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厦门集美大社,寻觅旧时光
2024-09-05 22:07:38
标签: 旅行 福建 厦门
厦门集美大社,寻觅旧时光
周末,宅在家里,总觉得是在虚度光阴。总想去户外旅行。
在城市生活,不仅面对经济大环境下的工作压力,还面对生存压力。为了生存,早出晚归,早已忽略了“慢”下来的脚步。今天,入秋后的周末,我在“慢下来”这件事上,松弛感拉满,我旅行在厦门的集美大社,寻找旧时光,感受古韵今风的交融。漫步石板路、闲逛古街巷,听大社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大海的风轻轻拂过,感受大社带来百年前的问候。
集美大社是位于厦门集美学村的一个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它是陈嘉庚先生的出生地,也是集美区的发祥地之一。
集美大社源于厦门港,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商人,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航海安全、风调雨顺,当地居民修建了供奉海神的庙宇,即集美大社。大社又因走出了倾资兴学的陈嘉庚,创办了乡立集美两等小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专门学校,形成了著名的集美学村。
集美大社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有传统的闽南建筑风格,保留了许多红砖墙面的“番仔楼”,也有西式建筑元素,也极具南洋特色。这里不仅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融入了现代文化创意元素,是一个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旅游胜地,成为了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古村。随着时间的发展,集美大社吸引了各式新业态店铺入驻,成为了一个文化创意潮流聚集地。这里有涂鸦墙、咖啡店、美食小吃等,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前往,这也包括了我。
我来到集美学村地铁站,这地铁站及后面的十里长堤也是厦门网红打卡点,据说有“千里千寻”的意境,跨海桥梁地铁穿楼、攀云、跨海……既然如此,不如去放空就好。
我从“集美学村”牌坊开始,漫步进入大社街巷。走过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和集美大学航海学院,便走进了拥有“复古”、“小众”、“出片”等关键词,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打卡,承载历史的旧时光集美大社。
集美大社,被誉为“嘉庚精神”的发源地。人文荟萃的集美因为有了它,也拥有了一份独特的魅力。红砖古厝的建筑让时光在这里错落,蓬勃兴起的业态让新旧在这里交织,旧貌换新颜,随处可见百年历史的燕尾脊红砖墙古厝,有祠堂、南洋风格的番仔楼,陈氏宗祠、建业楼、登永楼等老建筑,它们屋顶和砖墙早已刻满岁月痕迹。后来居民因地制宜各依审美建造的混凝土小楼在小巷两旁和谐共存,让一半是大社居民繁衍生息的人间烟火,一半是年轻人向往的诗意生活。
我沿石板路漫游,顺其自然地呈现眼前的是一种凌乱民居之态。我走在蛛网一般密布的小巷,来到当代文化创意的展示区,部分小巷两旁建筑不规则的墙面上布满色彩鲜艳、风格各异的大型涂鸦,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寻找打卡。又遇社人依然留在祖居生活的店铺、地道的闽南古早小吃、原汁原味的闽南传统炒面、沙茶面、大肠血、坚持用柴火灶的海蛎饼等,市井风味十足,又不少红砖古厝或居民小楼改建成的西餐厅、居酒屋、面包店、咖啡馆、甜品店散落其间,门店设计多靠拢古村落的诗意,古朴与现代鱼水相融。
一草一木皆风景,半山半水亦文章。我在大社寻觅旧时光,巷道、石板路,红砖古厝,目光所及,皆有岁月故事的浸润,让人好奇它们到底在此经历过几度春秋。
夕阳西下,随着时光慢悠悠走过石板路,隐进旁边的某条小巷,进入涂鸦墙旁的民居,我从窄窄的大社小巷,走过“梦雨荨的家”,走过正在建设中清华池,最后从大社牌坊走出来,结束周末一个人在集美大社的旅行。
2024/8/30厦门
旅行:厦门集美大社,寻觅旧时光
厦门集美大社,寻觅旧时光
周末,宅在家里,总觉得是在虚度光阴。总想去户外旅行。
在城市生活,不仅面对经济大环境下的工作压力,还面对生存压力。为了生存,早出晚归,早已忽略了“慢”下来的脚步。今天,入秋后的周末,我在“慢下来”这件事上,松弛感拉满,我旅行在厦门的集美大社,寻找旧时光,感受古韵今风的交融。漫步石板路、闲逛古街巷,听大社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大海的风轻轻拂过,感受大社带来百年前的问候。
集美大社是位于厦门集美学村的一个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它是陈嘉庚先生的出生地,也是集美区的发祥地之一。 集美大社源于厦门港,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商人,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航海安全、风调雨顺,当地居民修建了供奉海神的庙宇,即集美大社。大社又因走出了倾资兴学的陈嘉庚,创办了乡立集美两等小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专门学校,形成了著名的集美学村。
集美大社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有传统的闽南建筑风格,保留了许多红砖墙面的“番仔楼”,也有西式建筑元素,也极具南洋特色。这里不仅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融入了现代文化创意元素,是一个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旅游胜地,成为了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古村。随着时间的发展,集美大社吸引了各式新业态店铺入驻,成为了一个文化创意潮流聚集地。这里有涂鸦墙、咖啡店、美食小吃等,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前往,这也包括了我。
我来到集美学村地铁站,这地铁站及后面的十里长堤也是厦门网红打卡点,据说有“千里千寻”的意境,跨海桥梁地铁穿楼、攀云、跨海……既然如此,不如去放空就好。
我从“集美学村”牌坊开始,漫步进入大社街巷。走过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和集美大学航海学院,便走进了拥有“复古”、“小众”、“出片”等关键词,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打卡,承载历史的旧时光集美大社。
集美大社,被誉为“嘉庚精神”的发源地。人文荟萃的集美因为有了它,也拥有了一份独特的魅力。红砖古厝的建筑让时光在这里错落,蓬勃兴起的业态让新旧在这里交织,旧貌换新颜,随处可见百年历史的燕尾脊红砖墙古厝,有祠堂、南洋风格的番仔楼,陈氏宗祠、建业楼、登永楼等老建筑,它们屋顶和砖墙早已刻满岁月痕迹。后来居民因地制宜各依审美建造的混凝土小楼在小巷两旁和谐共存,让一半是大社居民繁衍生息的人间烟火,一半是年轻人向往的诗意生活。
我沿石板路漫游,顺其自然地呈现眼前的是一种凌乱民居之态。我走在蛛网一般密布的小巷,来到当代文化创意的展示区,部分小巷两旁建筑不规则的墙面上布满色彩鲜艳、风格各异的大型涂鸦,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寻找打卡。又遇社人依然留在祖居生活的店铺、地道的闽南古早小吃、原汁原味的闽南传统炒面、沙茶面、大肠血、坚持用柴火灶的海蛎饼等,市井风味十足,又不少红砖古厝或居民小楼改建成的西餐厅、居酒屋、面包店、咖啡馆、甜品店散落其间,门店设计多靠拢古村落的诗意,古朴与现代鱼水相融。
一草一木皆风景,半山半水亦文章。我在大社寻觅旧时光,巷道、石板路,红砖古厝,目光所及,皆有岁月故事的浸润,让人好奇它们到底在此经历过几度春秋。
夕阳西下,随着时光慢悠悠走过石板路,隐进旁边的某条小巷,进入涂鸦墙旁的民居,我从窄窄的大社小巷,走过“梦雨荨的家”,走过正在建设中清华池,最后从大社牌坊走出来,结束周末一个人在集美大社的旅行。
2024/8/30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