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taishanzisun
taishanzisu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95
  • 关注人气: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读解4.23章—4.26章

(2015-12-13 06:58:42)
标签:

圣贤

为人处世

君子

4.22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一、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1)之不逮(2)也。” 

二、注释

(1)躬:身体。自身,亲自:躬行实践。事必躬亲。鞠躬。躬之不逮:身做不到。

(2)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包曰:  “古人之言不妄出口,为身行之将不及。”  (《尔雅,释言》:逮,及也。)

三、古今各家解

 1、《论语注疏》:言古人之言不妄出口,为身行之将不及故也。

2、杨树达《论语疏证》

论语宪问篇: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礼记杂记下篇曰: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四、译文

1、毛子水译:孔子说:  “古人不随便说话,因为说到做不到是可耻的。” 

2、辜鸿铭译:孔子说:  “古代的人之所以保持沉默,是因为他们害怕说到却做不到。”

五、评论

张居正:人之言行,须要相顾,如今人说得行不得的甚多。若古之学者,沉静简默,不肯轻易出言,这是为何?盖其学务为己,志在躬行,言忠便要尽忠,言孝便要尽孝,句句言语都有下落,心里才安。若只是信口说了,都不能躬行,这便是行不及言,而为夸诞无实之人矣!古之人深以为耻,而不肯为。此其所以慎于言而不轻出也。”古之人惟其尚行,故笃实之风行,今之人只是空言,故浮华之习胜,学术既异,而世道人心亦迥然不同,孔子之言,盖伤之也。

 

4.23章 以约失之者鲜矣

 

一、原文

 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2)矣。” 

二、注释 

(1)约:傅佩荣注:约束,收敛、节制,是指对自己的要求。孔子强调“约之以礼”。

(2)鲜:少的意思。

三、古今各家解

1、李炳南《论语讲要》:能俭约,其失自少。《礼记,表记》:“子曰,俭近仁。虽有过,其不甚矣。”不俭,则生活奢侈,言语繁琐,办事令人麻烦,此皆不近仁,其失多矣。程氏《集释》引汪烜《四书诠义》:“约者束也,内束其心,外束其身。”可参考。 

2、张居正讲评:约,是收敛不放肆的意思。鲜,是少。孔子说:“凡人立身行己,但是心里放肆,则其所行必有过差。若能收敛省约,件件都守着规钜,岂有差失。如在身心上省约,不为逸乐,非礼之事便不至于丧志而败德;如在用度上省约,不为奢侈无益之费,便不至于伤财而害民,过失断然少矣。”

四、译文

1、辜鸿铭译:孔子说:  “没有欲望的人*很少犯错误。”

(*或许这样翻译更好:He who confines his sphere(能够控制自己欲望的人)。

2、杨伯峻译:孔子说:“因为对自己节制、约束而犯过失的,这种事情总不会多。

五、评论

南怀瑾《论语别裁》因此个人的修养也好,处理大事也好,小事也好,最好注意“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就是约束、检束、小心、谨慎,意思是要常常约束自己。谨慎的人,过失比较少;放荡的人,容易犯错;讲话随便的人就容易失信。所以个人行为道德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失败的事情就少了。

 

4.24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一、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二、注释 

(1)讷:本义:语言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三、古今各家解

1、《论语注疏》正义曰:此章慎言贵行也。讷,迟钝也。敏,疾也。言君子但欲迟钝於言,敏疾於行,恶时人行不副言也。

2、李炳南《论语讲要》:言语迟钝者,不抢先说,不利口,言语似乎甚难。此是君子言语谨慎之故。注意欲字,言语慎重,办事必须敏捷,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此皆难能而欲能之也。

3、张居正讲评:“放言甚易,力行甚难。故言常失之有余,行常失之不足。

四、译文

1、毛子水译:孔子说:  “一个君子,说话要郑重而做事要敏捷。”

2、杨伯峻译: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3、傅佩荣译:孔子说:“作为君子,就要努力在言语上谨慎迟钝,而在行动上敏捷有效。

五、相关言语

学而篇曰: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25  德不孤,必有邻

一、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二、注释

杨伯峻注《易·系辞上》说: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又《乾.文言》说:“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都可以作为“德不孤”的解释。

三、古今各家解

1、《论语注疏》:正义曰:此章勉人修德也。有德则人所慕仰,居不孤特,必有同志相求与之为邻也。

2、李炳南《论语讲要》:《集解》何晏注:“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也。”

乱世,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为德未必有邻。此为一般 人所同感。如孔子周游列国,其道不行,德岂不孤欤。然著书立说,有教无类,三干弟子,后世学人,皆是其邻。故不论世道如何,但行善德,终亅  必有邻,而不孤也。

四、译文

1、傅佩荣译:孔子说:“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他必定得到人们的亲近与支持。”

2、杨伯峻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五、相关言语

杨树达《论语疏证》:

1、《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

2、《荀子不苟篇》:君子洁其身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应矣。故马鸣而马应之,牛鸣而牛应之,非知也,其势然也

 

4.26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一、原文

子游曰:“事君数(1),斯(2)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二、注释

(1)数:音shuò,屡次、多次,有烦琐的意思。或有数落、责备的意思。毛子水注: “刘宝树《经义说略》:‘[数]当训为数君友之过。’  按:《广雅·释诂一》:  ‘数,责也。’但《论语》这个‘数’字,未必指面责言,解为急切,似较妥。而就规过言,实应以忠告善道为主,面贵人过,总是利少害多。故《群经平议》说亦同刘说。”

(2)斯:此。这。这个。乃。就。

三、古今各家解

1、《论语集注》: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范氏曰:“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其事同也。”

2、李炳南《论语讲要》:君臣朋友,皆以道义结合,必须以礼节之。事君三谏不从则去,不去则必召祸。不但谏不过三,平常亦须见之以时,不可烦琐,否则必然召辱。交友不同于事君,来往烦琐,不致于辱,但必趋于疏离。是以君子之交淡如水。此章须配合《礼记》学之。

四、译文

1、杨伯峻译:子游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会反被疏远。”

2、子游说:  “一个人事君,态度上如过于急切,就会找来侮辱;一个人交友,态度上如过于急切,就会被疏远。”

五、相关言语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皋鱼三泣
后一篇:包公孝双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