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taishanzisun
taishanzisu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27
  • 关注人气: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读解10.1章—10.15章

(2016-01-29 14:57:05)
标签:

圣贤语录

论语读解

做人之道

人生智慧

传统文化

10.1 孔子在乡党和宗庙朝廷不同的言语态度

一、原文

孔子于乡党(1),恂恂如(2)也,似不能言者(3)。其在宗庙朝廷(4),便便言(5),唯谨(6)尔。

二、注释

(1)乡党,就是《雍也篇》所说的邻里乡党,乡里或家乡老乡的意思。

(2)恂恂xún,严肃恭敬,谦温谨慎的样子,王肃注“恂恂,温恭之貌”。

(3)似不能言者,谦卑恭顺。

(4) 宗庙朝廷:宗庙是祭祖行礼的地方,朝廷是政府议事的地方。

(5)便便言,形容言语明白畅达。

(6)谨:谨慎, 郑重,恭敬。

三、古今各家解

乡党家乡是父母宗族所居地。孔子在乡党,一切言行,温和恭敬,温恭得好像不善于说话。

但他在宗庙与朝廷,说话则辩论得清清楚楚。言语明白畅达。虽辩,但谨慎,郑重,恭敬。

“入则事父兄,出则事公卿”是也。

四、译文

1、杨伯峻译: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非常恭顺,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

他在宗庙里、朝廷上,有话便明白而流畅地说出,只是说得很少。

2、傅佩荣译:孔子在乡里之间,温和而恭顺的样子,像是不太会说话的人。他在宗庙里、朝廷上,说话明白流畅,但是很有分寸。

 

 

10.对上下大夫不同的言语态度

一、原文

朝(1),与下大夫(2)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4)如也。君在,踧踖(5) 如也,与与如也。

二、注释

(1):在朝廷。

(2)下大夫: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下大夫稍卑。

(3)侃侃kǎn:和乐之貌。《汉典》: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

(4)訚訚yínyín:中正之貌.说话或争辩时正直而和蔼的样子,和悦而诤也。

(5)踧cùji:恭敬小心的样子。

(6)与与yuyu:.威仪合度貌。

三、古今各家解

《论语注疏》:“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者,侃侃,和乐之貌。訚訚,中正之貌。下大夫稍卑,故与之言,可以和乐。上大夫,卿也,爵位既尊,故与之言,常执中正,不敢和乐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者,君在,谓视朝时也;踧踖,恭敬之貌;与与,威仪中适之貌。既当君在之所,故恭敬,使威仪中适,不敢解惰也。

孔子在朝廷,与下大夫说话,和乐的样子,与上大夫说话,中正的样子,当君主视朝时,则恭敬小心而又从容。

这是记载孔子在朝中言语礼节恰到好处。

四、译文

1、毛子水先生译:在朝中,孔子和下大夫谈话,显得非常和乐的样子;和上大夫谈话,显得很严正的样子。国君在场,便保持着恭敬而安和的样子。

2、辜鸿铭先生译:在官场上,孔子同低级官员聊天的时候,显得坦诚直率;而同高级官员谈话的时候,显得胸有成竹;同国君在一起的时候,显得恭敬而不安,但又仪态适中。.

 

 

10.3圣人迎宾之礼

一、原文

君召使摈bìn(1),色、勃如也,足、躩jue(2)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chān(3)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二、注释

(1)摈bìn:迎宾。

(2)躩jué:快步。

(3)襜chān:古代一种短的便衣。

三、古今各家解

《论语讲要》:

(1)“君召使摈”,有宾客来。承担迎宾的任务。郑曰:“君召使摈”,有宾客使迎之。古时两国君之间来往,相见的礼仪。宾主各有陪同人员,这叫做“副”。宾的“副”, 叫做“介”,主的“副”叫做“摈”。摈分三等,叫做上摈、承摈、绍摈或末摈。介也分为上介、承介、末介三等。

(2)“色勃如也”,孔曰:“必变色。”

(3)“足躩jue如也”。包曰:“足躩,盘辟貌。”.盘旋进退。古代行礼时的动作仪态。

(4)“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是说孔子转身向右接受传辞时,便向站在他右边的人拱手作礼,转身向左把辞传下去时,又向左边的传辞人拱手作礼。拱手时,前俯后仰,衣服随之襜然飘动而不乱。郑曰:“揖左人,左其手;揖右人,右其手;一俯一仰,衣前後襜如也。”趋进,翼如也。

