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湘湖古韵之人物刘光第(1)

2025-10-26 16:22:05
标签: 家乡

湘湖古韵之人物刘光第(1)

    在湘湖下廖修缮一新的伯盛公祠内,悬挂众中牌匾中,在正上厅正上前梁上悬挂着刘光第“钦点刑部主政”竖匾,在下厅左边有块“进士”牌匾,牌匾注角是光绪癸未科刘光第。说到刘光第,我想了解近代史的人,或多或少都知道其人,他便是清末维新派的代表之一,中国近代史爱国主义的代表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

     刘光第(1859-1898),字裴村,汉族,客家人,四川富顺人,祖籍今福建省武平县湘店镇湘湖村。说到客居,缘自南宋末年,为避战乱,刘光第的祖先由中原移居南方,最后定居福建武平县一个叫湘坑湖的地方,属名副其实的“客家人”。由于“忠于宋,耻仕元”,刘氏家族在整个元代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清康熙年间,刘光第十八世祖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移居四川富顺,至刘光第曾祖父刘祖湖时,最终定居赵化镇。

      刘光第幼年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但他刻苦读书,21岁考中秀才,23岁中举人,于光绪九年(1883年)中癸未科殿试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授刑部广西候补主事。在刑部供职期间,他廉洁自律,不交权贵,埋头著作,是清末维新变法时期重要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维新派的著名爱国诗人。

    任京官期间,敬业勤慎,政绩甚佳。公余闭门读书,不事权贵。但见国难当头,常自忧虑,以致缺眠少食。思救国救民之策,非改革弊政,兴新学、行新政不可。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期,刘光第上书朝庭建议变法求强,但未被采纳。又于1898年,他参与筹建“蜀学会”,并在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但在戊戌政变时,刘光第被捕,于1898年9月28日被杀害于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39岁。

     刘光第一生短暂,但素好苦吟,著作甚丰,后来刊印发行过的就有 《介白堂诗集》、《衷圣斋诗文集》、与杨锐合刊的《刘杨合稿》等。另刘光第古文学昌黎、诗兼学韩杜,书法学颜平原,也是饱学之士。


关于刘光第的“戊戌变法”的历史资料:

     刘光第得进士后,授刑部广西候补主事,不想在就职前,突遇母亲病故,刘光第不得不居家守制三年,直到1888年旧历三月才赴京任职。初到京师时,刘光第暂时借居于“两世老亲”廖世华处,位于宣武门外的烂面胡同寓所,也是他当年进京考试的借住之地,一个月后才换地方居住。刘光第在京刑部供职达十余年。此间,他在北京南西门外修复了一座废圃和几间旧合作为寓所。那里风景诱人,屋外柳树下有一醴泉,泉水清澈如珠,蜂蝶翩翩而至,环境十分幽静。刘光第居此期间,除上班例行公事外,不交往权贵,不应酬筵席,常是闭门读书,埋头著作。在刑部任职十多年,京中知道他的人还很少。当时刑部受贿成风,刘光第却从不接受礼,而且办事十分谨慎,一丝不苟。一次,刑部司寇因受贿某案,要他“枉法之”,遭到拒绝,因而得罪了上司,失去升官的机缘,这使刘光第看清了朝政的腐朽。

  当时,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疯狂入侵,清庭正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刘光第有一颗赤子之心,爱国的激情时时在他胸中翻滚奔流。当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刘光第关注着战局的发展,但传来的却是一个个清军战败的消息。刘光第激动要上书皇帝,贡献扭转战局、夺取胜利的方略。他明知自己位卑职低,上书言事于法不允,但“缕缕愚忱,不能自已”。他奋笔写出内容很丰富的《甲午条陈》,抨击时弊,力主改革。除了要求“严明赏罚”、“下诏罪己”、“隆重武备”之外,还尖锐地指出:“自古政出多门,鲜有成事,权当归陛,乃得专图。”即要光绪帝不让慈禧于政,自己掌握权力搞好国家。他的上司见到这文字,吓得魂飞魄散,根本不敢代奏,还申斥他说:讲这种话,轻一点讲是“标新希进”,要充军;重一点讲是离间两宫,挑拨帝后母子关系,要就地杀头的。

(未完)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