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名家解读》12.1章—12.15章

(2016-02-16 06:56:53)
标签:

传统文化

人类文明

圣贤语录

哲理名言

做人之道

12.1克己复礼为仁

一、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二、古今各家解

《论语别裁》: 现在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提出来的一个总问:“什么是仁?”要求为仁下一个定义。孔子说,克己复礼叫做仁。照字面讲就是这样。从前在私塾里读古书,老师就这么解释了,不许再问,现在再照过去的读书方法解释下去:“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说只要有一天做到克己复礼的功夫,全世界都归到仁的境界里去。下面引申下去“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就在你自己的身心上,并不是靠外来的。字面的意思,我们这样解释了,这是“依文解义”的解释。“依文解义”是佛学里禅宗的话,全句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意思是说,如果看佛经,只照文字去理解佛学的思想,那么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都要说:“冤枉呀!我并不是这个意思呀!”换句话说,我们读书,要通过语意,要透过语意,要透过语文内涵的意义,找出思想、道理的真谛,这才叫学问。仅仅文字会了,文章写得好,不一定就是学问。

三、译文

1、杨伯峻先生译: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

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2、毛子水先生译:颜渊向孔子请教为仁的道理。孔子说: “为仁就是控制自己,循礼而行。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天下的人就立刻称他为仁人了。仁只是从自己做出来的,并不是别人随便给的!”颜渊说:  “请问为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礼的不做。”颜渊说:“回虽然不聪敏,一定力行老师这话!”

 

12.2仲弓问仁

一、原文

仲弓(1)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2),使民如承大祭(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二、注释

(1)仲弓:孔子弟子冉雍,孔子认为他有帝王之器。学生当中可以当大领袖的人物。他来问仁。

(2)大宾,公侯之宾也。

(3)大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各种大祭的总名。

三、古今各家解

出门如见大宾,人之出门,失在倨傲,倨傲:是人具有的一种居功自傲的心理状态。高傲自大,傲慢。故戒之。如何避免这种倨傲心理,以及傲慢形态,免招祸端。出门如见大宾。就像去见自己尊敬高贵的客人,那样既庄重严肃又快乐愉悦。这在仁的修养就很难了。出门到外面去,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处仁的道理:对任何一个人要恭敬,有礼貌,不能看不起任何一个人。看到任何一个人,都像看到贵宾,很有礼貌,很诚恳的,尊重任何一个人。尤其作为一个领导人,更应该如此,这是领导人的学问。当一个小小干部,马马虎虎还不要紧,当主管的则对任何一个人,即使对下面也应如此,非常尊重人家,这是很重要的修养。

为什么说这是做人处事的外用?在《大学》《中庸》里,却不是教我们“出门如见大宾”,而是教我们“慎其独也”。一个人在房间里,没有一个对象,自己都要庄重。这就是内在的修养合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道理。而现在教冉雍的是外用,所以第一句话“出门如见大宾”着重于待人处世的态度修养。

使民如承大祭”。这个“民”就是群众。现代而言,是指对于一般老百姓,对群众社会的领导,或者是任何一个单位的头目,为大家做事的时候,要负起责任,担负这个责任的态度,要“如承大祭”一般。古代对于祭祀是很慎重的事情。好比现代一个宗教徒到了教堂,心情就完全不同。对上帝、对祖先,那种心情多么庄重!多么肃穆!去拜菩萨、拜祖宗上香的时候,自然心里就诚敬。对于大众的事情,以这种心情,这种精神来处理。这就是仁道。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者,此言仁者必恕也。已所不欲,无施之於人,以他人亦不欲也。这是居心、存心行事的大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也替人家想想。我们普通一般人,大概都是这样:自己不愿意的,都推给人家,这是普通人的心理,人之常情,没有什么大错。不过假使我们要行“仁”道,扩充于为政之间,处人处事之际,那就不同了。你自己不愿意的,就要想到别人也不愿意。怎样使得人、事至于平和,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者,言既敬且恕,若在邦为诸侯必无人怨,在家为卿大夫亦无怨也。这个“怨”字包括两点: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别人。这是人生哲学。我们每个人,自己心中都有好多的怨,即使对别人没有怨,也会怨自己的命真不好,碰到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环境。这是对自己的怨。第二,人与人之间相处,同事之间相处,长官与与部下之间相处,彼此之间无怨恨心,没有什么遗憾的事,这个非常难。在原则上要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愿意做的,也应替别人设想,在他也是不愿意做的。做到了于己于人都无怨尤,就是真正的“仁行”。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者,感谢之语也。冉雍听了以后说,我虽然没有高度的智慧,但是我会朝这方面努力。我冉雍虽不聪明,请允许我做好这几句话。

