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解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2015-09-26 06:22:48)
标签:
文化 |
《论语》读解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一、原文
1.14子曰:“君子食无(1)求饱,居无求安,敏(2)于事而慎于言,就(3)有道(4)而正(5)焉,可谓好学也已。”
二、注
三、古今各家解
(1)《论语注疏》“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者,言学者之志,乐道忘饥,故不暇求其安饱也。暇:空闲,:闲~。无~。应接不~。目不~接。
“敏於事而慎於言”者,敏,疾也。言当敏疾於所学事业,则有成功。学有所得,又当慎言说之。
“就有道而正焉”者,有道,谓有道德者。正,谓问其是非。言学业有所未晓,当就有道德之人,正定其是之与非。《易。文言》曰:“问以辨之”是也。
“可谓好学也已”者,总结之也。言能行在上诸事,则可谓之为好学也。
(2)辜鸿铭《讲论语》:孔子说:
(3)李泽厚《论语今读》:吃饭是为了活,活却不是为了吃饭。吃好饭、居处安逸,并非“君子”活的目的。在儒学看来,人生是艰难而无可休息的。这就是“尽伦”或“尽人事”。
(4)南怀瑾《论语别裁》:孔子说生活不要太奢侈,“食无求饱”,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满足奢侈的要求。与《乡党篇》孔子自己生活的态度、做人的标准是相通的。“居无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适当,能安贫乐道,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贪求过分的享受。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敏于事而慎于言”,包括了一切责任、一切应该做的事,要敏捷——马上做。
四、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对工作勤快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辨正纠正自己的是非,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五、思想启示
(1)不学问积极求知上进,躺下来安逸,从上面的说法中得知,是不行的。实在讲,现实上也是很难而不可能的。天上不会掉馅饼。有好爹也不保平安,也不会长久。俗语说,任谁有,也不如自己有。又说,家财万贯,不如一技随身。干活干活,干才能活。小时候母亲长讲,你差一分钱,人家也不卖给你那个馒头吃。人无论处在丛林的还是高度文明的社会中,皆须具备三能,一德能,二技能,三体能。无德能,人不容,天也不容。其他两点之重要性,不言自明。人之尊卑高下,大概由从这三能分。《论语》这部书,正是教人德能也。
(2)《崇修录》曰:“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可得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譬如有钱一千,日用一百,则可十日;
(3)范文正公尝曰:“吾每夜就寝,必计一日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若相称,则熟寐;不然,终夜不能安枕,明日必求以称之者。”勋名德业,卓越古今。
又公在杭州,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树园圃,为逸老计。公曰:
白乐天诗云:
范仲淹《划粥断齑》故事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数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译文: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天天煮两升米,来做大一锅粥,经过一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和一些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那个留守的儿子要回到家乡陪父亲,临走前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但范仲淹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家父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可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是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些粥呢?”
此文反映了范仲淹知足常乐以及俭朴的品格。
范仲淹不要馈赠的原因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君实曰:“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从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