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萧红的《生死撤
2024-03-21 19:40:33
标签: 读书
萧红的《生死场》
话说旅行是一个最好的治愈和排遣个人焦虑的方式,但是,并不是每次都有时间和精力去旅行。旅行,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条件不允许,所以,我会用有限的时间来阅读。
一个人待在安静中,喝喝茶,看看书。在阅读中,我习惯了孤独,也享受着安静。做一个中年以后,拥有最好的生活状态,灵魂丰富的人。
最近又阅读完了一本书,中国作家萧红的小说《生死场》。
《生死场》,讲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在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二里半、王婆、老赵三、月英、金枝,这些男人和女人像牛马一样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乱七八糟地死。
阅读小说,品读“生死场”事件的发生与演绎,故事大半是发生在家庭上。小说分17章节,其中在15章节中有11章节描写的是家庭中的故事。贯穿整部小说的是三个家庭的变迁,二里半与麻面婆的家庭,王婆与老赵三的家庭,金枝的家庭,在三个家庭的空间里演绎着生与死的故事 。那个“生死场” 的“场”,是一个个痛苦的家庭啊。
生与死,农民贫苦无告的日常生活,就像小说中的“麦场”章节中写到的:赵三感到养牛和种地之不足,必须到城里去发展。他渐渐不注意麦子,每日进城,梦想着另一桩有望的事业。而这个时候,地主还要加地租,他和李青山等人想发起“镰刀会”进行抵抗,但中途失败,他家的青牛卖了,无法种地,他只得编鸡笼去卖。可这只是暂时的缓解,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贫困。“五月节”到了,由于米价跌落,卖的钱不够还债,成业家连一斤面粉也买不起。在东北严寒的冬季里,孩子们饱受摧残。生了病无钱医治,任其恶化,等待着死亡的来临。孩子死了,只是随便地用草捆起来,扔到乱坟岗任野狗撕扯。严酷的生存条件使他们连维持最基本的温饱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精神世界的荒芜和残缺便成为必然。他们脾气粗暴,行为只受自然本能的支配,甚至连作为人的本能的舐犊之情都沦落了。
这种“生与死”,萧红的哲学,首先表现在时间的叙述上:十年前村中的山,山下的小河,而今依旧似十年前,河水静静地在流山坡随着季节而更换衣裳;大片的村庄生死轮回着和十年前一样。屋顶的麻雀仍是那样繁多,太阳也照样暖和,山下有牧童在唱童谣,那是十年前的旧调:“秋夜长,秋风凉,谁家的孩儿没有娘,谁家的孩儿没有娘,一月亮满西窗。这一幅幅乡土风俗画,仿佛是遥远的过去,又似乎是进行中的现在,也可能是不久的将来。历史似乎是凝滞的,“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在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人们就在这历史生活的共时中,生活场景的重复中永恒的轮回与循环。
本书除了主要部分的《生死场》外,后面还有收录两篇短篇小说《后花园》和《小城三月》。
《后花园》,是作者通过生机勃勃的后花园,来反衬冯二成子寂寞麻木的人生。冯二成子只是一个缩影,通过冯二成子来反应一些穷苦底层人的麻木,没有希望,没有灵魂,也没有追求,和磨坊的小驴子一样,只是劳动的工具。他们虽有对爱、对美好、对生活的一点热情,可是最后被命运把仅有的一点点欢乐和希翼都残忍的收回了。就像冯二成子,妻子和儿子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中死去了,于是他又变回了一个平静沉默的工具人。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啊。
《小城三月》,讲述了一位旧时代少女——翠姨的恋爱、婚姻悲剧。温婉、柔美的少女翠姨,由于家贫,身为寡妇的母亲再嫁,她被许配给一位有钱的乡下人家,丈夫又小又丑,她一想到他就恐怖。她有自己的爱,她爱上在哈尔滨念书的堂哥。但她深知自己的爱无法被现实所容,所以不敢表露,也无法摆脱既定的命运,终于不惜用生命沉默地抗拒旧婚姻、旧礼教对女性的戕害,而悲剧收场。
以上就是本人看完《生死场》后,结合别人的阅读观点,涂鸦一点自己的读后感。
