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篇17.6章句》 子张问仁于孔子
(2018-01-22 20:06:48)
标签:
格言警句处世做人命运吉祥哲理名言如何做人 |
论语阳货篇
17.6章句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说: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者,就足够是仁了。
一、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二、解读
1、子张简介: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孔门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颛孙师生于陈国,比孔子小四十八岁。子张为人相貌堂堂,极富资质,从容自得,居处不务求立于仁义之行。孔子评价子张说“师也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就是说子张才过人,失在有些邪辟,喜欢文过饰非。在《论语·先进》里孔子又说子张“师也过,商也不及”,即认为子张性格有些过于张扬,子夏性格有些过于软弱,并说“过犹不及”,认为他们都没有达到中庸之道。子张很喜欢问从政的事情,孔子告诉他:“多听,有不明白的就先阙疑,谨慎地说其余的,就少过失;多看,不明白的就先搁置,谨慎地做其余的,就少后悔。言少过失,行少后悔,事业就在其中了。”
后来,颛孙师跟从孔子在陈国、蔡国两国间受困,问如何才能畅行无阻。孔子说:“言语忠信,行为笃敬,即便在蛮貊之国也能行;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即便州里之间能行得通吗!站在地上就看见‘言忠信,行笃敬’竖立在自己面前,在车上则见其倚靠在车前横木上,然后就能畅行无阻了。”子张恭敬地把这话记在衣带上。
他与人交注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个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有“亚圣之德”。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大戴礼记·千乘》即子张氏之儒的文献。本篇记载:“下无用则国家富,上有义则国家治,上有礼则民不争,立有神则国家敬,兼而爱之则民无怨心,以为无命则民不偷,昔者先王立此六者而树之德,此国家所以茂也。”章太炎解释为“下无用即墨之节用,上有义即墨之尚同,立有神即墨之明鬼,兼而爱之即墨之兼爱,以为无命即墨之非命,盖施政之术不尽与修己同也。”《用兵》认为“圣人之用兵”“以禁残止暴于天下”,“贪者之用兵以刈百姓危国家”。与《墨子·非攻》中的“诛”和“攻”实为同义。“诛”即“圣人之用兵”;“攻”即“贪者之用兵”。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中,众多孔门弟子注名者不多,他是注名者之一。
2、李炳南: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答复,能行五事于天下,便可称为仁人。“请问之。”请问是哪五事。这是子张再问孔子。
“曰:恭、宽、信、敏、惠。”孔子再答复。先说出五事的名称,以下分别解释:
“恭则不侮。”恭敬人,则不被人侮匣。不侮,孔安国注:“不见侮慢。”邢《疏》:“言己恭以接人,人亦恭以待己,故不见侮慢。”
“宽则得众。”宽厚待人,则人悦服,故能得众。
“信则人任焉。”言而有信,则能得人信任。
“敏则有功。”做事敏捷,则能成功。
“惠则足以使人。”给人恩惠,人必感恩图报,故足以使用人。
3、南怀瑾:子张问仁,孔子这里是说仁的作用。他说五个条件都做到的,可以称作仁。子张问哪五个条件?孔子说:恭、宽、信、敏、惠。在古文这五个字很简单,拿现在来说,就是五条原则、五个目标或守则。第一个恭。对自己的内心思想、外表行为等,要严肃的管制,尤其一个领导人,对自己的管理,特别重要。第二个宽。对人宽大,所谓宽宏大量,能够包容部下、朋友所有的短处及小过错。第三个信。能信任人,有自信。第四个敏。就是聪明敏捷,反应快。第五个惠。更重要,恩惠,以现在说,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就是恩惠的一种,但不要把福利看成是全部的惠。待人要有真感情,对年轻的视同自己的兄弟儿女,对年纪大的视同自己长辈,不是手段,要出自真心的诚恳。这是做人做事五个基本条件,假使做到了,随便在哪一界做事,都有用处。下面孔子说的理由,他说一个人如果能够自己对自己管理得严肃,既不欺负人家,自己也不会招来侮辱。能够宽厚待人,部下自然拥护。信人自信,则任何人都可以用。处理事情头脑清楚,反应快,就容易有功绩。最后,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必须具有真的感情,很诚恳的感情,彼此才可以相处,共创事业。
4、傅佩荣注:仁:从孔子的回答,可知行仁不能离开为人处世的表现。走在人生正途上,不能忽略“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亦即“善”。若要实现
5、《论语》中“问仁”的章句(共11个章句)原文及译文
① 6 .22 章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1) 知:同“智”。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么样才算有智慧,孔子说:
② 12. 1章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德。孔子说:
③ 12 .2章
④ 12 .3 章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讱rēn:《汉典》:本义:说话谨慎。
⑤ 12 .22章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德。孔子说:
⑥ 13 .19 章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做才是有仁德。孔子说:
居处恭
⑦ 17. 6 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8)15 .10 章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工匠想把活儿做好,一定先使他的工具锋利。居是邦也,住在一个国家,事其大夫之贤者,就要侍奉大夫中贤能的人,友其士之仁者。交往士人中有仁德的人。”
(9)14 .1章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问什么是可耻。孔子说:
(10)6. 30章
译文:子贡说:
(11)6 .26章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宰我问道:
三、译文
1、辜鸿铭译:孔子的学生子张问,什么样的道德生活可以称之为仁?孔子回答:
孔子回答:
2、李泽厚译:子张问孔子如何是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德行,就可以说是仁了。”“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恩惠。恭敬就不会侮辱人,宽厚就得到大家的拥护,信实就会得到人们信任,勤敏就会使工作有效果,有恩惠就能够指挥动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