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读解9.13章—9.31章

(2016-01-24 06:38:16)
标签:

五经四书

圣贤语录

学道做人

格言励志

传统文化

9.13货殖何妨子贡贤

一、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①椟②而藏诸?求善贾③而沽④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二、注释

①韫yùn:收藏,蕴藏

②椟dú:柜子,匣子:~藏

③善贾gu:贾,通 价 。“善贾”便是“好价钱”,“待贾”便是“等好价钱”。

④沽gu:卖:待价而~。

三、古今各家解

正义曰:此章言孔子藏德待用也。子贡说:“有美玉在这里,是把它放到保险柜里藏起来好呢?还是找个能出高价的商人卖出去好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子贡设一个比喻问孔子:有美玉之宝在此,我们怎么办?子贡是个外交家,言语之说精彩那是出了名的。然而今天,此章师徒二人的美玉待贾之虑。早已解决。儒家思想孔孟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行为遵循;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子贡之能之事之影响作用,也被记载广为流传。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赞曰:“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子贡还是儒商的鼻祖,后世商界对子贡有两幅对联这样写道:

经商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

“子贡经商取利不忘义,孟轲传教欲富必先仁。”

一副对联将子贡与陶朱公范蠡相提并论,一副对联将子贡与亚圣孟子并列对举。经商没有妨碍子贡成为贤人。关键是不挣黑心钱,取利不忘义。子贡姓端木,后世的人们出于对子贡的敬重,将货殖经商称之为端木生涯,将良好的商业道德称之为端木遗风。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如水,聚则险,散则安。财为天下人流通行方便,不为几贪徒聚敛坏心田。多藏必厚亡。

古今来人都争名争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遇此保平安。

财与官的好与坏。一看怎么得来的,二看如何运用的。得来的正当,运用的公正,就是吉祥的。否则,必有灾祸。

四、译文

1、杨伯峻译:子贡道:“这里有一块美玉,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道:“卖掉!卖掉!我是在等待识货者哩。”

2、李泽厚译:子贡说:“这里有块美玉,是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个识货的买主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等着买主哩。”

 

9.14君子在哪里,哪里就会有君子气象

一、原文

子欲居九夷(1)。或曰:陋(2),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二、注释

(1)夷yi: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九~。

(2)陋:僻陋,简陋,破陋。很原始。很落后。

三、古今各家解

孔子想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道:“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孔子以时无明君,故欲居东夷。或人谓孔子言,东夷僻陋无礼,人民没有文化,不懂礼义。如何可居?孔子答,君子所居则化,故云何陋之有。怕什么? 君子在哪里,哪里就会有君子气象。

四、译文

1、辜鸿铭译:有一次,孔子说他想到东方去和野蛮部落一起生活。有人对他说:  “你去那里,会感到闭塞不开化的。”

“有君子在那里居住,”孔子回答,  “就不会感到闭塞不开化了。”

2、李泽厚译:孔子想到未开化的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么落后怎么办?”孔子说:“有君子去住,还会落后吗?”

 

9.15孔子返鲁,然后乐正

一、原文

子曰:吾自卫反鲁(1),然后乐正(2),雅颂(3)各得其所(4)。

二、注释

(1)孔子自卫(国)反(返)鲁的时间:据孔子年谱载: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68岁。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

  孔于周游列国自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55岁至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68岁,计14年,至此结束。

(2)乐正:调整乐曲的篇章。 

(3)雅颂:这是《诗经》中《雅》《颂》两类不同的诗的名 称。也是指雅乐、颂乐等乐曲名称。 

(4)各得其所:各有适当的安排。

三、古今各家解

《论语别裁》:研究孔子的生平,这里也是他重要的资料。这是孔子周游列国以后,到了晚年,他深感即使拿到了权力,也平定不了世界。要想对社会、历史有贡献,只是从事文化与教育。因此决定回到鲁国来,整理中国文化,由此产生了六经。他说,我自从由卫国回到鲁国整理文化以后,中国文化的中心,把它改正了。所以我们说“文化复兴”这个名词,在孔子这个时候,是一个阶段(在此以前大乱了一个时期后,经过孔子的整理,一直流传了几千年)。文学的路子,与文化、文艺的路子配合,才走到正路上。

