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学的概念、目的、任务
(2011-10-08 19:35: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植物 |
一、植物分类学的概念、目的、任务
植物分类学(Plant
植物分类学是一门历史较长的学科。它是人们在识别植物和利用植物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早期植物分类学只是根据植物的用途、习性、生境进行分类。到中世纪还仅根据植物的外部形态差异,区分种、属、科及科以上大单位的分类。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渐开始考虑种、属、科之间的亲缘关系。
近代分类学的目的、任务可归纳如下三点:
1.“种”(Species)的记述与命名
2.建立自然分类系统
3.探索“种”的起源与进化
学习植物分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这门学科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来识别植物,准确地区分近似种类和科学地描述其特征,澄清名实混乱,深入发掘和扩大植物资源,不断提高植物的利用价值。掌握了植物分类的知识和方法,对于植物的原植物鉴定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对植物研究和生产、有效利用均具重要意义。
二、
1.
2.
包括:恩格勒(Engler)分类系统,1897年;
哈钦松(J.Hutchinson)分类系统,1926年;
塔赫他间(A.Taxtaujgh)系统,1954年;
克朗奎斯特(Cronquist)系统,1958年.
二、双子叶植物纲分离瓣花和合瓣花两个亚纲,离瓣花亚纲在前。
三、离瓣花亚纲中,按无被花、单被花、异被花的次序排序,因此柔荑花序列(无被花和单被花类)作为最原始的双子叶植物处理,放在最前面。
四、在各类植物中又大致按子房上位→子房半下位→子房下位的次序排列。
五、木与科的范围较大,知道1964年修订后作了一些合理的调整。
这是前苏联植物学家塔赫他间(A.Takhtajan)于1954年在其《被子植物起源》一书中公布的系统,他首先打破了传统把双子叶植物分为离瓣花亚纲和合瓣花亚纲的分类;在分类等级上增设了“超目”一级分类单元。他将原属毛茛科的芍药属独立成芍药科等,都和当今植物解剖学、孢粉学、植物细胞分类学和化学分类学的发展相吻合,在国际上得到共识。
塔赫他间系统经过多次修订,在1980年修订版中,共有28超目,92目,416科,其中双子叶植物(木兰纲)20超目,71目333科,单子叶植物(百合纲)8超目,21目,77科,显得较繁锁。
克朗奎斯特分类法是由美国学者阿瑟·克朗奎斯特(1919年—1992年)最早于1958年发表的一种对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著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包括64个目和383个科,现在还有许多植物学家仍然使用这种分类体系,但大部分科学家都倾向于最新的APG II 分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