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亭街道冢子后村历史上曾经的两座庙宇

标签:
杂谈 |
分类: 潍坊古庙宇遗存和文化 |
寒亭街道冢子后村历史上曾经有两座庙宇,当地村民习惯称之为大庙和小庙。大庙里面因主要供奉玉皇大帝,故又称玉皇庙;小庙位于玉皇庙以南百米左右,又被称为南小庙。两座庙宇大体坐落于今天东冢子后村西侧偏南,且在南北同一条轴线上,东南距寒浞冢不足300米。如今,大庙遗址尚存,在杂草丛中隐约可见类似于石灰土之类的建筑遗迹;小庙原址上仅存一块青石,村民称那是原先小庙旁边石碑的碑座。
两座庙宇的建筑规模、神仙供奉及祭祀活动
一、大庙(玉皇庙)
玉皇庙坐北朝南,共有正殿三间。整座建筑气势恢宏,翘角飞檐,廊柱、砖雕、彩绘等传统建筑风格均有体现。玉皇庙四周有围墙,其中南面围墙上建有山门。围墙东西长约35米,南北长约45米,玉皇庙位于整个院落的最北边,庙内供奉的主要神仙为玉皇大帝。
在玉皇庙所在的院落内还建有一座侧殿,位于院落的西边。里面供奉的主要神仙是雹神爷,他位于侧殿的正中央。除雹神爷外,还有两男两女四位神仙分立雹神爷两侧,他们自右往左分别是:霹雷将军、风老婆、闪姑娘和雨神。这五位神仙主要负责人间的气候,主管风调雨顺。由于在农耕时代冰雹对农业的危害具有毁灭性,所以人们格外敬重雹神,于是雹神爷便被立在了正中央的位置。
大庙的香火长盛不衰,逢年过节,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前来祭祀。每年的正月十四是玉皇庙庙会,那是一年当中香火最为兴盛的时候。届时,在庙门前会有精彩的民间文艺表演,高跷、秧歌、龙灯、旱船,各种杂耍应有尽有。演出过程中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场面十分热闹。每年此时正值冬季农闲,且临近元宵节,前来赶庙会、看热闹的人们常常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传说正月十五就是雹神爷的生日,所以接连着前一天的庙会,人们会继续在这里烧香、祭拜、祈福。而在平时,当人们遇到自然灾害时,也通常会到侧殿里来祈雨或禳灾。
大庙遗址上,有裸露在地表外面的石灰土一类的建筑遗迹。http://s5/middle/8e3b3831hae9a8cc07234&690http://s9/middle/8e3b3831hae9a8d1c1ce8&690
http://s9/middle/8e3b3831hae9a8d7798a8&690
大庙遗址周围现在建有民房,而原先大庙存在的地方却一直空着,地表长满了杂草。
二、小庙(南小庙)
南小庙在建筑规模上要比北面的玉皇庙小许多,它只有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殿,且没有院落。小庙的旁边立有一块石碑,周围种有树木。
小庙与大庙一样,也是坐北朝南,其殿内供有三尊神位:寒浞爷居中,东侧是太白爷,西侧是药王爷。寒浞作为神灵被供奉于庙宇之内,从全国各地来看并不多见,所以小庙虽小,应该还算是别具一格的。药王爷就是孙思邈,而太白爷应该是太白金星或太白酒星,因为在《唐逸史》中载有关于孙思邈与太白酒星交游的故事。
从小庙中供奉的神位来看,人们的愿望依然是想通过祭祀神灵来消病禳灾、延年益寿。而事实也正是这样,据村民反映,小庙存在的时候,除了大小节日有香火之外,平时若是谁家有人生了病久治不愈,就自然会到小庙里来烧香烧纸,祈求药王爷妙手回春治病救人,祈求太白爷保健康、保长寿,祈求寒浞爷保平安等等。据说在南小庙烧香祷告过后,家中的病人十有八九就会痊愈。
寒浞作为古寒国的国王,他的形象虽然在历史典籍中被屡遭贬损,但他在当地百姓心目中的分量很重,形象也是正面的,否则,他也就不会被供奉在庙宇之中了。寒浞作为神灵被供奉,他的主要作用是保护百姓安居乐业,堪称是当地百姓心目中的守护神。
关于神路子的传说和现状
前文中说到,大庙和小庙位于南北同一条轴线上。从小庙出发,沿着这条轴线一直向南,就是传说中的一条“神路子”。
当地村民之所以把这条土路称为“神路子”,是因为此路向北正冲着大小两座庙宇,那是一条神仙们出行的必经之路、专用之路。据说,以前大庙小庙都还存在的时候,人们从不在神路子上行走,可令人奇怪的是,虽然那时候没有行人的践踏,路上却一直寸草不生。
如今大小庙皆已无存,但神路子仍在,路面比两旁的土地略低,而且当地村民依然用“神路子”称呼那条土路。今天的神路子路面上长满了杂草,由于种地的农民经常从那里走,所以杂草生长得并不茂盛。路两旁的草就比较多了,而且路的东西两边还生长着大片10多公分粗的杨树林。走在神路子上,目光穿过林间向东望去,不远处是一片墓地,墓地旁边就高大的寒浞冢。据说以前的神路子很长,但现在看起来,若从小庙所在的位置向南算起,也就350米左右的样子,再往南就是一片庄稼地了。现在的神路子宽度大致与以前一样,只有4米左右,部分路段已经成了两个行政村的庄稼地之间的分界线了。
大小两座庙宇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是同时建成还是先后建成也未能寻得确切答案,不过根据村民的回忆和讲述来推算,至少在清光绪初年它们就已存在了,也或者就是光绪以前建成的。另据当地村民讲,1947年时,大庙曾在战争中遭到国民党军队损坏,但当时并未坍塌。两座庙宇最终被拆除是在建国后的1954年,拆除之后,祭祀香火也就从此中断了。现在的寒浞冢前仍有香火存在,但此处的香火并不是庙里香火的转移或延续,因为寒浞冢前的香火古已有之,且基本上没有中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