四、译文

1、傅佩荣译: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然后可以改正用乐的错误,使雅与颂各有适当的安排。”

2、毛子水译: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才把音乐教育上不合的地方修正,使雅颂都能用得适当。”

 

 

9.16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

一、原文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二、古今各家解

《疏》正义曰:此章记孔子言忠顺孝悌哀丧慎酒之事也。

困,乱也。言出仕朝廷,则尽其忠顺以事公卿也;入居私门,则尽其孝悌以事父兄也;若有丧事,则不敢不勉力以从礼也,未尝为酒乱其性也。他人无是行,於我,我独有之,故曰:何有於我哉。

《论语别裁》:这两句话,以现代的观念来说,当一个公务员,上班的时候,规规矩矩从事公家的事,尽我的责任,守我的本分。

回到家里,则“事父兄”,规规矩矩是一个家族里的成员,也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没有官架子。在父亲,当父亲尽父亲的责任,当儿子尽儿子的责任。当丈夫尽丈夫的责任,当妻子尽妻子的责任。

“丧事不敢不勉”,对于生死大事,尽量的周到,朋友之中有人家里出了大事,有人死亡,就尽量的帮忙,对于朋友的红白帖子,喜事可以礼到人不到;对于丧事,礼到人也到。

勉,就是在患难时需要朋友,否则人类交朋友有什么意义?光景好的时候才来往,那不是多余!光景好到处都是朋友。

醉,“不为酒困”应该是不迷醉于酒,没有酒瘾,而且始终保持清醒,不会在喝酒以后,有酒态醉意,更不装疯卖傻的。

孔子说除了以上几点以外,“何有于我哉!”意思说,我这个人非常平凡,出去作公务员就规规矩矩是个公务员,回到家里就规规矩矩是家里的一分子,朋友之间有困难,尤其是有丧事这类患难,则一定尽力帮忙,平常做人,不在酒迷醉乱之中。除了这几点以外,我还有什么?

三、译文

1、毛子水译:孔子说:“在外能服侍长上,在家能侍奉父兄,丧事能尽心力去做,饮酒适量,不及于乱。我虽然能做到这些事,但这又算什么呢!”

2、傅佩荣译:孔子说:“在外服侍有公卿身份的人,回家侍奉长辈亲人,为人承办丧事不敢不尽力而为,不因为喝酒而造成任何困扰,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二、古今各家解

《疏》:正义曰:此章记孔子感叹时事既往,不可追复也。

逝,往也。夫子因在川水之上,见川水之流迅速,且不可追复,故感之而兴叹,言凡时事往者,如这川之流夫,不以昼夜而有舍止也。 程子曰:“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

第一、孔子观水,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进,来说明虽是不断地过去,却具有永恒的“不舍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这里儒家的精进利生,与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

第二、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但是,它却永远还不要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谦下自居,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同时以其自净洁人的特性。对待遇到的所有脏污的东西,都会慢慢的帮它清洁净化,而自身保持着清净。

三、译文

1、毛子水译:孔子在一条流水的旁边说:  “人世一切的消逝也就是这样的吧!昼夜一息不停!”

2、辜鸿铭译:有一次,孔子站在湍急的河流边说:  “自然中的任何事物都像这样匆匆流逝——不分昼夜,永不停息!”

 

 

9.18欲子女贤善,非父母积德累功,济人利物不可

一、原文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二、古今各家解

这句话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出现的语境:孔子“居卫月馀,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孔子因为做客,不便拒绝),招摇巿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丑之,去卫,过曹。

三、译文
孔子在卫国住了一个多月,灵公与夫人南子同坐了一辆车子,宦官雍渠陪待车右,出宫后,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子上跟从,大摇大摆地从市上走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道德像这样喜欢美色的人啊。”于是对卫灵公的所作所为感到厌恶,就离开卫国,往曹国去了

四、格言

1

欲贵,先戒淫;

欲富,先布施;

欲寿,先放生

欲智,当奉圣贤言教。

2

求名者,

因好色欲而名必败;

求利者,

因好色欲而利必丧;

居家者,

因好色欲而家业必荒;