三、译文

1、李泽厚先生译:冉雍问如何是仁?孔子说:“出去工作如同会见重要外宾,治理百姓好像承担重大祭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便不要强加于人。在国家工作中没有怨恨,在家族生活中没有怨恨。”冉雍说:“我虽然不够勤勉,但一定照这话去做。”

2、毛子水先生译:仲弓向孔子请教为仁的道理。孔子说:  “出了大门,对人要十分恭谦,用到民力的时候,要十分谨敬。凡是自己不喜欢人家向我们做的事情,我们也不要做到别人的身上。无论在什么 地方,都不要使人怨恨。”仲弓说:“雍虽然不聪敏,一定力行老师这话!”

 

12.3司马牛问仁

一、原文

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初,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

二、注释

(1)司马牛:孔子的弟子。复姓司马,名耕,一名犁,字子牛。宋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提到过他,说他“多言而躁”。相传为宋国大夫桓魋tuí的弟弟。传说他的哥哥桓魋,参与宋国叛乱,失败后逃跑,司马牛也被迫离宋逃亡到鲁。故《论语》中有“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无)。’”言有兄犹无。而他的同学子夏则回答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讱rèn:出言缓慢谨慎。

三、古今各家解

《论语讲要》:司马牛,宋国人,是孔子的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名耕,字子牛。宋司马桓魋是他的哥哥。桓魋有意谋害宋景公,子牛深恐其谋反成功,便是弑君篡位,天下人皆得诛之,谋反失败,也必然召来灭族之祸,忧国忧兄,陷于两难之境。因而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但又不能明说,乃至鲁国,向孔子问仁。孔子知其问意,便答复:“仁者其言也讱。”讱是难于说出的意思。

子牛再问,有话难于说出,就是仁吗?孔子解释,“为之难”,办这仵事很难,“言之得无讱乎”,说这件事岂能不难。此话意在言外。一个人遇到为难的事情,说给人听,无非是求人代办,或求人代出主意,但如他人无力代办,也不能代出主意,如说出来,便是令人为难,甚至惹出更多的麻烦。基于这样的顾虑,所以,为难之事,不轻易说,这就是仁。

三、译文

1、杨伯峻先生译:司马牛问仁德。孔子道:“仁人,他的言语迟钝。”

司马牛道:“言语迟钝,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道:“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

2、毛子水先生译:司马牛向孔子请教为仁的道理。孔子说:“仁人的说话迟钝。”司马牛说:“一个人说话迟钝,就算是仁人么?”孔子说:“一个人要做好一件事是很难的,所以话不能说得太快。”

 

附:《论语》中“问仁”的语句

共7句。包括本章中的3句。分别是:

.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2 .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 .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12. 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13 .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7.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2.4司马牛问君子

一、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二、古今各家解

《论语讲要》:此章与前章有关系。前章问仁,此章问君子。

司马牛问君子,是想解除隐在心中的忧惧,所以孔子答复:“君子不忧不惧。”不忧不惧,即是“君子坦荡荡”的意思。

司马牛未尽明白,所以再问。孔子再为解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内省是省察自己。一个人自省没有做对不起任何人的事情,一切无负于人,自心没有愧疚,何有忧惧,这就是君子。