2024/1/24厦门
读书:萧红的《生死撤
萧红的《生死场》
话说旅行是一个最好的治愈和排遣个人焦虑的方式,但是,并不是每次都有时间和精力去旅行。旅行,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条件不允许,所以,我会用有限的时间来阅读。
一个人待在安静中,喝喝茶,看看书。在阅读中,我习惯了孤独,也享受着安静。做一个中年以后,拥有最好的生活状态,灵魂丰富的人。
最近又阅读完了一本书,中国作家萧红的小说《生死场》。
《生死场》,讲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村庄的乡民在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二里半、王婆、老赵三、月英、金枝,这些男人和女人像牛马一样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乱七八糟地死。
阅读小说,品读“生死场”事件的发生与演绎,故事大半是发生在家庭上。小说分17章节,其中在15章节中有11章节描写的是家庭中的故事。贯穿整部小说的是三个家庭的变迁,二里半与麻面婆的家庭,王婆与老赵三的家庭,金枝的家庭,在三个家庭的空间里演绎着生与死的故事 。那个“生死场” 的“场”,是一个个痛苦的家庭啊。
生与死,农民贫苦无告的日常生活,就像小说中的“麦场”章节中写到的:赵三感到养牛和种地之不足,必须到城里去发展。他渐渐不注意麦子,每日进城,梦想着另一桩有望的事业。而这个时候,地主还要加地租,他和李青山等人想发起“镰刀会”进行抵抗,但中途失败,他家的青牛卖了,无法种地,他只得编鸡笼去卖。可这只是暂时的缓解,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贫困。“五月节”到了,由于米价跌落,卖的钱不够还债,成业家连一斤面粉也买不起。在东北严寒的冬季里,孩子们饱受摧残。生了病无钱医治,任其恶化,等待着死亡的来临。孩子死了,只是随便地用草捆起来,扔到乱坟岗任野狗撕扯。严酷的生存条件使他们连维持最基本的温饱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精神世界的荒芜和残缺便成为必然。他们脾气粗暴,行为只受自然本能的支配,甚至连作为人的本能的舐犊之情都沦落了。
这种“生与死”,萧红的哲学,首先表现在时间的叙述上:十年前村中的山,山下的小河,而今依旧似十年前,河水静静地在流山坡随着季节而更换衣裳;大片的村庄生死轮回着和十年前一样。屋顶的麻雀仍是那样繁多,太阳也照样暖和,山下有牧童在唱童谣,那是十年前的旧调:“秋夜长,秋风凉,谁家的孩儿没有娘,谁家的孩儿没有娘,一月亮满西窗。这一幅幅乡土风俗画,仿佛是遥远的过去,又似乎是进行中的现在,也可能是不久的将来。历史似乎是凝滞的,“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在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人们就在这历史生活的共时中,生活场景的重复中永恒的轮回与循环。
本书除了主要部分的《生死场》外,后面还有收录两篇短篇小说《后花园》和《小城三月》。
《后花园》,是作者通过生机勃勃的后花园,来反衬冯二成子寂寞麻木的人生。冯二成子只是一个缩影,通过冯二成子来反应一些穷苦底层人的麻木,没有希望,没有灵魂,也没有追求,和磨坊的小驴子一样,只是劳动的工具。他们虽有对爱、对美好、对生活的一点热情,可是最后被命运把仅有的一点点欢乐和希翼都残忍的收回了。就像冯二成子,妻子和儿子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中死去了,于是他又变回了一个平静沉默的工具人。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啊。
《小城三月》,讲述了一位旧时代少女——翠姨的恋爱、婚姻悲剧。温婉、柔美的少女翠姨,由于家贫,身为寡妇的母亲再嫁,她被许配给一位有钱的乡下人家,丈夫又小又丑,她一想到他就恐怖。她有自己的爱,她爱上在哈尔滨念书的堂哥。但她深知自己的爱无法被现实所容,所以不敢表露,也无法摆脱既定的命运,终于不惜用生命沉默地抗拒旧婚姻、旧礼教对女性的戕害,而悲剧收场。
以上就是本人看完《生死场》后,结合别人的阅读观点,涂鸦一点自己的读后感。
2024/1/24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