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taishanzisun
taishanzisu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95
  • 关注人气: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读解4.12章句-放于利而行,多怨

(2015-11-26 06:44:22)
标签:

价值观

教育

君子

人生观

4.12章句

一、【原文】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二、【注释】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杨伯峻《论语译注》:“放:‘依据’。”钱穆《论语新解》:“放字有两解。一、放纵义。谓放纵自己在谋利上。一、依倣义。谓行事皆依照利害计算。今从后解。”《汉典》:倣fāng;同仿。

(2)多怨:招致别人的怨恨。钱穆《论语新解》:谓多取怨。”○程子曰:“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三、古今各家解

1、 《论语注疏》:放,依也。言人每事依於财利而行,则是取怨之道也,故多为人所怨恨也。

2、李炳南《论语讲要》:放者放纵,任意发展,但其目的纯在私利,如此行为必致多人之怨。......愈纵心图取私利,则愈损人,故召人之怨愈多。

3、李泽厚《论语今读》:这仍是氏族社会解体的现象。由于金钱对一切事物的侵蚀冲击,传统体制开始瓦解,大家埋怨极多。今日何不然?然而在抱怨中,社会却发展、前进,此我所以老讲“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二律背反”也。没有办法,社会便一直是悲剧地行进着的。怨虽无用,但也有好处,可以起某种制衡作用。本读前后多次指出,从汉代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对御史大夫“放于利而行”所进行的怨愤和抨击,到后代儒生的同样的思想、情态,在平衡专制皇权的过分聚敛中,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在此二律背反中如何掌握处理好适当的“度”,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之一。中国儒家“外王”之学所以常是“儒法互用”,亦此之故。“儒法互用”(外王)与“儒道互补”(内圣),我以为是儒学发展的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又处在互补、互用的关系之中。这才构成一幅绚烂繁复的儒学全景。把儒学仅解释为道德形而上学,便太片面和太狭窄了。另,“放”有“依”“纵”二义,均可用于此。

四、【译文】 

1、杨伯峻译:孔子说:“依据个人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2、辜鸿铭译:孔子说:  “如果你总是只考虑个人得失,那么肯定会树立很多敌人。”

五、思想启示

1、从处世上讲,就是光想占光,不想吃亏。凡事斤斤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这样的人,不招人待见。没什么出息。

2、统治者及企业经营者过分取利争益,必招致怨恨。社会氛围和企业员工氛围紧张。做官为衙门人欢喜,百姓定有怨声。

3、《道德经》: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