桓魋谋反,必然不听司马牛的谏止,以致司马牛在无可奈何中陷于两难之境,既不能阻止其兄弒君篡位,又不能大义灭亲,所以忧惧不释。在孔子看来,这个难题确是不好解决,但忧惧无济于事,反而有害于己,所以教他不忧不惧,而不忧不惧来自内省不疚,只要司马牛不参与桓魋弑君之谋,也不到宋君那里告发,内省对于他的哥哥以及宋君,皆无愧疚,不失为两全的办法。参前章问仁,这样作法,就可算是仁者。

《论语别裁》:司马牛问:不忧不惧,那都是君子吗?孔子知道他弄错了,告诉他不忧不惧是不容易的,要随时反省自己,内心没有欠缺的地方,没有遗憾的地方,心里非常安详,等于俗话说的:“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鬼不惊。”内心光明磊落,没有什么可怕的,有如大光明的境界,那时一片清净、祥和。孔子所讲的不忧不惧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普通的不忧不惧。

三、译文

1、辜鸿铭先生译:孔子的学生司马牛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回答:“君子不焦虑,不恐惧。”司马牛问:“不焦虑,不恐惧,仅仅这样就可以称为君子吗?”孔子回答:“如果有人发现自己问心无愧,那他还有什么可焦虑的呢?还有什么可恐惧的呢?”

2、杨伯峻先生译:司马牛问怎样去做一个君子。孔子 道:“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道:“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道:“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

 

附:《论语》中问君子的语句

共3句。分别是:

2. 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2 .4 司马牛问君子。子问:“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4 .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作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2.5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一、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二、古今各家解

司马牛以无兄弟而忧,据郑康成注,牛兄桓魋tuí行恶,死亡无日,所以说独无兄弟。

牛的家族在宋国,有封地,其兄桓魋很得宋景公的宠遇,然而桓魋不但不图报恩,反而恃宠谋害景公,魋的其他弟弟,如子颀、子车,都帮助谋反。后来叛乱失败,桓魋逃到卫国,转奔齐国。司马牛虽未与谋,但因兄弟们犯了灭族之罪,也不得不逃亡。他逃到齐、吴等国,最后死在鲁国的郭门外。此事在《左传》哀公十四年,有详细记载。

司马牛向子夏倾诉,别人的兄弟都好,只有他的兄弟不好,所以说“我独亡”。子夏便以所闻的哲言为司马牛解忧。大意是提示他,桓魋的事情,不必忧愁,因为死生有命。至于他自己,如不回宋国,也不必忧虑衣食问题,因为富贵在天。虽然命与天似非人力所能改,但如君子存敬慎而无过失,与人相处恭而有礼,则死生富贵也可以转变,所以四海之内,到处有亲如兄弟之人。子夏说罢所闻之言,最后结一句,君子不患没有兄弟,以解其忧。子夏只能拿这些话供司马牛参考,司马牛回宋与否,则由他自己决定。

三、译文

1杨伯峻先生译:司马牛忧愁地说道:“别人都有好兄弟,单单我没有。”子夏道:“我听说过:死生听之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是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待别人词色恭谨,合乎礼节,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2、李泽厚先生译: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只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做一个君子,严谨而不放纵,对待别人恭敬而合乎礼制,到处都可以是兄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12.6子张问明

一、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1),肤受之愬(2),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二、注释

(1)浸润之谮zèn:谮: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浸润之谮,像水浸润物件那样开始不易觉察的谗言,即暗中的中伤。

(2)sù : 同“诉”。诬告。肤受之愬,像感受到切肤之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

(3):明之至也。明智的最高境界。《集注》:“远则明之至也。书曰:‘视远惟明。’”

三、译文

1、杨伯峻先生译:子张问怎样才叫做见事明白。孔子道:“点滴而来、日积月累的谗言和肌肤所受、急迫切身的诬告都在你这里行不通,那你可以说是看得明白的了。点滴而来、日积月累的谗言和肌肤所受、急追切身的诬告也都在你这里行不通,那你可以说是看得远的了。”