为官者,

因好色欲而官职必失。

五、命理变化论

   邪淫导致本人命理改变,由贵变贱,由贱变惨。一个人所作的善事恶事,是推动其命理运程变化的唯一力量。做的善恶越多越大,改变命理的作用力量就越大,命理改变的幅度也越大。人一行善,命运必定会越来越吉祥。人一踏上作恶的路,就意味着走向灭亡了。

   邪淫的恶,要比其他恶业重。因为万恶淫为首。算命的人一般不肯给行善的人算命。也不敢给邪淫伤命坏事做尽的人算命,因为这种人,受自己所作善恶的巨大推动作用,原来的命理,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是算不准的。

邪淫拖累子女的命理运程。有一些被人看好的学生,人人都说他肯定是考清华的料了,但他(她)父母邪淫作恶大劲了.最后只勉强考了个三四流的学校。由此毁掉孩子的一生。

印光大师说:欲子女贤善,非父母积德累功,济人利物不可。

 

 9.19 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一、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二、古今各家解

正义曰:此章孔子劝人进於道德也。

kuì,土笼也。盛土的器具。譬如堆积一座山,尚未完成,只亏欠最后一篑土,如果从此止住,便不能成功,那不能埋怨别人,只怨自己停止。又譬如在平地上覆下一篑土,就比原地高,再进一篑,更高,最后成功了,也和别人不相干,而是自己肯往下努力的结果。

一切的进德修业,都是如此。不但是学问的成功、道德的成功、事业的成功,原则都相同。不是进步,就要退步。没有进步,停留在原地,也是退步。尤其对于自己道德的要求,更是如此。

顾炎武《与友人书》: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三、译文

1、辜鸿铭译:孔子说:“假如有人想建造一座堤坝,只差一筐土就可以完成,如果他在这时(因为没有成功)而突然停止,这完全取决于他自己。如果有人想筑平一段路,虽然只是多堆了一筐土(而没有达成目标),但工作的进度也完全取决于他自己。”

2、杨伯峻译: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做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啊!”

 

 

9.20语之而不惰

一、原文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二、古今各家解

孔子说:“听我说话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集注》:范氏曰:“颜子闻夫子之言,而心解力行,造次颠沛未尝违之。如万物得时雨之润,发荣滋长,何有于惰,此群弟子所不及也。”

   孔子说在他的学生中,能依照他的教导去做,而不懒惰的,只有颜回这一个学生。

   这句话好像很普通,但如果在教学上或在领导位置上工作久了,就可以体会到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话,我们现在,要“语之而不惰”,讲到了就做到,而且非常勤快,又持之以恒地去做,实在是非常难的事。

   话,表面上看很普通,真正体会一下,这种修养实在是不容易的。

三、译文

辜鸿铭译:孔子评价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时说:  “当我和他谈话的时候,他是惟一能保持心意,并且毫不懈怠的。”

 

9.21见其进,未见其止也

一、原文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二、古今各家解

这并不是对颜回本人说的话,是他对学生们说颜回的。

感叹说:“可惜!”接之便说颜子生前用功的情形:“我只见他一直往前进,从未见他停止过。”“未见其止”,古注又有解释“未见他到止境”,意思是未能看他成为圣人。这也讲得通。

孔子说可惜得很,我只看到他的进步,没有看到他的成就。

 

 

9.22苗而不秀者,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一、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二、古今各家解

孔子说:“庄稼生长了,却不吐穗开花的,有过的罢!吐穗开花了,却不凝浆结实的,有过的罢!”

种谷,有的生了苗而不出穗,有的虽出穗而不结实。

  求学,不能“苗而不秀”,也不能“秀而不实”,—定要求满意的成果。 

钱穆:谷始生曰苗,成穗为秀,成谷曰实。

三、译文

1、傅佩荣译:孔子说:“谷子生长了却不开花的,有这样的情形啊!开花了却不结实的,也有这样的情形啊!” 

2、毛子水译:孔子说:“人像禾一样,有长了苗而不结穗的!有结了穗而不成实的!”

