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解5.5章—5.8章
(2015-12-19 10:57:20)
标签:
处世警言圣贤语录智慧言语治身格言传统文化 |
5.5
一、原文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3)人以口给(4),屡憎于人,不知其仁(5)。焉用佞?”
二、注释
(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
(2)佞:音nìng,能言善说,有口才。《集注》佞,口才也。
(3)御:对付人。抵御人。与人往来应答应对。钱穆先生《论语新解》:御,如今云对付。
(4)口给:言语便捷、供给及时。嘴快话多,伶牙利齿。别人说一句,就有好几句给人。《论语新解》:给,供给义。口给者,应对敏捷。口中隨時有供給。
(5)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毛子水先生《论语今注今译》:孔子说“不知其仁”,并不是以雍为不仁。孔子所要说的是:雍用不到口才!
三、古今各家解
1、《论语讲要》:雍即冉雍,字仲弓,先儒或以为冉伯牛之子,或以为伯牛之宗族,难以考定。
或人称冉雍为仁,然而惜其不能佞。孔子答或人曰:用佞何为,佞者口辞捷给,以此抵御人,屡次为人憎恶。雍也仁乎,不知也。言仁,何用佞耶。
孔子不轻许弟子以仁,故曰不知其仁。佞,据《说文》,有巧讇(chǎn)高材诸义,讇即古谄字,义属不善,巧、材皆非恶义。春秋时,故或人有此议论。然以佞为贤,不免于滥,圣人防其流弊,故以口给之义释之,使仁与佞不混一谈也。
2、《论语别裁》:不知道谁看到孔子对冉雍太好,有点不服气,就对孔子说,你经常说冉雍非常好,他人是蛮好,仁慈、爱人、宽宏、厚道,优点不少,就是有一点,说起话来不大动听;态度上也不随和。——“不佞”,这个佞字的意义,以现代话来解释,就是既会吹牛又会拍马。不佞就是口才不好,态度也不很随和的样子。孔子听了这个人的话后,对他说:“焉用佞?”——一个人为什么要耍嘴皮子呢?“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他说耍嘴皮子是最可怕的,会讲话的人,常犯一个毛病,喜欢用嘴巴得罪别人或刻薄别人。说话刻薄别人的人,常常被别人讨厌,有时言语给人的伤害,比杀人一刀还痛苦。所以“御人以口给”,用嘴巴和人家对抗的人,常被人讨厌。于是他进一步说:“不知其仁,焉用佞?”假如一个人没有做到仁的修养,光是利嘴有什么用么?这一节首先讲明人格修养的标准;其次说明了孔子再三强调以冉雍为榜样的道理。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四、译文
1、杨伯峻译: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道:“何必要口才呢?强嘴利舌地同人家辩驳,常常被人讨厌。冉雍未必仁,但为什么要有口才呢?”
2、毛子水译:有人说:
五、评论
《张居正讲评论语》:仁,是有德。佞,是口才。春秋之时,人皆以口才便利为尚。而冉雍为人,重厚简默,与时俗不同。故或人谓孔子说:“夫子之弟子有冉雍者,论其为人,可谓仁而有德者矣。但惜其素性简默,无有口才,而不能为佞也。”或人之言,非惟不知仁,亦不知冉雍者矣。
孔子答或人说:“汝以冉雍为不佞,是必以佞为贤矣。自我言之,人之立身行己,亦何用于佞乎?盖佞人所以应答搪抵人者,只是以口舌便利,取办一时。那甜言巧语,高谈阔论,外面虽似有才,其中都没有真实的意思,被人看破,却是个邪佞的小人。不足以取重,而徒多为人所憎恶耳,亦何益之有哉。今汝以雍为仁,我固不知他仁与不仁。但说他不佞,正是好处。要那口才何用乎!然则汝之所惜者,正吾之所取也。由孔子之言观之,可见学者当用力于仁,而不可不深戒夫佞矣。”然佞人不止可憎,为害甚大,盖其言足以变乱黑白,颠倒是非,或逞其私智,以纷更旧章。或巧为谗言,以中伤善类,人君若不知而误听之,未有不败坏国家者。故大舜疾谗说之殄行,孔子恶利口之覆邦,皆所以垂戒于万世也。用人者可不以远佞于九德之行。周文武克知灼见于三宅之心,这正是得知人之可信而后用之,所以能收得人之功。可见出仕者。固不可不自审其所长,而用人者尤不可不深考其所蕴也。
5.6
一、原文
子使漆雕开(1)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2)”子说(3)。
二、注释
(1)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一说字子若,生于公元前540年,孔子的门徒。
(2)吾斯之未能信—杨伯峻《论语译注》:这句是“吾未能信斯”的倒装形式,“之”是用来倒装的词。
(3)说:音yuè,同“悦”。
三、古今各家解
1、《论语讲要》:孔子派漆雕开为仕。开对曰:启,为仕,未能自信。孔子悦之。何以悦之。郑注曰:“善其志道深。”皇《疏》引范宁曰:“孔子悦其志道之深,不汲汲于荣禄也。”
2、《张居正讲评论语》:孔子使其弟子漆雕开,出仕而为政,必是知其才足以用世矣!漆雕开对说:“人之为学,须是于这道理,实得于心,知得十分透彻,深信不疑。然后出而居其位,行其志,才能事事停当。今我于这道理尚未能真知其如此,而无毫发之疑,是自己心里还有信不过处,正该力学以充之,岂可便出而治之乎!”观开此言足徵他所见者大,所期者远,其一念求道之心必欲至于精微之极,而不以小成自安。故孔子闻而喜悦,盖深嘉其笃志于学,而将来成就有不可量也。
四、译文
1、钱穆译:先生欲使漆雕开出仕,漆雕开说:“我对此事还不能有自信呀。”先生听了很喜悦。
