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解1.2章句孝悌为人之本
(2015-09-16 14:58:17)
标签:
文化 |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李炳南《论语讲要》:‘上’,指君亲,犯指冒犯。言孝弟之人,性必恭顺,故很少有好冒犯长上的。既不好犯上,而好作乱,为悖逆之行者,必无。故云“未之有”也。
是故君子务修孝弟,以为道之基本。基本既立,而後道德生焉。恐人未知其本何谓。
李泽厚《论语今读》:孔学儒家教义的特征之一,从所谓“三年之丧”,到孟子和王船山所说“人禽之别”,首先强调的正是这样一种“家庭”中子女对于父母的感情的自觉培育,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把“家庭价值”(family
辜鸿铭《讲论语》:孟子曾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汉语中的“乱臣”,和卡莱尔所说的“不遵守法律而作乱的人”的意思是一样的,指的是违反法律、以下犯上的家臣或官员。这种人之所以犯上作乱,不一定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他们内心世界那种现代的“走狗人生观”和“坦诚的虚伪”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这种内心的矛盾,促使他们背离了人的本善,最终背叛了自己的人民、国家和君主。而且,这种背离并不能带来秩序、和平与友善;相反,它只能导致一个完全没有秩序、没有和平、没有友善的世界。汉语中的“贼子”,指的是举止粗俗、不遵纪守法的坏蛋。
南怀瑾《论语别裁》:我们讲到孝悌,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到这里我要说两个现实故事。
十多年前,有一个哈佛大学博士班的学生,跟我作中国文化的论文,他回国之前,我嘱他回到美国去提倡中国文化的孝道,他说很难。我告诉他这是千秋事业,不是现世功业,告诉他孝道是什么东西。我说,中国人谈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对的,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
“孝”是什么呢?就是他们西方文化叫的“爱”,也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就是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如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你回过来照顾他,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这里,假使一个人连这点感情都没有,就不行。
那么西方文化有没有这个爱呢?绝对有,只是生活的方式不同而已。父母到子女家,尽管要事先写信给子女,使他得准备,子女还是会思念父母的。又如祭祖宗,西方人不一定清明节扫墓,但到了坟场,在亲人的坟墓前,悲哀的情绪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法不同而已。遗憾的是,外国人没有把“孝道”在文化上培养起来的心理建设。
“而好犯上者鲜矣”,犯上就是捣乱一“孝弟”的人有深厚的感情,这种人是不好捣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