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共十五个)

(2014-03-06 20:00:27)

  <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共十五个)


 

一、【原文】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二、【原文】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三、【原文】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四、【原文】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五、【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六、【原文】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第二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七、【原文】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论语》为政第二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八、【原文】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第二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九、【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第二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十、【原文】 
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5),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第二

【注释】 
(1)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2)以:连接词,与“而”同。 
(3)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4)临:对待。 
(5)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十一、【原文】 
或(1)谓孔子曰:“子奚(2)不为政?”子曰:“《书》(3)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4),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第二

【注释】 
(1)或:有人。不定代词。 
(2)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3)《书》:指《尚书》。 
(4)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十二、【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 
(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十三、【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 
(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2)方:一定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十四、【原文】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论语》里仁第四



十五、【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第四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