(5)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客人走后,必向国君报告,复命回话。客人走了。

这一章句,是叙说孔子,在作为国君的‘’,接待其他国君来访时的礼仪做法。

现代礼仪虽然相对以前发生了变化,但人之礼的作用,精神本质,以及应当怎样做事的态度,没有变。

四、译文

杨伯峻先生译:鲁君召他去接待外国的贵宾,面色矜持庄重,脚步也快起来。向两旁的人作揖,或者向左拱手,或者向右拱手,衣裳一俯一仰,却很整齐。快步向前,好像鸟儿舒展了翅膀。贵宾辞别后一定向君主回报说:  “客人已经不回头了。”

 

10.4孔子上朝之礼容

一、原文

入公门,鞠躬如也(1),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2)。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3)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4),逞(5)颜色,怡怡如也。没阶(6),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二、注释

(1)鞠躬如也:谨慎而恭敬的样子。

(2)行不履阈:阈yu,门槛,脚不能踩门坎。

(3)摄齐:齐,音zī,衣服的下摆。摄,提起。提起衣服的下摆。

(4)降一等:从台阶上走下一级。

(5)逞:舒展开,松口气。

(6)没阶:走完了台阶。

三、古今各家解

《论语注疏》:正义曰:此一节记孔子趋朝之礼容也。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者,公门,朝门,君门。鞠,曲敛也。躬,身也。君门虽大,敛身如狭小不容受其身也。

“立不中门”者,中门谓枨闑之中央。枨闑chéng niè—古代门两旁的长木和门中间的竖木。君门中央有闑,两旁有枨。枨谓之门闑。枨闑之中,是尊者所立处,故人臣不得当之而立也。

行不履阈”者,履,践也。阈,门限也。出入不得践履门限,所以尔者,一则自高,二则不净,并为不敬。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者,过位,过君之空位也,谓门屏之间,人君宁立之处。君虽不在此位,人臣过之宜敬,故勃然变色,足盘辟而为敬也。

“其言似不足”者,下气怡声如似不足者也。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皆重慎也。衣下曰齐。摄齐者,抠衣也。将升堂时,以两手当裳前,提挈裳使起,恐衣长转足蹑履之。仍复曲敛其身,以至君所,则屏藏其气,似无气息者也。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者,以先时屏气,出下阶一级则舒气,故解其颜色,怡怡然和说也。

“没阶,趋进,翼如也”,没,尽也。下尽阶,则疾趋而出,张拱端好,如鸟之舒翼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者,复至其来时所过之位,则又踧踖恭敬也。

这一节,记孔子上朝的礼容。

四、译文

杨伯峻先生译:孔子走进朝廷的门,害怕而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

站,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不踩门坎。

经过国君的座位,面色便矜庄,脚步也快,言语也好像中气不足。

提起下摆向堂上走,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般。

走出来,降下台阶一级,面色便放松,怡然自得。

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好像鸟儿舒展翅膀。

回到自己的位置,恭敬而内心不安的样子。

 

10.5孔子出使外国的礼容

一、原文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sù sù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di,愉愉如也。

二、古今各家解

《论语讲要》:

圭是一种瑞玉,国君使臣到外国聘问,必授瑞玉,以为信物。

孔子出使外国,在行聘问礼时,执持君之玉,至为谨慎,所以“鞠躬如也”,圭虽不重,但执在手里,像是举不起的样子,故说“如不胜”。

上如揖”,是在升堂授玉时,将玉奉上他国君主,敬如作揖。

下如授’,刘宝楠用郑注,是说授玉毕,下堂,仍不敢忘礼,还像在授玉时那样谨慎。

勃如战色”,战阵之色,表示敬慎,这与郑注“战色,敬也”相合。

足蹜蹜sù sù如有循。”是缩小脚步,两脚前后相接,不提起脚踵,顺递而行,如循一条路线,徐缓前进。

享礼,享即献,朝聘之后,即行享礼。享就是献礼物。替国家送礼 物必须庄严,所以“有容色”。据江永《乡党图》考,有容色,是说身容、 手容、足容如初,但非勃如战色。

“私觌di,”觌,相见会面。享后以私礼相见,此时轻松愉快,所以“愉愉如也”。人臣不能私交外国,此说私觌,是奉命出聘,为国君所许,自是合礼之举。

这一节,记孔子出使外国的礼容。

四、译文

杨伯峻先生译:[孔子出使到外国,举行典礼,]拿着圭,恭敬谨慎地,好像举不起来。向上举好像在作揖,向下拿好像在交给别人。面色矜庄好像在作战。脚步也紧凑狭窄,好像在沿着[一条线]走过。

