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之五步教学法例谈

(2021-07-01 11:29:35)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资料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之五步教学法例谈

陈旭兴

 

人教版课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相应和主题和话题,《同步阅读》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与各册教材各主题单元同步,使学生课内对文本的学习,在课外得以延伸和拓展,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有效载体、最佳途经和凭借。但是静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和《同步阅读》的使用,情况是不容乐观的。一是同步阅读教材未入教师眼。老师常常叹息学生没有好的书籍进行阅读,但对眼前的与教材紧密相连的同步阅读教材却视而不见;即使使用,大多也是让学生随意而读,欠缺阅读指导和教师的作为;二是缺乏对单元教学的整体观照,单元目标、重点没有分层的体现,没有将对教材文本的学习和利用它继续进行能力的强化和延伸拓展进行统一;三是阅读后的信息反馈不及时,交流对话不深入。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是以人教单元教材和配套教材《同步阅读》为依托,使他们为一个整体而进行教学的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了“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五步教学法”策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着力强化了几个意识:

1、系统意识。王荣生老师曾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不只是着眼于单篇课文和单元的局部,使语文课本和同步阅读中的教学内容成为一个系统,根据学段要求和单元训练重点对同步阅读中的篇目进行整体观照和顶层设计,将训练目标分层或分解到不同的阅读篇目之中。

2、语文意识。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组成的“单元”之中,每一篇文本都是作者语言的编码。因此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之中,就要实实在在的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老师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去体味、积累、应用语言。

3、探究意识。这类型的课堂教学,时间短、容量大,对学生极具挑战。当然在这类课堂教学中就更需要教师要有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如课文中关键词的提炼,精彩片断的赏析等,无不是在对话之中进行探究,激起学生的思维,针对文本进行思辨、碰撞,引导学生把阅读走向深入。

4、审美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就没有艺术。当前的阅读教学之中,对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欠缺的,这也是学生出现对语文学习的无兴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语文课是美的,是有情感的,是让人身心愉悦的。在“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课堂中,无论是自主阅读,还是对话交流,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去感受文本之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五步教学法的操作策略。

五步教学法即:主题回顾——阅读概览——片断分享——精彩赏析——主题拓展,教学以板块的方式进行单元内容的整合和群文的阅读。现以五年级下册《童年》单元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

 

1、主题回顾──在重温与概括中走近

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课标教材中《童年》单元的课文插图),看看你们能不能一看就说出是哪篇文章的?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他们都是写的是什么啊?

生:我发现他们都是写的是童年生活的。

生:他们都是写的是小时候的事。

师:用四个字来说就是?

生齐:童年生活。

师:用两个字来说就是?

生齐:童年!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继续走进书本,一起来感受多彩的童年生活。我们用画知识树的方法来走进童年。(出示“知识树”)这是一棵知识树,一棵“童年之树”,相信通过孩子们的交流,会让这棵知识树枝繁叶茂,而且硕果累累。

师:你们从刚才的那几篇课文中,分别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童年?

生:我从《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感受到了这个孩子很天真。

师:真好,还有补充吗?

生:我还感受到了林海音的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

师:是的,在林海音的童年里时时处处都充满了稚气好奇。

生1:我从《古诗词三首》里面感受到了这些孩子很天真。

生2:我从《童年的发现》里感受到这个孩子有很多奇妙的想法。

生3:我从《祖父的园子》里感到她在祖父的园子里特别的自在。

生4:《儿童诗两首》里面我看到了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孩子。

师:是的,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大胆幻想。

师:孩子们,我们刚才从课文当中感受到了一个又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那就是——生齐接读出这几篇课文中提炼出的核心词语。

 

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师旨在简单回顾课内的几篇课文,提炼出这个单元的主题,并以“画知识树”的方法进行呈现。这实际上也是在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达到用简练的语句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在重温与概括中走近单元文本之中。

 

 

 

2、阅读概览──从比较与归纳中发现

 

师:孩子们,在《同步阅读》中,也为我们选编了12篇以童年为主题的文章,我们重点阅读了其中的4篇。它们分别是——

生齐:《儿童诗》、《五块钱的故事》、《童年的玩与学》、《我家养鸡》

师:前几天大家已经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填写了《阅读记录表》。现在请大家和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的。

(同桌交流阅读体会,教师进行巡视)

师:这几篇写童年的文章里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生:我最喜欢《儿童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毛豆随口就是诗的事。

师:是的,那你们认为毛豆的童年里充满了什么啊?

生:充满了快乐

生:充满了口头诗

师:用文中的一词来说,就是她的童年充满了“诗意”。文章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毛豆的童年生活。(板书:独特)

师:谁再来说说其它文章。

生:……(对其它文章的内容的概括、核心词语的提炼和写法的渗透)

师:孩子们,我们交流到这儿,又感受到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真情而独特的童年,那就是——(生齐读出这几篇文章的几个关键词)

在此板块之中,学生在回顾课内文章的基础上延伸到课外同步阅读,这同样需要学生对同步阅读中的几篇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和把握。在课堂上,多数学生都能借助课外填写的《阅读记录表》进行较为准确的概括。同一主题,材料迵异,角度不同,学生就会在比较与归纳中去同组比较,在概括文章内容和提炼核心词语的方法上也会借助于前面的学习进行有效迁移,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3、片段分享──在聊书和分享中走进