 

 

9.23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一、原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二、古今各家解

这章是为警戒青少年乃至壮年而发的。

言年少时不能积学成德,至於四十、五十而令名无闻,虽欲强学,终无成德,故不足畏也。

《论语讲要》:“后生”,是二十岁以前的年轻人。“可畏”,是不可轻视的意思。“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此意,是说,后生的前途,不可限量。怎么知道他将来不如我们呢?然而,如果到四十岁,或到五十岁,他的学问事业尚未听说有何成就,他也不十分可畏了。

孔子说这几句话,一则教人不要轻视学业未成的后生,一则勉励后生及时努力求学,因在少年时期,记性悟性都好,容易成功,到了中年,学习能力递减,五十岁以后,体力渐衰,所以无论学业事业都要在四十或五十岁前成就。但到四十五十以后,仍须继续勤学。

   孔子曾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圣人尚且如此,何况平凡人。

《集解》:尹氏曰:“少而不勉,老而无闻,则亦已矣。自少而进者,安知其不至于极乎?是可畏也。”

三、译文

1、毛子水译:孔子说:“年轻人是不可以小看的,我们怎么能说,下一辈不及我们这一辈呢!不过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还没有什么可以称道,那也不会有什么了不起了!”

2、孙钦善译:孔子说:“后生可怕,怎么知道后来人赶不上现今的人呢?但是,如果四十岁、五十岁还没有名声,也就不足以可怕了。”

 

 

9.24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一、原文

子曰:法语(1)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2),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5)如之何也已矣。

二、注释:

(1)法语之言:法,指礼仪规则。这里指以礼法规则正言规劝。 

(2)巽xùn与之言:巽,恭顺,谦逊。与,称许,赞许。这里指恭顺赞许的话。 

(3)说:音yue同“悦”。 

(4)绎yì:原义为“抽丝”,这里指推究,追求,分析,鉴别。 

(5)末:没有。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三、译文

1、刘全志译:孔子说:  “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能不听从吗?但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能不高兴吗?但认真地分析、鉴别,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鉴别,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这样我也没有办法了。”

2、杨伯峻译:孔子说:“严肃而合乎原则的话,能够不接受吗?改正错误才可贵。顺从己意的话,能够不高兴吗?分析一下才可贵。盲目高兴,不加分析;表面接受,实际不改,这种人我是没有办法对付他的了。”

 

 

9.25为人处世以忠信为原则

一、原文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二、译文

傅佩荣译:孔子说:“为人处世以忠信为原则,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

 

9.2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一、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古今各家解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

《论语·泰伯第八》:“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临大节而不可夺”,就是临大节而不改变。

《张居正讲解》:所以为学而有志于圣贤,则便可以为圣贤,为君而有志于帝王,则便可以为帝王。盖其机在我,夫孰得而御之?是以子贵立志也。

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从这章可以看出孔子是尊重个人独立的人格的。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亦就是有不可夺的意志的人。

三、译文

1、辜鸿铭译:孔子说:  “一支部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2、傅佩荣译:孔子说:“军队的统帅可能被劫走,一个平凡人的志向却不能被改变。”

四、下面是摘录的《论语》中言志的若干章句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7.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1. 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4. 36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15 .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6. 11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18 .8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19 .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27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一、原文

子曰:衣敝缊(yùn,)袍,与衣狐貉(hé)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二、注释 

(1)衣:穿,当动词用。 

(2)敝缊袍:敝,坏。缊yùn,旧的丝棉絮。这里指破旧的丝棉袍。 

(3)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 

(4)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忮:音zhi。害,嫉妒。臧zānɡ:善。你不嫉妒不贪心,万事何不结善果?

两句见于《诗经·邶风,雄雉篇》。

三、古今各家解

  《论语讲要》:穿破旧的缊袍,与穿狐貉皮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觉羞耻,能够这样的,只有仲由。

   普通人穿了破衣服,与人一比,总觉得可耻。修道的人要把心放在道上,不耻恶衣恶食。但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子路做到了,所以孔子称赞他。

这一章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先扬后抑。他希望子路不要满足于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因为仅是不贪求、不嫉妒是不够的,还要有更高的更远的志向,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论语讲要》: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经常讽诵这两句诗。讽诵就是要照此学习。做人固然要不忮不求,但如终日只守持这一道,算是一个好人而已, 尚不能解决大问题。孔子期望子路不要停在这小道上,要由此进修大道, 所以说,不忮不求这个道,何足以为善。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淮南子,诠言》篇曰:利则为害始,祸则为福先。唯不求利者为无害,唯不求福者为无祸。

四、译文

1、杨伯峻译:孔子说道:“穿着破烂的旧丝绵袍子和穿着狐貉裘的人一道站着,不觉得惭愧的,恐怕只有仲由罢!  《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不会好?’”子路听了,便老念着这两句诗。孔子又道:“仅仅这个样子,怎样能够好得起来?”