献礼物的时候,满脸和气。

用私人身份和外国君臣会见,显得轻松愉快。

 

10.6孔子衣服之礼

一、原文

君子不以绀gàn(1)緅zōu(2)饰,红紫不以为亵xiè(3)服。当暑,袗zhěn(4)chī(5)绤(6),必表而出之。缁衣(7)zī ,羔裘(8)gāo qiú;素衣(9)sù ,麑裘(10)ní qiú;黄衣(11),狐裘(12)。亵裘长,短右袂(13)mèi。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二、注释

(1) 绀gàn:红青,微带红的黑色:~青。~紫。

(2) 緅zōu:黑中带红的颜色:“君子不以绀緅饰。”

(3) 亵xiè:也指家居所穿的便服。

(4) 袗zhěn:1. 单衣。 2. 华美:袗衣(绣有花纹的华贵衣服)。

(5) 絺chī:  1. 细葛布。 2. 细葛布做的衣服。 3. 古邑名,中国春秋时的周地,故址在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南。4. 刺绣。5. 喻修饰文词。6. 姓。

(6) 绤xì: 粗葛布。

(7) 缁衣zī yī:.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诗·郑风·缁衣》:“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毛 传:“緇,黑也,卿士听朝之正服也。”

(8) 羔裘 gāo qiú:用紫羔制的皮衣。古时为诸侯、卿、大夫的朝服。

(9) 素衣sù yī:.泛指白色衣服。

(10) 麑裘 ní qiú:《汉典》:用幼鹿皮制成的白衣服。《论语·乡党》:“素衣,麑裘。”《韩非子·五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

(11) 黄衣:.黄色的衣服。:“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杨伯峻 注:“这三句表示衣服里外的颜色应该相称。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这罩衣就叫裼衣。这里的‘緇衣’、‘素衣’、‘黄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

(12) 狐裘 hú qiú:用狐皮制的外衣。《诗·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朱熹 集传:“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

(13) mèi :衣袖,袖口:张~(张开衣袖)。

三、译文

杨伯峻先生译:

君子不用[近乎黑色的]天青色和铁灰色作镶边,  [近乎赤色的)浅红色和紫色不用来作平常居家的衣服。

暑天,穿着粗的或者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裹着衬衫,使它露在外面。

黑色的衣配紫羔,白色的衣配麑裘,黄色的衣配狐裘。

居家的皮袄身材较长,可是右边的袖子要做得短些。

睡觉一定有小被,长度合本人身长的一又二分之一。

用狐貉皮的厚毛作坐垫。

丧服满了以后,什么东西都可以佩带。

不是[上朝和祭祀穿的]用整幅布做的裙子,一定裁去一些布。

紫羔和黑色礼帽都不穿戴着去吊丧。

大年初一,一定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10.7斋戒

一、原文

齐(1),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二、注释

(1)斋zahi:斋戒,素食沐浴静心。

(2)居必迁坐:迁坐,即是不与妻同房。

三、译文

杨伯峻先生译: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

斋戒的时候,一定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和妻妾同房]。

 

10.8

一、原文

食不厌精,脍(1)不厌细。食饐yi(2)而餲ài(3),鱼馁něi(4)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5)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6)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7)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二、注释

(1)脍kuài:细切的肉:~鲤。~炙人口(喻诗文或事物受人欢迎,被人传诵)。

(2)饐yi:(食物)腐败发臭。

(3)餲ài:(食物)经久而变味。

(4)馁něi:鱼腐烂:“鱼~而肉败。

(5)失饪:烹调生熟失宜。

(6)割不正:“割”和“切”不同。“割”指宰杀猪牛羊时肢体的分解。杀得惨无人道,不忍心吃,所以不食。

(7)市脯shì fǔ:买来的肉食品。

四、译文

食物不以做得精致为满足,肉类也不以切得细巧为满足。食物放久变了味道,鱼与肉腐烂了,都不吃。颜色难看的,不吃。味道难闻的,不吃。烹调不当的,不吃。季节不对的菜,不吃。切割方式不对的肉,不吃。没有相配的调味料,不吃。即使吃的肉较多,也不超过所吃的饭量。只有喝酒不限量,但是从不喝醉。买来的酒与肉干,不吃。姜不随着食物撤走,但不多吃。

 

