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伴是“玩”出来的
金利波
http://s6/bmiddle/002BjxWygy6DDURZtzLc5&690
案例:
我的孩子四岁两个月了,上幼儿园小班接近一年了。按理说,他应该在幼儿园里有了玩伴,结交了自己的好朋友。但是,让我一直放心不下的是,他很胆小,我去幼儿园接送他,经常发现他迎面遇到同班小朋友都不打招呼,常常自己一个人玩,很少看见他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我问他在幼儿园跟谁是好朋友,他总说不知道。他的话让我心里很没底,担心他在幼儿园交不到好朋友。有时候,他不想去幼儿园,却说不出具体的原因,我就担心他被欺负了。我知道我家宝宝有一个问题,只要是他喜欢的玩具或者吃的东西,他就不愿意分享给小朋友。在家里是这样,在幼儿园里很可能也是如此。有时候,我去幼儿园接他,看见他和一个小朋友玩得好好的。可是,过了一阵子,我问他,他说现在不跟那个小朋友玩了。我怀疑是他跟小朋友发生争执或者打架了。我很奇怪,之前还很要好,现在怎么就玩不到一起了呢。我很想邀请对方小朋友到我们家来玩,给他们创造在一起玩的机会。但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我觉得自己满心想帮助他,却不知道从何入手,真的感觉有心无力啊。
分析原因:
这位母亲和孩子面临的境况集中反映了孩子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典型个案,具有非常突出的代表性。这位母亲非常有勇气,在自己和孩子面临困境感觉很无助、很迷茫的时候,勇敢地求助心理咨询,以便及时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我非常欣赏这位母亲勇气可嘉。我在心理咨询门诊见过很多这类个案,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有这份勇气。
在这个个案里,孩子进入幼儿园已近一年时间,已经度过了最初上幼儿园因为彼此非常陌生而没有玩伴的阶段,进入彼此有所了解、有一定熟习程度的阶段。然而,他仍然没有找到玩伴或者不能融洽地跟玩伴一起玩,其中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具有复杂性。有外界环境因素,也有孩子自身原因。外界环境因素中主要有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成员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等,都会左右着孩子在幼儿园里找到自己的玩伴,以及找到玩伴之后是否能够维系融洽的玩伴关系。这里所指的家庭环境不仅仅是指干净整洁或者面积大,更重要的是指家庭心理环境,家庭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和睦的氛围、交流互动的方式、乐观开放的心态、愿意接纳包容对方的言行,等等。在心理咨询门诊里经常遇到的情况是父母迷失在自己固有的价值观里,并且,用这样的价值观限制甚至剥夺了孩子正常的选择玩伴和社会交往的机会,粗暴地干涉孩子社会交往的方式。比如,父母总是怕孩子被欺负,当孩子们一起玩难免有磕碰时,父母就断定自家孩子被欺负了。从此,父母就有意无意地推辞、谢绝、回避、冷淡、拒绝孩子们再次一起玩,以致于宁愿把孩子一个人关在家里,达到阻隔孩子与小朋友玩的目的。比如,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与什么阶层、什么卫生条件、什么家庭文化背景的孩子在一起玩,当孩子与此范围之外的孩子玩,父母总是颇有微辞、嫌弃之情、隐性歧视、公开反感,等等,父母这样的包容度无形之中必然影响、左右孩子选择玩伴,在孩子和玩伴之间人为地挖掘出鸿沟,制造出难以跨越的阻隔和障碍。人生中最大的悲哀是看不清自己,过于执着,迷失于自我偏见。非常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对此还远没有意识到,那么,这不仅是父母的悲哀,更是孩子的悲哀。
孩子自身个性特点、行为方式是孩子与玩伴建立和维系关系的自身原因。孩子一方面希望跟玩伴一起玩,另一方面缺乏合适的与玩伴共同玩的方式。比如,孩子胆子小,不主动与玩伴交往,脾气急躁,容易有冲动行为等,都会阻碍孩子找到玩伴并融洽相处。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行为方式主要是后天习得性行为,是从他所生活的真实环境、场景、情境中感受、认识、学习的,是后天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孩子社会化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孩子的成长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成长环境的烙印。