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实验室开放-学习方式-基本功-等等

标签:
转载 |
1.回京后,实验室恢复工作,完成几个队员的测量,预计周三完成全队的测量。
5台红外,3台高速相机,kistler测力台,加上flightscope,vector等辅助设备。实验仪器无疑是“世界水平”了。
陈方灿博士去法国顺道看了欧巡中心的实验条件,和我们的设施大致相同,比美国的两个类似机构要更完整。
更何况我们可以完整针对某一个球员的生物力学的同时,还能对其心理基本能力、大脑功能等进行评测。同时,可以进行实验室环境和真实环境的比较。
不管怎么说,硬件的比拼没有真正意义。所测量的数据,如何解释,如何针对性提供球员技术或心理方面的训练方案和建议才是有价值的。
技术动作本身是个性化的,与以往的训练思维是相关的。我们仅仅判断某个技术动作是否合理,而不应以“自己认为对的”,或“小麦不是这样的”,来作为判别对错的依据。
比如,HZY的左腕角在完成过程中,基本维持外屈,这必然对应小的髋部角速度。牺牲这个环节的高速运动,以求得准确稳定的技术表现,怎么能说其是“错”?反之,左腕角的大幅释放,却同时“卡死髋部”就完全不合理了。
http://s14/middle/4fd5d550tbd404109762d&690
2,心理测量,其实不应过多提供“专项心理评判”。每一个球员有不同的工作任务确定,不同的思维能力,不同的认知方式。
最近看到不少所谓的“高尔夫网上心理训练”教程,实在是太不像话了!真能忽悠。
“告诉自己要放松”,这不是扯淡?什么是放松,放松什么,放松到什么程度……更何况每一个人对放松都有完全个性化的理解。
某些人的唤醒水平本来就很差,注意集中度也很差,加上抗干扰度差,躯体焦虑影响……岂能是一个“放松”能解决问题的。还有,你的技术本身有缺陷,各个环节有很大的自我对抗,想放松,也不可能做得到!
所以,心理评测仅仅限于对球员的基本心理能力和倾向性进行判别,方便教练们在指导球员学习和竞赛时找到“合理的、恰当的、个性化的”心理训练方式。
举例,hwy,jdx等,认知方式倾向于依存,那么你在指导其技术学习时,可以告诉他们你的双肩连线打开了或是关闭了,等等外部参数。而对于hw,zxj这些倾向于独立的人,你告诉他们这些东西,近似于让他们“晕菜”。只需引导他们“这样做是否更舒服”,来促进他们做内部的自我比对。
做了几百人的测试了,发现一个指标是普适性的。大脑功能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个必须有。
比如LY,有很好的认知能力,却缺乏自控,浪费其心理优势项。
(想起祺祺,科里奥利:她属于相当高的独立型认知,并具备超常的推理智商,图形方面的。所以,教她学球,应诱导其多做其自我体会,少提供外部的量化性信息。至于老詹同志属于哪个类型?真不好说。一般学理工的,多倾向于独立型。可他总是在收集外观参数来整晕自己。所以说,心理评测的作用更多是帮助“你认识你自己”。)
3.hwy午餐讲个故事,练射箭的师傅告诉徒弟:先端着弓站三年;三年后,再告诉徒弟:在海水里站三年。
非常非常对!任何技能都需要最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我们这里,器械亲和方面,至少要坚持3年的爬跳转振。以后不管你获得多么伟大的职业成就,每天还是要做这个基本功夫。据说,本侯根终身坚持每天5分钟练习握杆。
加速能力方面,自由屈伸等要坚持每天一百次,5年8年,好处自然显现出来。
当然,对于什么是基本功,不同心理特质的人要有所区分,某些人可以照着镜子稳定双肩双脚的位置,某些人则需要闭着眼睛体会身体内部的力量传递。
4.下午和陈博士小莫讨论小罗的训练方案。成效很大。
比如,右侧动力链传递低效-右踝膝盖等等漂移-上挥时无法“咬住”-右下肢肌肉弱,不平衡……
所以,莫老师要开始练练罗总的后臀尖和里脊了。
前些天和吴晓薇针对每一个小运动员的技术学习中发生的问题,对照其身体能力缺陷,进行了全体诊断。
下个结论:
技术学习,没有体能老师的配合不行;
有了体能老师,技术教练说不清其技术问题是啥,也不行。
上述的条件都不能满足的话,只能期待自己是bubba watson那样的天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