2、毛子水先生译:子张问怎样才可称为明。孔子说:  “渐渐而入的谗言、利害切身的谤语,对你都不生作用,那你就可算得明了!实在,渐渐而入的谗言、利害切身的谤语,对你都不生作用,那你非特可称为‘明’,亦可以称为‘明得远’了。”

3、孙钦善先生译:子张问怎样才是明察。孔子说:“如水浸润一样潜移默化的谗言,有切肤之痛感受的控告,一律行不通,可以称得上明察了。如水浸润一样潜移默化的谗言,有切肤之痛感受的控告,一律行不通,可以称得上远见卓识了。”

 

 

12.7子贡问政

一、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二、古今各家解

子贡问政治。孔子答复,粮食要充足,兵力要充足,要取信于民。

《论语别裁》:这是孔子的政治哲学,能不能绝对奉行得通,就要斟酌时代与环境的情势。儒家政治道德的理想非常高,是对的,但是懂了以后用起来,还是要知道权宜、变通,不能太迂腐。

子贡问领导政治的道理。孔子的观念有三个:“足食”,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安定;大家有饭吃、有衣穿、生活好。第二“足兵”,国防的建立。“足食足兵”,还要使人民对他信赖。这几件事做起来很难,以现在观念看,牵涉的范围太广太广。子贡就说,假使时代的环境,到了没有办法完全做到的趋势,要在这三件事之间少做一件的时候,应该先去掉哪一样?孔子说,先去了军事经费,缩减人事预算。子贡说,万一碰到这时代中,一个国家非常贫穷困苦,把军事经费撤销了,还不能维持,对于足食与立信这两先去哪一项?孔子说,那宁可牺牲经济建设,大家穷,乃至没有饭吃都可以,唯有一个政治大原则中的“信”,必须坚守。人民对政府的信心坚定,然后才能产生力量。

三、译文

1、辜鸿铭先生译: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什么东西对于国家来说是最重要的。孔子回答: “老百姓必须有充足的粮食,国家必须有足够的军队,人民必须对统治者有足够的信心。”

“但是,”子贡问,“如果这三项当中不得不抛弃其中一项,应该先去掉哪一项呢?”去掉军队。”孔子回答。

子贡继续问:“但是,剩下的两项中,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的话,应该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去掉粮食。因为人总是要死的。但是,如果人民对统治者丧失了信心,政府就不复存在了。”

2、毛子水先生译:子贡问国家政治的事情。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实,人民信任政府。”子贡说:“在不得已要减省的时候,这三件事情里边哪一件可以先去?”孔子说: “去了军备。”子贡又说:“在不得已要减省的时候,这二件事情里边哪一件可以先去?”孔子说:“去了粮食。从古以来,人生都有一死,只要人民信任政即使粮食偶然不足,人民或还可以为国家效命;但若人民对政府没有信心,则人民对国家必不能有贞固的志操!”

 

12.8没有彬彬有礼的外表,君子与野人如何分别

一、原文

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2)。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kuò(3)也?

二、注释

(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3)鞟kuò:孔安国注:“皮去毛曰鞟。皮革。

三、古今各家解

《论语讲要》:棘子成说,君子有质即可,何必要文。

质是实质,文是文华。譬如说,某人直爽。这是就质而言。又如说,某人有礼节。这是就文而言。

棘子成是卫国的大夫,他与孔子的学术思想不同。孔子把文与质配合起来,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棘子成也知孔子的学术,但思想各异,所以有以上的议论。

子贡一听棘子成的议论,便说:可惜,夫子把君子说成这个样子,此话既说出口,四匹马车也追不回来。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这两句是子贡针对棘子成的“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而发。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鞟是鞹字的省文。“皮去毛曰鞟,虎豹与犬羊别者,正以毛文异耳,今使文质同者,何以别虎豹与犬羊耶。”

子贡“文犹质也”四句话,大意是对棘子成说,文质不能偏废,若如你所主张,用质不用文,必致文犹质,质犹文,令人无法辨别君子与普通人,喻如虎豹犬羊之皮皆去其毛文,令人无法辨别虎豹之皮与犬羊之皮。

四、译文

1、杨伯峻先生译: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彩[那些仪节、那些形式]干什么?”子贡道:“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彩,是同等重要的。假若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彩的毛,那这两类皮革就很少区别了。”

2、毛子水先生译:棘子成说:“一个君子只要有质就可以了,何必要文呢!”子贡说:“可惜棘大夫讲君子要这样讲!话一出口,四匹马也追不回来!文和质是一样重要的。[如果没有文的不同,君子、野人便不容易分别。)虎豹的革,看起来不是和犬羊的革一样么!”

