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解4.18 父母有过,柔声以谏。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2015-12-09 12:42:17)
标签:
父母有过柔声以谏孝子孝道子道 |
4.18
一、原文
二、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2)不从,又敬不违,劳(3)而不怨。”
二、注释
(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朱熹《集注》:几,微也。微谏,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
(2)志:在此作名词。志向,意愿。
(3)劳:忧愁、烦劳的意思。父母使已以劳辱之事。
三、古今各家解
1、《论语注疏》:正义曰:此并下四章,皆明孝事父母。“几谏”者,几,微也。父母有过,当微纳善言以谏於父母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者,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劳而不怨”者,父母使已以劳辱之事,已当尽力服其勤,不得怨父母也。
2、《张居正讲评论语》孔子说:人子之事父母,固以承顺为孝。然遇着父母有过失,也当谏诤。但有个进谏的道理。不可直言面诤,以伤父母之心。必须和颜悦色,下气柔声,微微的谏他,或待其闲暇而谕之以理,或乘其喜悦而动之以情,务使父母乐从而后已。若见父母的志意未肯听从,必当愈加敬谨。不可因父母不从,就发露于声色,而有违拂之意。就是父母嗔怪,或加以怒责劳苦之事,亦当从容顺受,不可因父母折挫,遂怀怨恨之心,唯积诚以感动之,委曲而开导之,久之则父母亦以幡然悔悟而改图矣。所谓几谏者如此。
四、译文
1、杨伯峻译:孔子说:“侍奉父母,
2、傅佩荣译:孔子说:“服侍父母时,发现父母将有什么过错,要委婉劝阻;就算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接受,仍然要恭敬地不触犯他们,内心忧愁但是不去报怨。”
五、评论
1、杨树达《论语疏证》:荀子子道篇: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衷:忠诚,内心,不偏)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修饰:修养德行。提高学养。汉
2、傅佩荣《译解论语》:父母是人,自然可能犯错,子女最好事先就委婉相劝。如果行不通,子女仍须谨守不违不怨的原则,除此之外,就只有自已努力积德行善了。由此亦可知,孔子并没有“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种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