2、李泽厚译:孔子要漆雕开去做官,他答道:“我对此还没有信心。”孔子很高兴。
五、评论
南怀瑾《论语别裁》:漆雕开是孔子学生中专门研究历史的,从《史记》上知道,他曾随孔子学习《尚书》。《尚书》就是现在说的《书经》,是孔子所整理中国上古的历史资料。他年纪比较大一点,只少孔子十一岁。漆雕是姓,名开,字子若。
这里提到,孔子有一天对漆雕开说,你的学养已经可以为社会服务了,出去做官吧。可是漆雕开说,老师,谢了!对这件事,我没有自信。这句话蕴含的修养很高,他是说你让我出去做事,我真能够替国家,为社会做得了什么事吗?我的学问够吗?你吩咐我做什么都可以,但是出来为别人担当大事这一点,我没有自信,我不想出去做官。孔子听到他这样的话,高兴极了,因为在他的学生中,也有许多是急功好利的。
5.7
一、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1)浮于海,从(2)我者,其由(3)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4)。
二、注释
(1)桴:音fū,用来过河的木筏子。
(2)从:跟随、随从。
(3)由:孔子学生子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门十哲"之一。以政事见称,为人伉(kàng)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4)无所取材:除了子路,无他人矣。
三、古今各家解
1、《论语讲要》:马注:“桴,编竹木也,大者曰筏,小者曰桴也。”
孔子不能行道于鲁,乃周游列国,亦不能行,遂有此言。意谓乘桴于海虽危险,然为行道,无所顾虑。门人中有能从我之勇者,其为仲由与。子路闻此言,喜之。孔子乃曰,由也勇过于我,不合中道,然而,再取如子路此种人材亦无矣。
2、《论语别裁》:这是孔子晚年感觉到,文化衰颓的振兴以及社会风气的挽回!有如海上仙山,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他感叹地说,今日文教、德育的路是走不通了;世界变了,大家都现实,对于文化没人讲究了,还是出国吧!——这个出国,不比现在是好事,那时出国是很痛苦的,海外都还没有开发,完全是原始状态,那是去受罪。现在出国还了得,如果孔子要想为功名富贵而出国,就不是圣人,跟大家一样了。
四、译文
1、钱穆译: 先生说:“在这世间,吾道是不能行的了。我想乘木筏,飘浮到海外去,算只子路一人会和我同行吧!”子路听了大喜。先生说:“由呀!你真好勇过我,可惜我们没处去弄到这些木材啊!”
2、辜鸿铭译:有一次,孔子说:
听到孔子的话后,被提及的仲由非常兴奋,说愿意一同前往。“我的朋友,”孔子随后对他说,
5.8
一、原文
二、注释
(1)赋:杨伯峻《论语译注》:兵赋,古代的兵役制度。这里自也包括军政工作而言。《汉典》:征收的兵车、武器、衣甲或银钱。钱穆《论语新解》古者征兵员及修武备皆称赋。治赋,即治军也。
(2)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
(3)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
(4)宰:——古代一县的县长叫做“宰”,大夫家的家臣总管也叫做“宰”。“原思为之宰”
(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
(6)束带立于朝:指穿着官服立于朝廷。
(7)宾客:指一般客人和来宾。
二、古今各家解
1、李炳南《论语讲要》: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孔子答曰不知。意为不清楚。盖问之不得其要也。武伯意有未惬(qìe),故再问。孔子答曰:由,可使治理大国兵赋,不知其仁。又问冉求之仁何如。子日:求,可使为卿大夫之家臣,不知其仁。又问公西华之仁何如。子曰:赤,可使在朝与外国宾客言,不知其仁。三弟子皆有可使之才,子路军事,冉求政治,公西华外交。
2、不知其仁:孔安国认为,仁道至大,不可全名。钱穆认为,仁德至高,仁道至大。孔子不以轻许人,故说不知。与上一章孔子说“雍也不知其仁”之义一样。
3、《张居正讲评论语》“仁,是本心之全德。孟武伯问于孔
四、译文
1、傅佩荣译:孟武伯请教:“子路达到仁的标准了吗?”孔子说:“我不知道。”他再度请教。孔子说:“仲由啊,一个诸侯之国可以派他带领军队,但是我不知他是否可以行仁。”“冉求,怎么样呢?”孔子说:“冉求啊,一个卿大夫的领地可以派他担任家臣,但是我不知他是否可以行仁。”“赤,怎么样呢?”孔子说:“赤啊,他穿戴整齐在朝廷上,可以派他与贵宾谈话,但是我不知他是否可以行仁。”
2、孙钦善《论语本解》译:孟武伯问道:“子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又问了一遍。孔子说:“仲由吗,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让子路掌管它的军事,不知道他是否达到了仁。”
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吗,千户居民的大邑,拥有百辆兵车的采邑,可让他做邑长,不知道他是否达到了仁。”
又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吗,穿着整齐的礼服在朝廷之上,可让他用外交辞令接待宾客,不知道他是否达到了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