 

 

12.9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一、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1)彻(2)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二、注释

(1) 盍 hé :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盍各言尔志?” 何故,为何:“盍不出从乎?君将有行”。 

(2)彻 (徹) chè 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农民十分之一的税率。

三、古今各家解

年饥就是谷物收成不好。鲁哀公因为年成不好,费用不足,便问有若,应该怎么办。有若说,何不用彻呢?

“有若对曰:盍彻乎”者,盍犹何不也。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有若意讥讽刺哀公重敛,故对曰:既国用不足,何不依通法而税取乎?

哀公“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者,二谓什二而税。十分之二的税率,哀公不觉其讥,故又曰:什而税二,吾之国用犹尚不足,如之何其依彻法什而税一乎?按十分之二的税率,我之国都不够用的,怎么还十分之一呢?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者,孰,谁也。哀公既言重敛之实,故有若又对以盍彻足用之理。言若依通法而税,则百姓家给人足。百姓既足,上命有求则供,故曰:君孰与不足也。今君重敛,民则困穷,上命所须,无以供给,

故曰: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也。

财经税收,离不开政治哲学的大原则。百姓富足,每个人生活安定,社会安定,政府自然富足。如果老百姓贫穷了,则这个国家社会就难以维持了。

四、译文

1、毛子水先生译:哀公问有若道:“年成不好,国家财用不够,该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何不行彻法?”哀公说:“十分取二,我还不够,怎么还可以行彻法呢!”有若说道:“百姓如足,君上怎么会不足!百姓如不足,君上怎么会足!”

2、李泽厚先生译:哀公问有若说:“荒年收成不好,钱不够,怎么办?”有若回答说:“实行‘彻’的税法怎么样?”“百分之二十我还不够,怎么可能百分之十呢?”回答说:“如果老百姓不够,您怎么能足够?如果老百姓足够,您怎会不够?”

 

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

一、原文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

二、译文

1、杨伯峻先生译:子张问如何去提高品德,辨别迷惑。孔子道:“以忠诚信实为主,唯义是从,这就可以提高品德。爱一个人,希望他长寿;厌恶起来,恨不得他马上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便是迷惑。这样,的确对自己毫无好处,只是使人奇怪罢了。”

2、傅佩荣先生译:子张请教如何增进德行与辨别迷惑。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原则,认真实践该做的事,这样就能增进德行。喜爱一个人,希望他活久一些;厌恶他时,又希望他早些死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样就是迷惑。”

 

12.11解决上梁不正的问题

一、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予。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二、古今各家解

南怀瑾《论语别裁》:这就是中国政治哲学了,从古中国的政治哲学是建立在伦常文化的基础上。就是孔子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四点。现代的青年看起来,会认为这种书落后到极点,实在应该烧掉。如果我们真了了解了,就觉得非常深刻,非常有味道。这八个字上面的君臣父子四字是名词,下面的君臣父子四字是借用来作动词。“君君”就是说领导人作到自己真正是一个领导人,领导人有领导人的道德(就这“君君”两个字,就可以写一部叫“领导人的道德修养及其哲学”的大书,或者作为政治系或哲学系同学写博士论文的题目)。君是君,领导人就是一个领导人。臣是臣,作干部的有干部的立场,规规矩矩是个好干部,好的宰相,好的辅助人。这个话连起来讲,如果君不君,领导人不是一个领导人,违反了领导人应有的道德,这时臣也不臣了。“父父、子子。”做父亲的是一个父亲,如果父亲作得不合一个父亲的标准,但是却要儿女孝顺,尽儿女的本分,怎么可能呢?所以父母是父母,子女就是子女,这才是所谓的父慈子孝。孔子答复了这一点,齐景公非常聪明,他说,好,我懂了。一个领导人自己不站在领导人的本位,越出范围,那么臣也不臣;一个家庭中,父母不像父母,儿女就不像儿女。如果一个国家,政治、社会的风气到了这个程度的话,国家的财富虽充足,我也用不到了,一定要失败的。这一点就是中国政治哲学的中心思想。

