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速度》教学案例

(2011-09-28 16:57:54)
标签:

教育

苏科版初中物理 § 5.2《速度》教学案例

宝应县泰山初级中学   曹健   225800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既是已学长度、时间测量的继续,又是后面关于运动知识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在不同问题情景下比较纸片运动快慢的方案,并进行测量,进一步巩固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二物理教材中第一次涉及到要求比较高的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而速度公式的得出又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由于有初一甚至小学数学中行程问题的基础作铺垫,学生对速度公式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将两种不同的比较速度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以一个合适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让学生确实从方法上去理解这两种比较速度方法的合理性,需要在引导技巧上有所突破。

在学生活动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增加实验的可视程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能够较方便地测出速度的同学给予赞同。在做“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的实验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设计表格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实验中的缺点并迅速度地想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对公式、复合单位、单位换算以及规范计算的格式也作出了严格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作风起了很大的作用。“生活、物理、社会”中也给出了极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以确凿的关于速度的数据加深学生们对速度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2、  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

3、  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技能目标

1、  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

2、  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并掌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方法。

3、  学习自主设计表格,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规范化指导,并鼓励不同的表格形式。

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娇人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容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四、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确立依据:速度是初中物理运动知识的重要概念和重点计算,同时也是学生刚开始接触复合单位,对于后面的单位的换算有着重要的拓展作用。

五、教学难点:1、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多种方法进行比较。

确立依据: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时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实际上是控制变量法的渗透,而此方法贯穿了初中物理的学习,是考察的重点方法之一,因此,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考虑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

六、学法指导: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

七、教学器材:

学生:白纸两张、刻度尺(可事先测出课桌的高度或教室内某一物体的高度,也可以一同学的身高为测量高度)、秒表(或手表)

教师:白纸若干、长软尺、秒表、一装满水的两端封闭的玻璃管(中间有一气泡)、一汽车速度计的模型、气球等

八、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电脑模拟

九、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放一段《动物世界》中猎豹追捕小动物的场景。再放一段蜗牛爬行的情景。让学生比较两种动物的运动快慢,引入课题“速度”(让学生体验到物体运动有快慢)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二)新课教学:

活动:“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指导:学生取出两张16开纸AB ,将A双折一次,将B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释放。

猜一猜:哪张纸片下落得较快?(学生作出不同的猜想,请两个同学上讲台试一试。)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概念

设疑:1、同学们刚才所说的纸片下落快,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

2、你们有没有其它的判断快慢的方法呢?

3、物体运动快慢如何比较呢?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会认为很简单,但要过渡到方法上,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渡:凭感觉有时是不准确的,是不科学的我们再做一次实验:让这两张纸片从不同的高度释放,如何来比较他们下落的快慢呢?(让他们同时下落,分别记下它们下落的时间和高度,这样可以比较它们的快慢。)

设疑:1、这和我们在体育比赛中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呢?请同学举例

      2、那么在体育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所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相同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引起关注,并思考其中蕴涵的物理问题。

过渡:有谁能用简短的语言归纳一下这两种方法呢?

活动:我们用裁判的办法在来比较一下纸片下落的快慢。(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对学生实验过

程中的操作方法及步骤的优劣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提高可视度,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能力。

过渡: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了纸片下落的快慢,现在我们就引入一个新名词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速度”。

板书:速度(velocity)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我们一般用字母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集体朗读速度的概念)

设计意图:对于为什么要学速度这个物理量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让学习知道这是常用的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提问单位时间的相关问题:实际上日常生活中的单位时间很多,比如:一年、一月、一星期、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等等,但是在物理学中,单位时间只有一个国际单位,那就是一秒,符号为s (second)(同学们对单位时间可能认识上有缺限,会出现对我们物理上所要求的单位时间不一致的说法。)

设疑:1、有了速度这个物理量,我们怎么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相同……比较……)

      2、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如何比较呢?