2、傅佩荣译: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狐貉皮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惭愧的,大概就是由吧?《诗》上说:‘不嫉妒,不贪求,怎么会不好?子路听了,就经常念着这句诗。孔子说:“这样固然是正途,但是还不够好啊!”

 

 

9.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一、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二、古今各家解

凋(diāo):凋零,零落。

   寒:比喻严酷的考验,可以分辨君子与小人。

人要在艰难困苦,复杂环境中才看得到他的人格,他的能力。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三、译文

1、傅佩荣译:孔子说:“天气真正冷了,才会发现松树与柏树是最后凋零的。”

2、杨伯峻译:孔子说:“天冷了,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9.2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一、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二、古今各家解

李炳南《论语讲要》:这是三达德,儒家必修之学。《礼记.中庸篇》,孔子对鲁哀公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同智。书读得好,知识渊博,这是知识。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聪明。有智慧的人能把事理看得明白,所以不惑。普通人常为患得患失而忧,仁人存公心,尚施予,不患得失,所以不忧。有勇气的人办事不怕困难,见义必定勇为,所以不惧。

   孔子的学问中,智、仁、勇三个字是相连的,真正的大勇,一定有智有仁;真正的仁,一定有智有勇;真正的智,也一定有仁有勇,三者不能分开的。

三、译文

杨伯峻《论语译注》:孔子说:“聪明的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9.30人之“学道立权”四个境界

一、原文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二、古今各家解

    《论语讲要》: 学、道、立、权,四个境界,层次分明。学是各种学问。道是修行圣人的大道。立是修道而能立定根基。权是推行大道而能通权达变。

     求学的人多,修道的人少,所以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

     适字作之字讲,之就是往,适道就是往道上走,也就是修道。同是修道的人,未必都能立道。孔子十五岁志于学,三十而立。普通人修学几十年,不一定就能立,可见其难。所以,可与适道,未可与立。纵然可与立,然而讲到行权,则须随机变化,变的结果,恰好与道相合。如果没有权变的智慧,决定办不到。所以,可与立,未可与权。

三、译文

1、杨伯峻《论语译注》:孔子说:“可以同他一道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礼而行;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礼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通权达变。”

2、傅佩荣《译解论语》: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的人,未必可以一起立身处世;可以一起立身处世的人,未必可以一起权衡是非。”

  

 

9.32唐棣之华

一、原文

唐棣(dì)之华,偏其反而(2);岂不尔思,室是远而(3)。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二、注释

  (1)唐棣:这种树的花朵,同在一茎上却方向相反。正如二人本在一处却背对背,使人感觉遥不可及。诗人以此寄意,抒发浪漫的情怀。孔子的话可以理解为就事论事,也可以理解为人与道(人生正途)并不遥远,只要真去想,立刻就可以把握住。此处所引可能是逸诗

   (2)偏其反而:形容花摇动的样子。 

   (3)室是远而:只是住的地方太远了。 

三、古今各家解

  《论语别裁》:孔子所引用这四句古诗。它包含有两个意思。第一是说前面有一朵花,真是好看,可惜偏向了一点。第二是映射偏差的过失,是由自己不注意去深思所致。有些事所以一时看不清楚,都是因为它太亲近,反而使自己受到蒙蔽,其实,道理就在你的面前,就像在你家里一样,只要多多精思,就可以知道是自家本有的。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便是此意。

    做事业或做人,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不太注意最浅近之处和偏信最亲近的人。四句话连起来就是说,我们有爱好,就有偏私,有了偏私,往往就看事情不清楚,越亲近的事物越看不清楚。这要特别注意。

四、译文

1、《论语今注今译》:“唐棣的花,翩然在摇动。我难道不想念你,但是你的家实在太远了!”孔子说:  “恐怕并没有想念吧!  [要是真的想念,)哪[还会)有什么远!”

2、《论语译注》:古代有几旬这样的诗:“唐棣树的花,翩翩地摇摆。难道我不想念你?因为家住得太遥远。”孔子道:“他是不去想念哩,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