10.9

一、原文

祭于公,不宿肉(1),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二、注释

(1)不宿肉——古代的大夫、士都有助君祭祀之礼。天子诸侯的祭礼,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然后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绎祭”。绎祭之后才令各人拿自己带来助祭的肉回去,或者又依贵贱等级分别颁赐祭肉。这样,祭于公的肉,在未颁下来以前,至少是放了一两宵了,因之不能再存放一夜。

三、译文

杨伯峻先生译:参与国家祭祀典礼,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别的祭肉留存不超过三天。若是存放过了三天,便不吃了。

 

 

10.10

一、原文

食不语,寝不言。

二、古今各家解

食不语,寝不言。吃饭睡眠皆不是说话的时候。吃饭时,口中嚼物,睡眠时,安静休息,故不宜言语。但在宴会时,敬酒敬菜,也不能不说话,朋友也有联床夜话的情形,然而亦须少说。

三、译文

杨伯峻先生译: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10.11

一、原文

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二、译文

虽然是糙米饭小菜汤,也一定得先祭一祭,而且祭的时候还一定恭恭敬敬,好像斋戒了的一样。

 

10.12

一、原文

席不正,不坐。

二、注释

席—古代没有椅和凳,都是在地面上铺席子,坐在席子上。席子一般是用蒲苇、蒯草、竹篾以至禾穰为质料。现在日本人还保留着席地而坐的习惯。  《墨子·非儒篇》说:  “哀公迎孔子,席不端,不坐。”以“端”解“正”,则“席不正”,是坐席不端正之意。然而《汉书·王尊传》说,“[匡)衡与中二千石大鸿胪赏等会坐殿门下,衡南乡,赏等西乡。衡更为赏布东乡席,起立延赏坐………而设不正之席,使下坐上”云云,那么,“席不正”是布席不合礼制之意。

三、译文

杨伯峻译:坐席摆的方向不合礼制,不坐。

 

 

 

10.13

一、原文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二、古今各家解

李炳南《论语讲要》:

“乡人饮酒,”是同乡之人会聚饮酒。

杖者是拄杖而行的老年人。《札记.王制篇,内则篇》皆说,六十杖于乡。因此,在乡人宴会中的杖者,即是六十岁以上的老者。《仪礼》有《乡饮.酒礼篇》,《礼记》有《乡饮.酒义篇》,皆讲乡人饮酒的礼节。在这种宴会中,必须尊敬老年人,年龄最长者,必坐上席。乡人饮酒,可以饮醉,既醉则难免举止失常,但有杖者在场,虽醉仍须安静。此时,杖者不退席,孔子不敢退,杖者退出,孔子亦随之退出,可任宴会大众毫无拘束地欢宴。此记孔子参加乡人饮酒时,既能敬老,又近人情。

三、译文

杨伯峻先生译: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才出去。

 

 

10.14

一、原文

乡人傩(1),朝服而立于阼阶(2)。

二、注释

(1)傩nuó:古代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舞。~戏。

(2)阼zuo阶:东阶。

三、古今各家解

《论语讲要》“乡人傩nuó,”是乡人驱逐疫鬼的风俗。据皇侃《疏》,《周礼,夏官》方相氏,化装为四只眼睛,金黄色,披熊皮,执戈扬盾,率领百隶,口作傩傩之声,替民家驱疫鬼。古注皆说,孔子遇见乡人傩,恐惊先祖,所以穿著朝服,立于祖庙的东阶,欲使先祖五祀之神依之而安。邢《疏》也说:“所以朝服者,大夫朝服以祭,故用祭服以依神也。”事实是否如此,无法考证。自古即有政府与民同乐的礼俗。例如清朝的元宵玩灯,即可窥其一斑。民众联合几个村庄,向政府登记,举一灯官,扮演政府官员,或扮宰相,率众拜访当地巡抚,巡抚亦派员接见,或扮演县官问案等等。由此可见古时官民同乐的遗风。因此,乡人傩是记孔子作鲁司寇时与民同乐的状况。

四、译文

杨伯峻先生译:本地方人迎神驱鬼,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10.15

一、原文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二、古今各家解

问是聘问,或是问候。“问人于他邦,”即是问候在他国的友人。这里所记,不是孔子亲往问候,而是使人或托人去问候,所以下句说:“再拜而送之”。古时士人相见,礼当再拜,即是拜两次。所以孔子送使者行时,对使者两拜。但使者不需答礼。因这不是拜使者,而是遥拜所问候的友人。诚敬之意,由此见之。

三、译文

杨伯峻先生译:托人给在外国的朋友问好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