在这个环节之中,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记录表》中所摘抄的文章或自己在阅读中有所感悟的语段、佳句读给同学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此处可以是在小组团队中进行。

这是课堂的主体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开展民主、互动、多元的对话,不仅能让孩子们一同分享到阅读心得,而且营造出浓厚的团队读书氛围,提高了个体与群体阅读素养。在这里,就是学生在阅读之后的聊书,就是将自己所积所感和他人的分享。学生的感悟无论是深刻还是肤浅,都是属于他们的独特感悟,教师都应充分地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让他们享受到阅读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畅快的聊书和分享中走进文本的语言和精神层面。

新课标中强调:?——在这一个环节教学之中,老师的角色就至关重要。此时,是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引导者,应该是读书会过程的组织者,师当是倾听者,是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者,还应该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与聆听者。

4、精彩赏析──在对话和探究中生成

师:《儿童诗》里面哪儿打动你们的心?哪儿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在掀动的簸箕里,好稻谷与秕稻谷立马分成不同的阵营,好谷子沉沉地往后聚集,秕谷子则轻飘飘地最后就从簸箕口吹落下来,在那里形成一个秕稻谷的瀑布。毛豆凑得很近地看着,突然对母亲说:妈,你簸一簸人吧,这样就能分得清好人和坏人。”

师:这里为什么打动了你?

生:因为他从妈妈簸稻谷就想到了可以用这种方法区别好人与坏人。

生:因为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人怎么能簸呢?又怎么能用这种方法分出好坏呢。她太天真可爱了。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打动了你?

生:……(学生继续交流,朗读毛豆作的口头诗的其它语段,老师带领孩子感受她的生活和诗的语言)

师:文章读到这儿,你们一定有问题要问,想问什么?

生:我最想问她为什么年龄这么小就会作诗啊?

生:我最想问作家说她是诗人,凭什么说她是诗人?

师:嗯,作家在开篇就这样说——

生读:我一直认定乡村老家6岁的女孩子毛豆是一位诗人。

师:作家黑白可没有一点犹豫,是十分的肯定啊,再读——

师:孩子们,看看“诗人”这个词。你们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叫做诗人啊?

生:读过许多书,而且会写作的人。

生:有丰富的想象力。

生:对生活有很多的感受,情感很细腻的人。

生:……

师:孩子们,那毛豆能不能称为诗人呢?认为是诗人的举手?认为不是诗人的有哪些?那你们迅速从文章中去找找理由。(学生静静地读书和思考)

生:我认为她不是诗人。她连做作业的概念都没有,怎么能算是诗人呢?

生:我也认为不是诗人,她仅仅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没有去精心地思考和表达。

师:有反驳的没有?

生:我认为是诗人。因为她热爱生活,而且出口都是诗,怎么说不是呢?

生:我感觉她想象这么丰富,就像诗人一样。

生:……

师:孩子们,从文化程度上讲毛豆还不算是诗人;但从对生活的热爱,精妙的语言上来讲,可以算是一个诗人,算一个——口头诗人。所以大作家黑白在听了毛豆一次又一次发表的口头诗歌后,这样赞美到——

生齐读:“我就站在窗口听着,感受到纯净的诗意像春风捎着桃花吹进来,一直吹上我心头。”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环节中,教师就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的对话。学生的理解、朗读、语言表达等都在自然的对话之中渐入佳境。

同时“探究”也是这个环节中至关重要的内容。探究什么?好的探究点既能反映阅读材料的主题,又能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触动学生思维和心灵的琴弦。可以是对学生阅读中可能存在的疑问的预设,也可以是课堂上的临时生成。但一般有价值的探究话题产生于这样四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二是产生于学生的认知冲突或矛盾点;三是来源于作品的文体特征和作家的表达风格;四是能够链接学生的生活和感情世界。如何探究?

上面教学片断中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学生在真情的对话,看到老师有意的为学生制造了“那毛豆能不能称为诗人呢?”的矛盾冲突,继而让学生再从文章里走几个来回,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毛豆那非常独特的童年生活,又在对话和亲历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5、主题拓展——给孩子打开一扇窗

师:孩子们,你们现在也正童年。我想在大家的童年生活中,一定有你独特而快乐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能给大家说说吗?

生:讲述自己的童年傻事,童年趣事,童年快乐……(根据学生讲述随机板书:单纯、天真、快乐……)

师:岁月总是悄无声息地溜走,再过几十年,你们的容颜也会渐渐地老去,但是童年的往事可能依然是历历在目、那样的清晰。当老去的你,在想起自己的童年的时候,你会觉得那是一份幸福、一份甜蜜!老师把大家的童年生活汇成了一首诗,把它送给你们。(教师深情朗诵)

 

教材也好,同步阅读也好,无非是一个例子,一间房子,更广阔丰富、更生动多变、更精彩的世界在课外、在生活中、在其它的文章中。从课标教材到同步阅读,老师为学生多建了一间房;同步阅读中的交流学习探究就是老师在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梯子;从同步阅读再到生活中、其它的文本中,就需要老师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学生利用获得的梯子自己可以探出头去,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样,学生有了课内阅读所扎下的根,又有课外阅读和生活中生发出的枝和叶,必将结出累累的硕果。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