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黄奇帆及其两本新书的评价

标签:
股票房产财经时评 |
分类: 财经 |
我对黄奇帆及其两本新书的评价

记得我当初在重庆晚报作为时政记者时,常与黄市长打交道,采访过他很多次。他开会演讲从不用PPT,也不要秘书提前准备好发言稿,而是靠他惊人的记忆力和胸有成竹的结构娓娓道来,表达精准,逻辑自洽,层次分明,有鲜明的观点,有丰富的论据,并佐以大量的统计数据,往往两个小时的演讲一气呵成。当时,媒体都称誉他为,“一个懂经济的市长,一个脑中装满数据的市长”。
最让我佩服黄市长的,有两点。
一是他看问题,想事情,很会善于抓住本质、化繁为简,这样才能得心应手。比如,他说到金融的本质,就是三句话。一是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二是把握好信用、杠杆与风险三者之间的“度”;三是为实体经济服务。
二是他很注重思维,讲究方法。他说,在他几十年的经济管理和研究经历中,与学习知识相比,他更注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举个例,2001年他离开上海,履新重庆市副市长后,面对当时重庆遇到的很多棘手问题,比如,取消主城区过桥费、成立市级土地储备交易中心、成立市级投融资平台公司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重庆市原来没有面对过的大量问题,该如何解决?他就讲,很简单,先看看发达国家在过去都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其次,再分析北京上海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这些城市经济发展已经走在重庆前列,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的?最后,再结合重庆市自身的具体实际,拿出适合重庆情况的解决方案。
如果你对中国经济未来格局、趋势,包括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走向等感兴趣,可以抽空看看。不过,我的观点是,这两本书,真值得重庆市主要领导及各大委办局领导学习,再度恢复重庆昔日辉煌。不然,重庆真的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就像外地人评价重庆这座城市时说的,重庆是一座政治高地,不是一座经济高地。如果真的成了这样,受影响的还是咱们老百姓。
对现任主要领导的评价,我本不想掺和这些似乎无甚意义的事情,但一个地方的发展状况和主政一方的地方大员关系极大,就像一家庭的发展与父亲的关系,一个班级的发展和班主任的关系极大一样,我们深有体会。从这个角度讲,重庆市民可能是一种完全恨铁不成钢的态度。
他们不晓得努力学习真经找到更好的出路,只对当地GDP占比不到5%的旅游业、所谓网红经济痴迷自恋上瘾而不能自拔,却对信息产业、汽车产业过去占很大优势的两大集群日益困顿而置若罔闻。格局不高,视野不开阔,不认真学习,不善于思考,不了解外面变化的领导,整天只晓得打小算盘,只会做拣了芝麻丢西瓜的事情。
据说最近传达了内部通知,说是对黄奇帆同志的书籍,不要评价,更不能在圈里传来传去。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自己不如前任,不晓得知耻而后勇,而竟然采取XC部的封杀做派,经济上不被兄弟省市吊打才怪。
让我们共同回忆黄市长在重庆的黄金时代。
好了,就此打住!
