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解7.7章—7.12章
(2016-01-03 16:56:30)
标签:
道德社会圣贤语录哲理格言智慧人生社会伦理 |
7.7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一、原文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二、古今各家解
1、南怀瑾:孔子说,凡是那些能反省自己,检束自己而又肯上进向学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我一定要教他。这是我和古人看法所不同的地方,所谓自行束修,就是自行检点约束的意思。
2、傅佩荣:自:古人说“自……以上”,皆指数字之增加,并且主要用于年龄,如《周礼·秋官司寇》的“自生齿(一岁)以上,皆书于版”。这一点并无例外,所以孔子的话是表示有教无类,而与薄礼、学费、敬意、诚心等无关。本章侧重的不是学生的态度,而是孔子身为老师的心愿,
三、译文
1、傅佩荣译:孔子说:“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导的。”
2、辜鸿铭译:孔子说:“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我都会同等对待。就算学生只能送极少的拜师礼,我也会像教其他学生一样教他。”
3、杨伯峻译:孔子说:“只要是主动地给我一点见面薄礼,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7.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一、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注释
(1)悱:feǐ想说可是不能够恰当地说出来:悱愤(忧思蓄积)。悱恻。
三、古今各家解
1、《朱熹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程子曰:“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待其诚至而后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又曰:“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
2、李炳南《论语讲要》:《集解》:“郑玄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也。” 正义曰:此章言诲人之法。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3、南怀瑾《论语别裁》:这里是说教育方法的原则。所谓“愤”,就是激愤的心情。对于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愤心理的一种。如有一件事,对学生说,你不行,而他听了这句话,就非行不可,这是刺激他,把他激愤起来。“启”就是发,在启发之前,先使他发愤,然后再进一步启发他。
第二就是引起他的怀疑,“悱”就是内心有怀疑、不同意。譬如说古人这样讲,就告诉他这值得考虑。孔子所谓“当仁不让于师”,韩昌黎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不一定完全是对的,不是光靠服从接受便行,如果呆板的接受,学问会越来越差的。多怀疑就自然会去研究,“发”就是研究。“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且要多方面看。一桌四角,讲了一角,其余三角都会了解,那么他可以回来,“复也”就是回来。回到哪里?回到思想智慧的本位,就是回到自己智慧的本有境界。所以在教育方面,一定要激发他愤、悱的求知欲。我们看儿童的教育,有的孩子,对什么事情都不服气,而做家长的,总是希望孩子服气,尤其老一辈的人,往往把自己的经验看得非常重要,希望孩子接受。实际上要使孩子服气,接受上一代的经验,在教育方法上,必先使他能愤、能悱才行。
三、译文
1、杨伯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2、傅佩荣译: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我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随之联想到另外三个角落也是如此,我就不再多说了。”
7.9惻隐之心
一、原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二、古今各家解
李炳南《论语讲要》:何晏《集解》:“丧者哀戚,饱食于其侧,是无恻隐之心也。”
皇《疏》:“孔子助葬时也。为应执事,故必食也。必有哀色,故不饱也。”
孔子助丧家执事,或邻家有丧事,皆食之不饱,此孔子同情丧家之哀戚也。
慈爱,不但是积德的种子,亦是积福根苗。试看那有不慈爱底圣贤?
三、译文
傅佩荣译:孔子在家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时,从来不曾吃饱过。
7.10圣人之情性
一、原文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二、古今各家解
《论语注疏》:正义曰:此章言孔子於是日闻丧或吊人而哭,则终是日不歌也。
朱熹《集注》:谢氏曰:“学者于此二者,可见圣人情性之正也。能识圣人之情性,然后可以学道。”
三、译文
傅佩荣译:孔子在这一天哭过,就不再唱歌了。
7.11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一、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日: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二、古今各家解
1、《论语讲要》“用之”者,犹言如有用我也。“行”者,行其道也。“舍之”者,舍是舍弃,不为世用,道不行也。用之则行,道行得通则行。舍之则藏,道行不通则藏。行藏无非为道。此惟孔子与颜子能然。子路勇于行,且长于军事,故问孔子,若行三军(左军中军右军),则与谁俱。“暴虎冯河”是成语,冯音凭。《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暴虎是徒手搏虎,冯河是徒步渡河。
2、《论语别裁》:看起来蛮英勇,死了都不后悔,这种作法是冤枉去送死。子路这样的勇,不是大勇,孔子的学问中,智、仁、勇三个字是相连的,真正的大勇,一定有智有仁;真正的仁,一定有智有勇;真正的智,也一定有仁有勇,三者不能分开的。孔子说,一个统帅的修养,一定要做到“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所谓临事而惧,并不是怕事,而是说任何一件事到手上,开始时就是怕会失败,所以要考虑周详,不自作聪明;到事情终于来了,则“好谋而成”,不怕了,必须用智慧,各方面都设想周到,促其成功,这才是统御人才的基本修养。
三、译文
1、刘全志译: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就去干;不用,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说:“如果您统帅三军,您会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2、钱穆译:先生告颜渊说:“有用我的,则将此道行于世。不能有用我的,则将此道藏于身。只我与你能这样了。”子路说:“先生傥有行三军之事,将和谁同事呀?”先生说:“徒手搏虎,徒身涉河,死了也不追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同事的。定要临事能小心,好谋始作决定的人,我才和他同事吧。”
7.12
一、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二、古今各家解
1、朱熹《集注》:执鞭,贱者之事。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 正义曰:此章孔子言己德好道,不谄求富贵也。言富贵不可求而得之,当德以得之。若富贵而於道可求者,虽执鞭贱职,我亦为之。如不可求,则当从吾所好者,古人之道也。
2、南怀瑾《论语别裁》:“可”与“不可”是对人生道德价值而言。如富可以不择手段去求得来,这个富就很难看,很没有道理,所以孔子说这样的富假使可以去求的话,我早去求了。但是天下事有可为,也有不可为,有的应该做,也有的不应该做,这中间大有问题。如“不可求”,我认为不可以做的,则富不富没有关系。因为富贵只是生活的形态,不是人生的目的,我还是从我所好,走我自己的路。
2、格言:现在之福,积自祖宗者,不可不惜;将来之福,贻于子孙者,不可不培。多积阴德,诸福自至。有阴德者,必有阳报。
三、译文
1、李泽厚译:孔子说:“如果发财可以追求到的话,就是做个市场的看门人,那我也干。如果并非如此,那还是干我愿意干的事情吧。”
2、傅佩荣译: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求得,就算在市场担任守门卒,我也去做。如果无法以正当手段求得,那么还是追随我所爱好的理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