板书:速度的计算公式 :

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厘米/秒(cm/s

单位换算:1km/h=1000m/3600s=1/3.6 m/s..   1m/s=(1/1000km)/(1/3600h)= 3.6km/h

练习:(请两位学生上黑板做答并演示)10m/s=        Km/h     36Km/h=        m/s

教师进行总结:对于两个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比较,可用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直接用速度的数值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更方便地进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这才是我们这一堂课的主要目的。这们从方法上将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提问:让学生举例(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速度数值)加深对速度数值的理解(对有困难的同学可出一些常见速度、简单速度进行换算,降低要求。)

阅读: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请同学们进行比较,知道通常情况下人、动物、汽车、飞机、以及光的速度数值,对通常情况下物体的速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包括它的计算公式,现在就运用它来测纸片的下落速度。

活动: 测纸片的下落速度

指导:1、应测量哪些量?2、用哪些实验仪器?3、如何设计表格并算出纸片的下落的速度?

(在学生回答如何设计表格的基础上,总结常见的几种表格形式。)

设计意图:应提倡多种方法,奇异的方法,鼓励求导师思维。

交流:各组所测的纸片速度

讨论: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纸片下落的速度,这样便于测时间;可以增加纸片下落的高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和交流能力,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能力。教师也可将下一堂课要用到的封闭一小气泡的细长玻璃管作为测速度的一个小实验,让学生来进行速度的测量,这样学生对下一堂课《匀速直线运动》可有一点了解。但是要求要低,只要求测速度,至于做什么运动不要介绍。

阅读: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可以由它的速度表直接读出。根据书上例题,讲解解题格式。

讲解:第一次进行计算题的教学,应严格要求,对格式作出规定:

已知:s=180Km    v=100Km/h

求:t

解:由v=    

答:汽车需要1.8h可到达上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作风,规范的作题方式会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练习:书后习题第一条,乘热打铁,当堂纠正他们解题格式和算法的错误。

过渡:速度在体育运动中是重要的,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成绩,了解我国运动员在各项大赛夺取金牌的成绩和速度。(可由学生对P111表格中的奥林匹克冠军的成绩举一例进行计算,由学生上黑板进行计算,教师对他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之处作出及时指正,作出适当的评价。并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在体育课的测试成绩与奥运冠军进行比较,知道有多大的差距,让学生们知道0.1s0.01s成绩的提高都是要付出艰辛的汗水才可能获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将竞争意识贯穿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中。

十、教学案例反思:

本节课我从一段动物的速度视频开始引入,情景很常见,贴近学生的生活,主要是让学生头脑中能迅速反映出速度这个概念,其实对速度的认识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提起,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速度并理解其意义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通过对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的讨论,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认识到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既学会优化方法,又可以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接着从关于速度的情景中回到课堂探究活动,通过对纸片的下落速度的测量,既巩固了路程和时间的测量方法,也可以加强活动的可操作性,降低实验的难度。但是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欠缺,所以,课堂也不能放得太开,因此,我通过对实验器材、需要测量的量以及表格的设计等问题的讨论,化解学生的实验难度,避免漫无目的的乱动,要让学生明白物理课堂的探究活动必须带着某个目的才可进行。

对于速度单位的认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为,学生在数学计算中几乎没有单位的概念,再加上又是一个复合单位,因此如何进行换算,得通过详细的板书来进行推导,避免学生运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物理。另外对于常见的物体运动速度要建立合理的认知,将物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活学活用,尤其是奥运健儿的奔跑速度以及先进的交通工具的速度等数值,学生比较感兴趣,要因势利导,渗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学好物理报效祖国的坚强信念,从而内化学习的动力。

对于速度的计算,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行程问题已经涉及过,因此,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是学生学习物理以来第一次结束物理计算题型,因此,要让学生明确物理计算和数学计算的学科要求差别所在,规范计算的步骤和格式,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对于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本节课还需要对学生的活动设计再精心一点,尽量减少不合理的数据,同时也便于学生测量路程和时间,对于速度计算,可以再增加一点练习,让学生更加明确解题的步骤和规范意识。对于导入的视频素材可以再丰富一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的欲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