附:《结构性改革》与《分析与思考》的比较
《结构性改革》和《分析与思考》
都是去年黄奇帆老师出的新书,很多网店甚至还会把两本书捆绑在一起,作为套装进行销售。
不过,如果这两本书都看过的话,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相同或者重复的内容,大概占了六七成。这里稍微介绍一下两本书的异同点,同时说一下《结构性改革》的特点以及两者如何取舍。
1.从大的章节上看,本书除了第四章,有关数字化经济的内容,和第六章国有企业资本运作两章的内容之外,其余部分均可以在《分析与思考》中找到大致相同的部分。例如第五章有关房地产方面的内容,就和《分析与思考》中的内容几乎分毫不差。
2.即便是同一本书,有些内容也会反复出现。
比如有关创新的三个阶段论,关于企业年金进入股权市场,以及关于治理产能过剩和关停僵尸企业等等。虽然作为一本书,同样的内容反复出现,算是一种瑕疵。但是仔细想想,也能够理解。毕竟,社会经济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方便理解和表述,人为的分成了几个不同的主题,但其实质上,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比如在数字化经济中智慧城市一节,就涉及到了土地供应、房地产发展方面的内容 。
3.本书的一大特色,是针对去年(2020年)的一些热点问题,专门增加了相应的章节进行介绍。比如第一章的公共卫生防疫部分,第三章有关香港资本市场的内容,最后一章中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追逐热点本身没什么问题,黄老师自己也说了,自己研究、讲授的内容要“
是当前的热点、重点、焦点问题,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不过,要想就某一方面的问题言之有物,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的。而本书中这些新增加的热点问题,显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黄老师都不是准备的特别充分,所以这部分的内容,相较于其他篇幅,重复内容多,政策宣讲多,而真知灼见则略少。
4.作者作为一位长期在经济一线工作的高级官员,其对经济发展有非凡的前瞻性和洞察力。这里面举几个例子。
蚂蚁金服的小贷公司花呗和借呗,都是经由黄市长落户了重庆。2020年底,马云的演讲和蚂蚁金服终止在科创板上市也引起了很多的热议。对此,本书在这之前就已经提出不管任何的金融创新,包括互联网金融,都需要遵守人类社会基本的经济规律和金融原理。有关蚂蚁金服杠杆率高的原因,书中也有所介绍,主要是因为消费贷类产品发行ABS的时候,循环太快,远高于一般的ABS产品,这是监管部门之前无法想象的。尽管这一情况并不违规,但确实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后来出台的关于网络贷款的监管规则,也对杠杆率进行了明确,算是堵住了这一漏洞。
作者在提及房地产企业未来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的时候提到,
开发商要避免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全无地区搞造城开发。看看这些天华夏幸福债务违约事件,简直是对号入座啊。
在谈及科技发展的内容时,作者提到“ 基础性研发,国家投入明显不足
”,恰好就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
其他的还比如“资本市场要建立有效的退市制度”,这一制度去年底已经出台了相关监管细则;关于房地产企业降低负债率的内容,去年也出台了有关“三条红线”的制度。
5.在介绍有关政策、制度的时候,会重温一下历史,讲述该项政策的历史沿革以及当时做出选择的原因和背景情况。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回顾,住房公积金的历史,关于围绕产业链形成集群化发展的格局等等。这些历史的回顾,也让读者对于政策的沿革、发展过程,以及为什么会有目前的政策有了更好地了解。
6.从书中还可以看出作者关于改革的思路——循序渐进、力求稳妥。比如,有关智慧城市的建设:
前一版是后一版的基础,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循序渐进,适度超前,但不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数字货币的推动:循序渐进,小心验证;去杠杆:不能有一刀切,想两三年解决问题的想法,容易造成通缩。
7.本书的一些不足。
第四章“数字化经济”,内容多,涉及新的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每一个小问题都需要一本,甚至几本书才能够说清楚。所以虽然这部分内容篇幅不短,但也仅能说个梗概而已。而且多是谈现象,对于揭示内涵的内容比较少。
部分内容的论述太过于简单,比如关于政府要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建立良好环境,仅仅列了几个大标题,没有任何的详细展开。
结论
在两本书内容大量重复的情况下,如果只选择一本的话,还是建议选择本书。因为《分析与思考》是2018、2019年黄老师在复旦讲课的内容编辑的书,基本是按照当时课堂内容照单全收,而本书则是在2020年,作者对之前的内容进行了校订和补充,相比来说,内容更丰富,也更成熟一点。
唯一比较遗憾的是,个人觉得《分析与思考》中非常精彩的有关“基础货币
”的内容,未能够在本书中出现。
所以,如果是时间比较充裕的话,还是建议两本书都读一下,即便有重复的内容,也可以加深一下印象。
前一篇:我们该如何参与公共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