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对昆虫的恐惧
标签: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小超人育儿 |
分类: 幼儿教育 |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些很常见的动物,比如现在很多家庭会养一些小狗、小猫之类的动物做宠物,比较受小朋友的喜爱。有的小朋友甚至和这些小动物成了为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还有少数人对动物的爱好别具一格,他们会把昆虫当做自己的宠物,比如天牛、蝈蝈等,有的还会饲养毛毛虫,直到小毛虫破茧变成美丽的蝴蝶。在幼儿的眼里,它们只是一个小小的生物,有的孩子会很好奇地观察这些昆虫,有的孩子看到昆虫可能会嚎啕大哭。昆虫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物,家长有必要让孩子正确地对待这些生物,因此,就需要想办法克服孩子对昆虫的恐惧心理。
http://s9/mw690/002BjxWygy6M3pezLAI08&690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恐惧是有机体试图摆脱或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一般而言,成人对昆虫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幼时的恐怖经历,在幼时没有及时改变恐惧心理。如果孩子对昆虫表现出恐惧,家长应该首先观察一下为什么孩子会如此害怕。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与孩子对待事物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孩子对昆虫产生恐惧心理往往是父母做事的方法错误或者过于简单,从而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幼儿对昆虫产生恐惧的原因如下:
研究表明,怪而大的声音和身体失去支撑而跌倒是婴儿生来惧怕的,其他的恐惧都是后来养成的,包括不熟悉的食物、曾经造成伤害留有恐怖记忆的食物、没见过的东西等。由于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初进幼儿的视线可能会让幼儿产生恐惧,尤其是颜色黯淡、外观丑陋的昆虫。当孩子看到这样的昆虫感到害怕时,家长要小心不要把孩子 “吓住”,及时告诉孩子这个虫子不会伤害他,如果对昆虫了解得多,还可以给孩子简单讲一下,让孩子慢慢熟悉,逐渐改变对昆虫的恐惧。
妈妈对昆虫的恐惧会影响到孩子,如果妈妈看到自己害怕的虫子,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恐惧的神情,也不要让孩子知道妈妈怕哪种小昆虫。如果偶然碰到,为了不吓到孩子,妈妈可以找个理由避开,转移孩子的视线,这样就不会影响到孩子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帮助孩子克服对昆虫的恐惧,下面有几点建议供家长参考。
培养孩子和小昆虫的感情
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昆虫,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对人类有害,但不管哪一种昆虫,都有生存的权力,害虫和益虫的存在也有利于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所以家长首先应该正确地看待昆虫。为了消除孩子对昆虫的恐惧,家长可以买一些相关的儿童读物,一边让孩子阅读一边给孩子讲解,让孩子多熟悉小昆虫。比如,孩子害怕蚯蚓,家长可以讲一些关于蚯蚓的故事,也可以把孩子带到室外,让宝宝见识一下真的蚯蚓,让孩子明白蚯蚓不咬人、不往人身上爬,并且对人类有益,这样孩子就不会害怕了。家长也可以陪孩子动手做昆虫的卡通模型,比如用一些圆形饼干摆出毛毛虫的形状,或者绘制一些昆虫的卡通图像,把丑陋的昆虫变为可爱的卡通图像,这样有利于孩子快速认识昆虫,消除恐惧。如果市面上有卖昆虫的,例如蝈蝈、蚕等,家长可以买给孩子,陪孩子一起喂养、观察,这样不仅能够开拓孩子的视野,还能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让孩子知道昆虫不可怕,面对昆虫不再恐惧。
多鼓励、支持孩子
每个孩子生来就具有一种判断力,可以帮助孩子辨别是否危险或者自己能否承担,不管天性多么胆小的孩子,只要从小得到锻炼,就可以变得勇敢、胆大。当孩子见到昆虫害怕时,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小动作安抚孩子,这样孩子就会觉得没什么可怕的,因为爸爸妈妈在身边。家长对孩子也要适当放纵,孩子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昆虫,可以让孩子自己观察,了解昆虫的习性与生长过程,这有利于增
强孩子探索的欲望,还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和应变能力,当孩子渐渐熟悉了,对昆虫也就见怪不怪,自然就不会有恐惧心理。如果这时父母大声呵斥或者用语言恐吓孩子,那就适得其反了。
不要用“胆小鬼”形容孩子
幼儿的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能力比较低,孩子胆小还是勇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评价。如果父母夸奖孩子很勇敢,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很勇敢,相反,一味地批评孩子“胆小鬼”,那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胆小鬼”,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孩子看到昆虫害怕,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把自己害怕的原因说出来,让孩子释放恐惧,然后再给予安抚。孩子的恐惧释放出来后又得到安抚,自然就会认为昆虫原来没有那么可怕,恐惧心理也会渐渐淡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