心情。影片中主题曲《离别》的运用,烘托了整个影片的氛围和人物内你情感的真情流露。每次悲伤后,主旋律音乐的响起使观众感同身受,让观众在音乐的背景下体会到故事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从而吊起了观众的味口。影片结尾两个长镜头的运用加上主旋律音乐充分烘托出了主人公当时的分离情感,点到了影片亲情背后的离别这一主题,并且控制了影片的节奏,导演在此下了大功夫。影片第一部分,四个打水人镜头的运用,在影片中起到的转场作用,为影片的第一部分划分了结构,使第一部分更加条理清晰。街上游街的学生与神志不清女人屋里杂乱的书籍相对照,导演利用这些客观东西来表现故事主人公的家庭背景。

从影片的镜头运用来讲: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故事的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秀贞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为宗族礼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被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母女俩相见后去火车站最终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影片为了表现这一悲惨的人物命运,精心拍摄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营造出了一种悲怆,凄婉的氛围。相反,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通过四次拍摄藤箱里的小油鸡和荡秋千的镜语抒写,刻画了她俩内心的童真纯朴、伤感失意、以及辛酸孤独的种种情愫,这种情感一直贯穿在影片那舒缓而又沉静的节奏氛围中。而影片结尾两个长镜头的运用加上主旋律音乐充分烘托出了主人公当时的分离情感,点到了影片亲情背后的离别这一主题,并且控制了影片的节奏,导演在此下了大功夫。

电影音乐音响很好的辉映了影片的感情基调:影片中主题曲《离别》的运用,烘托了整个影片的氛围和人物内你情感的真情流露。每次悲伤后,主旋律音乐的响起使观众感同身受,让观众在音乐的背景下体会到故事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从而吊起了观众的味口。虽然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如小英子和妞儿离别时的愁绪叠化在《骊歌》的旋律中,同时在她那回瞻留恋的目光里,辗转出一种沉重的叹息,滋生出一种纤美而又忧伤的诗意。在荒草园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萦绕在他俩头顶上的乌鸦的嘶鸣和聒噪声似乎就昭示着一种宿命的悲剧氛围。小偷被抓走后导演以声音先入的手法把镜头拉到了教师,用镜头语言表达出了英子的伤感的心情。

影片的结构设置别有新意:影片打破了传统戏剧冲突的叙事结构模式,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如果说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从小英子在病床上苏醒开始,却是一场梦魇的逃脱和突围。从这以后,小英子开始成熟起来了,她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同时,影片的抒情性处理的也十分出色。精心运用各种视听元素,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影片的艺术风格:《城南旧事》被认为是诗化、散文化电影,影片保留了小说和剧本的散文化风格。这种散文化的风格首先反映在景物的攫取上。故事展开是在衰草枯杨的秋天, 长城、残阳、驼队、老人、城楼 ,弥漫着模糊的忧伤。在沉沉的思念的情感底色上,影片的基调是淡淡的,人物命运的叙述也是淡淡的,情节是淡淡的,插曲是淡淡的,画面色彩也淡淡的,可以说淡淡的就是这部影片的风格。淡化情节、淡化人物,淡化冲突,反戏剧性电影之道而行之。《城南旧事》的叙事角度是一个童年的视角,这是其艺术风格的另一特色。以小英子的眼光来串连起三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这样的结构,看似松散,却统一于一个主题和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的风格基调。

《城南旧事》既是对戏剧性电影的一个挑战,也是对已经固定的观众的欣赏习惯的挑战。她像是柳絮飞舞的颜色淡淡的春天,像是一场夏天暴雨激起干燥尘土的味道,像一个远方的陌生人的笑容,像一段颓废的垣墙,像爬满荒草的院子,像久久回荡在云端天边的一只歌曲,让我们在岁月之后,常常醒来,恍然如梦,怅然若失;那种感觉,闭上眼睛,就慢慢涌上心头,浮现眼帘。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