如果孩子从小看见父母与周围人主动走近、积极分享、援手互助、耐心包容、牢记感谢。日久天长,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长久熏陶,他们看见、跟随、模仿父母的态度言行,这样的学习过程就在生活之中,就在每天的点点滴滴之中,就在身边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就在身边活灵活现地上演着。简言之,父母的榜样作用如同高高树立的标杆,孩子在每天的日常生活里就已经许多次清楚地看见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的身教胜于言传。
措施:
我们说孩子之间的交往是成长中的重要方面之一,是未来人际关系的雏形,为未来的人际关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中学习到最基本的人际互动的模式。
首先,父母需要跳出自己局限的价值观,跳出自我设定的、人为的、固有的限制、阻碍孩子与玩伴自由交往的各种框框,放下“被欺负”的心态,跳出所谓的“只跟好孩子”玩的禁锢,这是关键。如果父母能够跳出自己局限的价值观,能够跳出“被欺负”的思维定势,就会为孩子的社会交往敞开一片自由的天空。为什么只用“被欺负”一个维度来度量孩子之间的交往呢?如果仅仅只用“被欺负”一个维度,看待孩子之间的交往,那么,父母自己难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孩子之间的交往不仅是学习某种玩具的不同玩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交往的方法。
其次,孩子与玩伴的交往过程必然伴随着碰撞和摩擦,父母需要对此做好、做足心理准备。这样一旦出现碰撞摩擦,父母才能主动避免陷入“吃亏占便宜”的怪圈,避免一味拿“吃亏占便宜”说事儿。才能真正有勇气坦然地、心情平静地面对孩子交往过程中随时随地出现的各种碰撞和摩擦,才能放下自己内心的心疼、又恨又气、矛盾、焦急等,才能轻松、智慧地积极应对碰撞和摩擦,才能在碰撞摩擦之后,用包容的心宽容孩子的不足,用积极的心促成孩子和解,用乐观的态度和做法推动孩子融洽关系。
第三,父母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出现碰撞和摩擦的时候正是孩子学习交往的最佳契机,出现碰撞摩擦才更有学习的必要和学习的价值。面临碰撞和摩擦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协商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灵活变通权衡。这样的过程正是孩子们需要学习的重要交往内容。绝不是以碰撞摩擦为由埋怨孩子没用,甚至以各种理由冷嘲热讽、阻止、切断孩子之间正常的交往愿望和交往途径。举例,菲和芊玩积木,有一块需要的积木在芊那里。菲走过去问,请问你能把这块积木给我吗,我给你一块替代一下,行不行。芊说,不行。菲想了一下,转过去从箱子里找了两块扁一点但是长度合适的,说妈妈,你看这两个合在一起也能用。他们学习协商和彼此尊重,又学习了灵活变通的方式。
第四,增加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的机会,这是实践。交往需要实践而非纸上谈兵。父母千叮咛万嘱咐,不如让孩子多跟其他孩子一起玩,在实践中学习交往,在实践中提升交往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真正学习人际交往只能在密切的人际接触、磨合、碰撞中学会。没有与其他人的接触谈何学习人际交往呢?好玩伴是“玩”出来的,好玩伴是快乐的源泉。
第五,要想提升孩子的交往能力,父母首先迫切地需要提升自身的交往能力,做孩子的榜样。父母与其把自己全部的力量集中在纠正、说教、干涉孩子与玩伴的交往,不如把精力集中在提升自身的交往能力。父母最需要的是提升、改变自己,而不是用强制手段提升、改变孩子。因为父母的身教胜于言传。
第六,孩子与玩伴的交往能力是一个逐渐发展提升的、漫长的过程。父母需要温柔地坚持,尤其是遭遇碰撞摩擦时,更加考验父母坚持的毅力。孩子的犹豫徘徊常常源于父母的动摇,孩子的犹豫徘徊恰恰照见父母的摇摆。父母需要坚信孩子持续不断地与玩伴交往,其交往能力一定能够提升。坚信才能坚持、坚守。人生就是一个坚信、坚持、坚守的过程。
能力永远在磨炼中发展,能力永远在空谈中夭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亦如此。
重要提示:科学小超人新浪博客以后会定期更新亲亲宝贝中的文章供爸爸妈妈们参考,要获得最新亲子育儿知识,敬请关注小超人新浪微博http://weibo.com/scikids 和博客。科学小超人儿童学习宝盒精华版免费索取和优惠预订已经开始了,详情登陆www.sci-kids.net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