但是, 解决“上梁不正”的问题,是关键。

三、译文

1、杨伯峻先生译: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道:“对呀!若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粮食很多,我能吃得着吗?”

2、傅佩荣先生译:齐景公询问孔子政治的做法。孔子回答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齐景公说:“说得对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算粮食很多,我有办法吃到吗?”

 

12.12子路做事从不拖延

一、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二、译文

杨伯峻先生译:孔子说:“根据一方面的语言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从不拖延诺言。

傅佩荣先生译孔子说:“根据一面之词,就可以查出实情、判决案件的,大概就是由吧!”子路答应要做任何事,从不拖延。

三、古今各家解

南怀瑾:孔子说,要讲一句话,就可以把人家的纠纷解决了,只有子路做得到。那么子路是很懂法律,大概是个大律师了,孔子怎么说他可以片言折狱呢?这就是子路有侠义精神。是“子路无宿诺”,他今天答应了事情,说话算话,绝对办了结,不会搁在那里不办的。

 

 

12.13听讼要使大家没有纷争

一、原文

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二、注释

(1)听讼——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鲁定公时,曾为大司寇,司寇为治理刑事的官,孔子这话或许是刚作司寇时所说。

三、古今各家解

南怀瑾: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这句话要注意了,真正的意思是不要有主观,听原告的话时,自己就站在原告的立场。听被告的话时,自己就站在被告的立场。以现在哲学的观念,这才是绝对的客观。然后再来判断是非。但是我们往往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自己先有成见,所以要为任何一个人设身处地。“必也,使无讼乎!”为什么要做到那么客观,因为我们判断是非的人,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大家没有纷争,都能心平气和,心安理得,合理地得到解决。

四、译文

1、杨伯峻先生译: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差不多。一定要使诉讼的事件完全消灭才好。”

2、毛子水先生译:孔子说:“审判讼案,我也和别人一样。我以为最好是,我们能够使人世间永远没有讼事!”

 

 

12.14子张问政

一、原文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二、古今各家解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子张问个人去从政,担任公家的职务,要具备一些什么条件?“居之无倦”,全部精力放进去,如果厌倦,换个工作好了,这是从政的精神。但是我们看到许多人服务态度不好,都是由于对职业的厌倦。老古话说的“做一行,怨一行”,如果做一个心理测验,到底做哪一行不厌倦?大概没有这一行。就是拿钱吃饭不做事,该是舒服了,久了也会厌倦。还有“行之以忠”,从政则一切尽心尽力,为国家、团体、职务尽心尽力而忘记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怎样才能到这八个字的精神?还是要学问,还是要修养

三、译文

1、杨伯峻先生译:子张问政治。孔子道:“在位不要疲倦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

2、傅佩荣先生译:子张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在职位上不要倦怠,执行职务态度忠诚。”

 

 

12.15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一、原文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二、古今各家解

《论语别裁》:要靠学问,这又牵涉到文与质的问题。学问精通了的人可以做到;绝对没有知识的人,普通的人,本质很好的人也做得到。最怕是半吊子。所以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一切渊博以后,选定一点;这也是现在专家教育的精神,先求渊博,以后再求专一。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样,一切通透了,然后选择人生专一的道路,这样大概差不多,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三、译文

1、傅佩荣先生译:孔子说:“有志成为君子的人,广泛学习文献知识,再以礼来约束自已的行为,这样也就不至于背离人生正途了。”

2、辜鸿铭先生译: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并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误入歧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