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子夏二人不同的交往交友之道
(2015-09-04 10:04:19)
标签:
佛学 |
子张子夏二人不同的交往交友之道
《论语》读解(子张第十九篇)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的门人问子张,怎样交友。
子张反问,你的老师子夏说的是如何。
子夏的门人对曰,家师子夏说,可以交者,就和他结交,不可以交者,就拒绝他。
子张听了便说,这和我所闻的不同,我曾闻:君子尊敬贤人而又容纳众人,嘉美能以身行善者,而又同情不能者。
南怀瑾:子夏的学生,碰到师叔(子张少子夏四岁),就问师叔什么是交朋友之道。子张就反过来先问,你的老师是怎么告诉你们的呢?
子夏的学生说,我们老师教我们,对于可以交的朋友,就和他往来作朋友,不可以交的朋友,就距离远一点。
子张就说,那对不住,我当时听到我们的老师孔子所教我们的,和你老师所教你的不一样(子张也蛮会讲话,他并不说你们的老师讲错了)。我所听到我们老师是说,一个人处社会交朋友要尊贤,有学问有道德的值得尊敬,而对于一般没有道德、没有学问的人要包容他,对于好的有善行的人要鼓励他,对不好的,差的人要同情他。假定我是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人,自己是个君子,那么对哪一个不可以包容呢?假如我自己是一个混蛋,那么自己不必拒绝人,人家先讨厌我了,何必还要去拒绝别人?
这一段记载得很老实,就是讲子张和子夏都是孔子的学生。一个教育,一个思想,到了第三代就大变。
这是说一个学问的发挥,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方向就两样,这是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就看到子张的见解,比子夏的见解是高明一点,做人的道理是应该如此,对于不及我们的人,不必讨厌他,要同情他,能够帮助的就尽量帮助他,即使不能帮助也要包容人,原谅人家一点,如果自己是对的,当然要助人,自己不对就免谈,所以子张的见解是比子夏高明。
《注疏》:然二子所言,各是其见论交之道,不可相非。友交当如子夏,泛交当如子张。
子张子夏二人所言,都对。都不全面。
其一、即对一般人的随机接触式的,关系不密切的所谓‘朋友’,即大家见面就称朋友的那种,当如子张所言: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尊敬、宽容,见善思齐赞持,见不善怜悯而不必对立讨厌他。
其二,至交。经常深入来往的,其人品,值得经常来往的,可与之深入切磋谈经论道的,有互助之作用的益友,这样的交往选择,当如子夏所言。对于可以交的朋友,就和他往来作朋友,不可以交的朋友,就距离远一点。但也不可讨厌。君子绝交不言过。不翻脸。
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