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毛詩(诗)大序》注譯(注译)(上)

(2016-07-24 12:54:27)
标签:

《毛诗大序》注译、上

文化

野藤斋

分类: 毛诗三百篇

《毛(诗)大序》(注译)

【注】毛诗 即《诗经》。因其书为毛公(毛亨)所传,故称《毛诗》。汉初传《诗经》的还有鲁、齐、韩三家,立于学官(在学校里开设课程)。《毛诗》不立学官。东汉郑玄推重《毛诗》,为之作笺,《毛诗》遂盛行于世,而三家诗则渐渐消亡。大序 《关雎》篇诗句之前“《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fèng。感化)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数语是此篇“小序”,以下从“风,风也,教也”一直到“是《关雎》之义也”是“大序”。小序每篇诗都有,大序仅此一篇。郑玄《诗谱》认为大序是子夏所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子夏意有未尽,毛更足成之)“风也”的“风” 同“讽”(《广韵》方凤切,去声。普通话旧读fèng,今读fěng。“风以动人”的“风”同。)风、教 唐孔颖达疏:“风训讽也、教也。讽谓微加晓告,教谓殷勤诲示。”风以 犹“以讽”。下“教以”,亦犹“以教”。 谓转变人心风俗。http://s14/mw690/002Bez0qzy73v4Mycklcd&690

【注】 情志,感情志趣。所之 所出(《说文》:“之,出也。”),犹今语“表现”。发言 发于言,用语言表达出来。http://s7/mw690/002Bez0qzy73v4NMr8qc6&690

【注】形于言 表现为语言。孔疏:“哀乐之情动于心志之中,出口而形见xiàn于言。初言之时,直平言之耳。平言之而意不足,嫌其言未申志,故咨嗟叹息以和续之。”永歌 长引声而歌之(孔疏)。永,长也。“手之”“足之”的“之” 助词,置于主谓之间,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舞之 为之而舞动。蹈之 为之而蹈也。http://s5/mw690/002Bez0qzy73v4RWtOke4&690

【注】 显现,呈现。毛传:“发,犹见(现)也。” 指言语之声。孔疏:“情发于声,谓人哀乐之情发见(现)于言语之声。于时虽言哀乐之事,未有宫商之调,唯是声耳。”声成文 谓排比五声(宫商角徵羽)而成曲调。孔疏:“作诗之时,则次序清浊节奏高下,使五声为曲,似五色成文。” 歌曲,乐曲,歌谣,音乐。http://s16/mw690/002Bez0qzy73v4Tk97p7f&690

【注】治世 太平之世。“治”与“乱”相对。与“乱”相对的“治”,古读去声;“治国平天下”的“治”,古读平声。现在普通话一概念去声。其政和 孔疏:“由其政教和睦故也。” 乖戾。 悲伤。陆德明释文:“思,息吏反。”现在普通话改念平声,与“思想”的“思”混。http://s1/mw690/002Bez0qzy73v4VTQIM40&690

【注】正得失 匡正人之所失。得失,偏义词。孔疏:“诗人陈得失之事以为劝戒,令人行善不行恶,使失者皆得,是诗能正得失也。普(普遍)正人之得失,非独正人君也。”莫近 犹莫过之也。http://s13/mw690/002Bez0qzy73v4XHNzS8c&690

【注】经夫妇 谓维护夫妇之道。孔疏:“经,常也。夫妇之道有常,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德音莫违,是夫妇之常。室家离散,夫妻反目,是不常也。” 看重。人伦 人际关系。古人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为人伦。 喜欢。孔疏:“美教化者,美谓使人服之而无厌也。”教化 政教风化。http://s14/mw690/002Bez0qzy73v55ryzj2d&690

【注】 助词。用于句首,相当于“夫fú”。吴昌莹《经词衍释》:“故,犹夫也。”六义 “义”本是“意义”,这里似是“类别”的意思。风、雅、颂,是诗歌的三种体制(风是各国的民歌,雅是周王朝王都的歌,颂为庙堂祭祀的乐章);赋、比、兴是诗歌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是铺叙其事,比是指物譬喻,兴是借物以起兴) 语气词,犹“也”。http://s2/mw690/002Bez0qzy73v56W3Xb91&690

【注】 讥刺。谓用旁敲侧击的话批评指责或嘲笑。主文谲谏 通过配乐的诗歌,委婉规劝。孔疏:“其作诗也,本心主意使合于宫商相应之文,播之于乐,而依违谲谏,不直言君之过失。故言之者无罪,人君不怒其作主而罪戮之;闻之者足以自戒,人君自知其故而悔之。感而不切,微动若风,言出而过改,犹风行而草偃,故曰风。” 警省xǐnghttp://s10/mw690/002Bez0qzy73v5908qda9&690

    【注】王道 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服人之道。与“霸道”对称。政教 刑赏和教化。 指诸侯国。 孔疏:“此家谓天下民家。”变风、变雅 变风与“正风”相对,变雅与“正雅”相对。变风、变雅,一般指反映周政衰乱的风诗和雅诗。郑玄认为自周夷王至陈灵公时的作品是变风、变雅(《诗谱序》)。唐陆德明以为自《邶风》以下十三国风皆属变风,小雅自《六月》至《何草不黄》五十八篇为“变小雅”,大雅自《民劳》至《召》十三篇为“变大雅”。但夷王以后也有赞美善政的诗篇,《豳风》中也有描述周公东征之作,陆德明称为“变小雅”“变大雅”的,其中也有歌颂宣王中兴的作品,所以引起学者的怀疑。清马瑞辰认为风、雅的正、变,是以“政教得失”而分,不是以时间为界的,凡讽刺时政者皆属于“变风”“变雅”(《毛诗传笺通释·风雅正变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