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taishanzisun
taishanzisu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95
  • 关注人气: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读解6.21章—6.30章

(2016-01-01 09:27:05)
标签:

处世宝典

圣贤语录

哲理格言

智慧人生

道德社会

6、21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一、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二、注释

(1) 中人:道德学问达不到上等的人。

(2) 上:高深的道理。

三、古今各家解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

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我会生气,现在我不会了,我心里这样想,三季人,我就没事了。任何事情当你要发脾气,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三季人,你就心平气和了。——台湾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系列节目中说

2、李炳南《论语讲要》:人之智力不平等,皇、邢二《疏》皆先概分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合为九品。此犹粗分,若细分则品级更多。上上之人是圣人,生而知之者。下下之人是愚人,学习能力最下,一窍不通。《阳货篇》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此下愚之人,非普通教育可以教化者。上上下下之间,皆是中人。施教中人须依差等,循循诱进。

中人以上,可以与语上等之道理,若中人以下,则不可与中人以上同等而语,语之非但不解,更生误会。如《公冶长篇》,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性与天道,中人以上可闻,中人以下则不可闻。

四、译文

1、杨伯峻译: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2、傅佩荣译:孔予说:“中等的人愿意上进,就可以告诉他们高深的道理;中等的人自甘堕落,就没有办法告诉他们高深的道理了。”

 

 

6.22 樊迟问知

一、原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二、古今各家解

1、《集注》程子曰: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

2、傅佩荣《论语译解》: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自古就有,而非始于孔子。这种态度提醒人不要“不问苍生问鬼神”,而应该在尊敬鬼神的同时保有人的责任意识,这样才算明智。孔子在此显然并无否定或怀疑鬼神的意思。

3、李泽厚《论语今读》:“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前面已讲,这种对鬼神不肯定、不否定,甚至不去询问、怀疑和思考的态度,是中国的典型智慧。因为任何寻求、怀疑和思考,都需要运用理性思辨,而用思辨理性是很难证实或证伪上帝鬼神的存在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盲目信从上帝鬼神或者依据科学而力加排斥?

三、译文

1、杨伯峻译:樊迟问怎么样才算聪明。孔子道:“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义’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又问怎么样才叫做有仁德。孔子道:“仁德的人付出一定的力量,然后收获果实,可以说是仁德了。”

2、毛子水译:樊迟问,怎样才叫“知”?孔子说:  “专心做好对人民教养上所应做的事情;对于鬼神,照例尊敬,而不要信赖。这样,便可以叫做‘知’了。”樊迟问,怎样才叫“仁”?孔子说:  “一个人于艰难的事情,则抢先去做;于获功享乐的事情,则退在人后,这样,便可以叫做‘仁’了。”

四、评论

1、南怀瑾《论语别裁》:樊迟有一天他问孔子,什么叫真智慧,这个知包括了科学、哲学,但在这里却偏向于政治哲学。孔子答复得很妙:“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务民是什么?是领导人,作一个从政领导的人便是务民,意思是他所领导的事务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我们中国人都知道是孔子的名言。孔子不相信宗教吗?他非常相信,他认为鬼神是有,但与人是两路。所谓“天道远,人道迩”,鬼神是天道的问题,离我们很远。我们现在活着都是人道——“人道迩”,政治、教育、经济、军事、社会都是人道的事,不要以鬼神为主,所以敬鬼神而远之,是敬而远之,不是不信。过去,尤其是现在,一谈到宗教,人们就说迷信,这种态度我非常反对,持这态度的人懂不懂宗教是一个问题,如说:“不懂,是迷信何必去懂他?”这样便是大迷信。为什么呢?因为迷信自己嘛!对于一个东西,内容还不懂,就随便下定义,这不是迷信吗?迷信,就是迷糊不知道而相信,这才叫迷信,现在你对宗教不知道而下了这个定义,这是大迷信。孔子绝不迷信,“敬鬼神而远之”,这就是知。

 

 

6.2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一、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二、注释

