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处理两性关系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2014-03-03 16:18:52)
标签:
家庭教育青春期杂谈 |
分类: 新知 |
单亲家庭的孩子,与父母其中一方的亲密关系缺失。当他们进入恋爱、婚姻阶段时,往往不知道如何与对方建立亲密关系。他们与普通朋友的相处没有任何不妥,却对亲密关系避之不及或过分依赖。
清流,心理咨询师:
在面对一个人的时候,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
家庭范本。 如果说依恋模式可以从各方面补足的话,家庭范本就难补足许多了。也就是当事人心目中的家庭是什么样子——显然,基本上是缺一个人的家庭。那么家庭中双方都在时候如何互动,两性在婚姻中关系如何定位,当事人没有范本,可能会从周围学或者自己创造出各种莫名其妙的内容(当然,也可能学到健康内容,但总是用着不太顺手,因为并非耳濡目染)。所以在成家之后“入戏”过程可能需要比较长。
自我认知。当事人对离婚的理解以及对自身在原生家庭中的定位也是很重要的考察点。同样是离婚,不同年龄孩子会产生的理解是不同的,如若在3岁以前,孩子容易产生“我是祸源”的自我认知,而学龄左右则会产生“我没价值”的认知,再大点到初中则容易产生“成人都是坏蛋”之类的想法。不同年龄的离婚会导致当事人自我认知的不同,成年后出现的问题也不同。比如学龄型的容易自卑退缩,而初中型的则可能容易暴怒。而原生家庭定位,主要是看当事人后来在家庭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则当事人以后也容易扮演该角色,比如程毅南所说女孩子容易发育,即是女孩自动补上了妻子的角色,造成的结果,在单亲家庭中很容易发生。不过如果是大家族有其他亲属介入,则不一定会出现同样情况。
先天条件。不得不说,人是有先天条件的。有人天生就是大大咧咧,善于社交。有些人天生就是谨小慎微,就好算数……就算单亲,也有人满不在乎,有人死去活来。
程毅楠,心理学:
近年来美国心理学家,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在研究青少年(尤其女孩子)早熟问题、尤其是研究少女早孕这个问题上花了很大力气,因为种种宗教的原因,国外女孩子怀孕大多数时候是不选择流产的,那么早孕就意味着很大的个人负担和家庭负担。
研究发现,往往单亲的女孩子(尤其是父亲离开了家庭)容易早熟。这种早熟不仅是心理上的,同时也是生理上的。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是,如果你在家庭环境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关爱和资源),你就需要从其他地方获得,而往往这个其他地方就是恋爱。当考虑到单亲家庭中,剩下的那一个父亲或者母亲往往承受更大的压力,常常给予孩子更少的关心,还反而常常需要孩子来安抚情绪和提供生活上的帮助,这样的解释就更加合理。因为单亲家庭的孩子面临更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这种压力促使其生理和心理上都快速发育,生理上表现为早熟,初潮提前,第二性征提前,这些生理条件,从客观上讲为早恋、早孕甚至早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心理上的变化却更加难以预测。其实不仅单亲家庭,一般比如父母一方长期在外出差、服兵役什么的,他们的子女都容易产生某种心理倾向(不是一定)。女孩子一般表现为过于独立或者过于依赖的性格,前者使她们看起来像男孩子,后者使他们更容易早恋、并因为过于依赖的性格在早恋中更容易受到伤害(因为这时的男孩子其实也不懂责任,更不懂与这样的女孩相处意味着什么),而且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伤害。不过如果遇到合适、懂事的男孩子,他们往往也会使这些依赖过强的女孩子走向成熟,但话又说回来,十几岁的少年懂事的真心少。所以单亲家庭对女孩的伤害往往很大。
男孩子则多表现为孤僻、沉静,人际交往中缺乏安全感,往往会露出忧郁的眼神,这倒反而增加了他们在女孩子眼中的吸引力,有时候女孩子的倒追会增加他们孤僻,助长他们的臭脾气,到后来变成一个恣意喜怒的人。当然,如果遇到比较温柔且明事理的女孩,单亲男孩的性格也可能会走向正常。
所以说,应该说单亲、离婚和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不在家(留守儿童)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都有极大影响。但这未必是永久的,也未必不能解决或修正,一方面是孩子自己的心态,一方面是周围老师、同学,还有剩下的那个父母的心态,这些都可能成为积极或者消极因素,一定要细心分析,切不可一概而论,妄加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