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幸福的家长
(2012-01-30 21:29:49)
标签:
共同进步幸福家长 |
分类: 教育理论 |
在共同进步中做一名幸福的家长
家庭是少年儿童性格、人格培育、发展的第一场所。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个性发展及特征与父母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关系很大,决定着少年儿童成长的命运。在家庭里,儿童学到了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其健康成长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并将深刻地影响其一生。同时,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自身也有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言行的反思,反过来促进了家长的进步。因此,作为家长,要高度重视家庭的教育,学会为孩子的教育创设良好的条件,在共同进步中做一名幸福的家长。
一、用亲子游戏克服孩子畏难情绪。万事开头难,受畏难情绪的影响,孩子的成长难在第一次。父母可以多与孩子开展亲子游戏,父母与孩子以平等的玩伴关系共同参与游戏,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共同协商意见,双方保持一种彼此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同时,父母的言语、表情和行为所表现出的鼓励与支持向孩子传达了父母对他的赞许与认可,表达了父母对他的肯定,这在无形中满足了婴幼儿自我尊重和尊重别人的需要。在与父母的共同游戏中,婴幼儿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当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物体或父母产生影响时,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获得成功的喜悦,并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在活动中,家长也能避开世俗的烦扰,体验到童心的可爱,对自身也是一种教育。
二、用户外活动克服孩子自我中心意识。现在独生子女多,受到溺爱的孩子容易形成万事以己为中心的心态,长大之后难以与人相处,难以融入社会。作为家长,不要让孩子在家庭中过于处于优越地位,一味满足孩子在物质、精神、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造成“亲情过剩”。同时,家长要主动创设条件,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让孩子接触到其他同龄的孩子,使其处在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开放的环境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人的言谈、举止、态度等都对婴幼儿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等通过活动这一媒介作用到婴幼儿身上,孩子也以自身的言行去反馈和影响他人。在这种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使孩子懂得了如何与人交往,逐渐摆脱思维的自我中心化的倾向,学会适应与协调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和发展自身的社会性。
三、用自己的言行做好孩子的表率。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思想水平、道德水准、生活作风,都在其子女的注视之中,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家庭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在生活中,有些家长因为文化素质、道德水准低下,行为不检点、不文明或具有不良嗜好,家长行为有失风范,而诱发子女产生不良行为,形成不健康心理,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另外,我们要避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杜绝“不打不成才”的观念,力避因为打骂、体罚而使子女身心遭到创伤。应该是,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家长自我提高的过程,大人也有很多的不足,为了教育好孩子,我们也要努力校正自己的行为,不断完善自己。大人的一言一行,无意中会引导孩子对其注意,进而模仿、尝试。所以家长平时做人做事都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为家长自己的言行搭建一个监督的平台,让孩子的品德与智力良性发展。
四、用配合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我们家长应该注意观察孩子,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但是,到了学校之后,孩子离开了家长的接触范围,无法督促孩子的色和能够活习惯,因此,家长要主动和学校联系,积极建立学校与家庭互动的平台以便了解学校的安排、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等,让孩子养成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的意识,养成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独立思考,勤学好问的好习惯习惯。、
五、用鼓励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作为家庭教育,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等。我们家长应该尽量把学习的内容应用到生活和游戏中,例如从知识上讲,我们可以在上下楼梯的时候教他们数数,在小区里用汽车教他们认识颜色和形状。从技能上讲,在吃糖果的时候可以教他算数,在看动画片和讲睡前故事的时候,充分对人性中最真诚、最善良、最美好的品德记忆赞扬,对这种意识加以强化,让他感到很多的乐趣。同时。他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我们都应该表扬他,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由于有更多的社会阅历和知识积累,容易在与孩子的学习中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从而增长了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
六、用身边的小事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迟早也接触社会,必然面临着是是非非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如通过观看《狮子王》等影片,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在教育中,家长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教育、一次反省,在教育和反省中进步。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是。我们家长也需要用宽容和理解、自信和激励、爱心和坦诚的心态,去培养孩子自信、诚实、善良、公正、包容,以及独立自主的意识,避免急功近利和揠苗助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积极引导,逐步树立孩子善良、勤劳等优良品质和遵规守纪、按时作息等良好的习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家长在人生观、世界观上也有进一步的改变,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共同努力,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成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21世纪的一代新人,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共同幸福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