(1) 《张居正讲解》:知者:是明理的人。仁者:是全德的人。

三、古今各家解

1、“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

2、《张居正讲解》:盖知者于天下之理,见得明白,其圆融活泼,无一些凝滞,就似水之流动一般,此其所以乐水也。仁者于吾心之德养得纯粹,其端凝厚重,不可摇夺,就似山之镇静一般,此其所以乐山也。夫人惟心有拘系,所以多忧。知者既流动不拘,则胸次宽弘,遇事便能摆脱。凡世间可忧之事,皆不足以累之矣!岂不乐乎!人惟嗜欲无节,所以损寿。仁者既安静寡欲,则精神完固,足以养寿命之源。凡伐性丧生之事,皆不足以挠之矣!岂不寿乎?”夫人情莫不欲乐,亦莫不欲寿,而惟有知仁之德者,为能得之,则反身修德之功,人当知所以自勉矣!

四、译文

1、李泽厚译: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动,仁爱的人安静。聪明的人常快乐,仁爱的人活久长。”

2、傅佩荣译:孔子说:“明智的人欣赏流水,行仁的,人欣赏高山。明智的人与物推移,行仁的人安稳厚重。明智的人常保喜乐,行仁的人得享天年。”

五、评论

南怀瑾《论语别裁》:这几句话,一般的人说,“知者乐水”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水性流动。“仁者乐山”是说仁慈的人喜欢山。如果这样解释,问题大了。套用庄子的口吻来说,“知者乐水”,那么鳗鱼、泥鳅、黄鱼、乌龟都喜欢水,它是聪明的吗?“仁者乐山”,那么猴子、老虎、狮子都是仁慈的吗?这种解释是不对的。正确的解释是“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不是我故意作此解释的。

 

6.24 王道与霸道

一、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二、古今各家解

1、李炳南《论语讲要》:变是变入佳境,齐国一变可至于鲁,鲁国一变可至于正道。当时鲁已无道,然只须一变即可至于道,齐须二变乃可。

齐是太公受封之国,注重武功。鲁是周公受封之国,注重文治。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初,太公之齐,五月即向周公报政绩,伯禽之鲁,三年而后报政绩。周公以是知齐后世必强于鲁。然必先鲁而亡。后来齐行霸道。鲁行王道,但至孔子时,鲁由三家执政,亦是无道。鲁虽无道,而齐犹不及鲁。急功好利,究竟不如行仁。

三、译文

1、毛子水译:孔子说:  “齐国的政治改变一下,就可以赶上鲁国的政治;鲁国的政治改变一下,就可以达到太平的境界。”

2、杨伯峻译:孔子说:“齐国[的政治和教育]一有改革,便达到鲁国的样子;鲁国[的政治和教育]一有改革,便进而合于大道了。”

四、评论

《说苑,政理》篇曰:齐之所以不如鲁者,太公之贤不如伯禽。伯禽与太公俱受封而各之国,三年,太公来朝。周公问曰:“何治之疾也?”对曰:“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也。”此霸者之迹也。周公曰:太公之泽及五世。”五年,伯禽来朝,周公问曰:“何治之难?”对曰:“亲亲,先内后外,先仁后义也。”此王者之迹也。周公曰:“鲁之泽及十世。”此鲁有王迹者,仁厚也;齐有霸迹者,武政也。齐之所以不如鲁,太公之贤不如伯禽也。

 

 

6.25 觚不觚

一、原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二、注释

(1) )觚:gū古代盛酒的器皿。

三、古今各家解

李炳南《论语讲要》:觚者酒器,盛酒二升。若盛三升则名觯(zhì古代酒器,青铜制,形似尊而小,或有盖。),四升则名角。觚必限盛二升,如非二升,则非觚矣,何得谓之觚哉。圣人此言,中正和平,如诗之温厚。凡是不守本分者,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皆可之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四、译文

1、杨伯峻译:孔子说:“觚不像个觚,这是觚吗!这是觚吗!”

2、傅佩荣译:孔子说:“觚这种酒 器已经不像个有棱有角的觚了。这还是个觚吗?这还是个觚吗?”

 

6.26  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一、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二、古今各家解

1、李炳南《论语讲要》:宰我问孔子,设有好行仁道者,虽有人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井有仁焉之仁与人字同。意为有人堕入井中,仁者从之入井以救之乎。若不改仁字,谓井中有仁道之事,仁者从之入井以行仁道乎。亦通。孔子答曰,何能如此。仁人君子可往井边视之,不可陷入井中。可欺不可罔,释可逝不可陷之理。马融曰:“可欺者,可使往也。不可罔者,不可得诬罔,令自投下也。”

孔子以仁为施教中心,学仁者虽亦可欺,然须难罔以非其道。如以非道诬罔君子,则君子不受诬罔。

2、一个作学问成为君子的人,并不是一个笨蛋,必须要晓得应变。孔子力赞《周易》,而《周易》的道理,便有“适变”、“随时”这两个要点。要懂得时代,适合于时代。但自己要站在中间,顺应这个变,有中心主张、中心思想。

三、译文

1、杨伯峻译: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就是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啦。’他是不是会跟着下去呢?”孔子道:“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叫他远远走开不再回来,却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骗他,却不可以愚弄他。”

2、辜鸿铭译: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宰我对孔子说: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如果有人告诉他说有人掉进井里了,我猜他可能会立刻跳进井里救人吧?”“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孔子回答,  “聪明而道德高尚的人听到后可能会立刻赶到现场,但不会一头扎进井里去救人。他或许会被欺骗,但不可能被愚弄。”

 

6.27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一、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二、注释

(1) 畔,同叛,违背。

三、古今各家解

李炳南《论语讲要》:博学于文者,多念书也。学问载于书籍,书皆是文。博学者须将一门学通,再学另一门,愈学愈博也。约之以礼者,《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为首。故虽博学,而首须学礼。学礼则通世故人情,然后一切学问行之能合中道,故曰亦可以弗畔矣夫。畔字。一作叛字讲。弗畔,即不离经叛道之意。

四、译文

1、傅佩荣译:孔子说:“有志成为君子的人,广泛学习文献知识,再以礼来约束自已的行为,这样也就不至于背离人生正途了。”

2、孙钦善译: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6.28子路不悦

一、原文

子见南子(1),子路不说。夫子矢(2)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二、注释

(1) 南子——卫灵公夫人,把持着当时卫国的政治,而且有不正当的行为,名声不好。

(2) 矢:通“誓”。

三、译文

杨伯峻译:孔子去和南子相见,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道:“我假若不对的话,天厌弃我罢!天厌弃我罢!”

 

6.29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一、原文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二、注释

(1)中庸—这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

(2)民:老百姓。大家。人们。 民众。 

三、古今各家解

李炳南《论语讲要》:中庸的中字,无过,无不及。例如办一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及,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分,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到好处,始称为中,亦称为中道。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是天下之大本,也就是一切学术的根本,学者自当发愤求之。

四、译文

1、钱穆译:先生说:“中庸之德,可算是至极的了!但一般民众,少有此德也久了。”

2、辜鸿铭译:孔子说: “将道德情感的使用保持在完美的均衡状态—这就是完美人生的最佳状态。但是现在很少有人能长期保持这种状态。”

 

 

 

6.30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一、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二、古今各家解

南怀瑾《论语别裁》:孔门学问中仁的应用,是推己及人,想自己利益的时候,也替别人的利益着想;扩而充之,想到天下人的利益。仁的路就是这样开始走的。

三、 译文

1、李泽厚译:子贡说:“如果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从而能够普遍救济群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吗?”孔子说:“这哪里只是仁,应该是圣了。连尧、舜都难做到。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起来,就帮助别人站起来;自己想开拓发展,就帮助别人开拓发展。从近处做起,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

2、傅佩荣译:子贡说:“如果有人普遍照顾百姓又能确实济助众人,这样如何呢?可以称得上行仁吗?”孔予说:“这样何止称得上行仁,一定要说的话,已经算是成圣了!连尧舜都会觉得难以做到啊!所谓行仁,就是在自己想要安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安稳立足,在自己想要进展通达时,也帮助别人进展通达。能够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人相处,可以说是行仁的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