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句读”与“读破句”——《校红摭谭》第十八篇
(2016-01-30 19:58:23)
标签:
文化张仁贤野藤斋 |
分类: 毛诗三百篇 |
“点句读(dòu)”与“读(dú)破句”
1
我们现在用的标点符号,是舶来品,外国进口货。我们从前没有这套标点符号,书上的字一个接一个排列着(竖行排列),读到哪儿该歇一歇,换口气,不告诉你。因此小孩子读(dú)书,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知句读(dòu)”。
韩退之《师说》,分老师为两类,一类是童子之师,一类是大人之师。童子之师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大人之师则管“传其道解其惑”。
句读,就是句与逗,指文章中休止和停顿之处。我们现在所说的句子和分句末尾的停顿处,古人叫“句”;句中语气停顿的地方,古人叫“读”。读,《集韵》大透切,后来也写作“逗”。
古人没有现在的标点符号,但也想出过使用简单的符号来标示“句”与“读”。虽然先秦、两汉以迄于唐,人们用的是什么符号,已属无稽,但在宋元之际黄公绍的名著《古今韵会》里,却有记载。黄公绍是南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进士,入元不仕。他在《古今韵会》里说:“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今秘书省校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点于字之中间。”
他说“今秘书省”,应当是指元朝的。句点于字之旁,读点于字之中,只是秘书省的校书式样,教学所用,恐与此有些不同吧?据说元人有“标点五经”,但只见于清钱泰吉的《曝书杂记》的记载,并无实物,所用符号,究不可知。
犹记小时候读经书白文,自点句读要用三样东西:一根火柴梗(去除火药头,磨圆),一支小楷笔(笔管越细越好),一盒印泥。
用火柴梗蘸了印泥点“读”,呈小红点;用笔管顶端蘸印泥点“句”,呈小圆点。都点在字的右下。
那时候印泥很便宜,不像现在这么贵。前年女儿瞎起劲给我买了两盒西泠,直到现在说起来我还肉痛。
用小红点点读,用小圆点点句,用于点经文或《史记》之类散文是可行的。但若要点词曲一类韵文,则有些捉襟见肘了。清人丁绍仪想出一个办法来,还不错。他在《听秋声馆词话》卷三里介绍说:“若读用尖点,句用圆点,韵用空圈,似更明晰。”所用也仍是三物,只是把火柴梗一头削成扁尖,一头磨圆,一物两用即可。
2
韩愈把点句读视为小儿科。其实有的句读也并不好点。
举个《诗经》的例。《魏风·陟岵》第一章,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1958年)的句读是(原本竖排,我们改为横排):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朱熹的句读,源于《毛诗正义》。朱熹认为一、二两句“岵”与“父”为韵,五、七两句“已”与“止”为韵,第三、第四和第六句则皆不入韵。诗里凡停顿,就是一句,与散文不同。
其实这样点是错的。王力先生《诗经韵读》予以纠正,改为: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子”“已”“止”三字为韵,上古它们同属之部。
句读点错,古人叫“失其句读”。《魏风·陟岵》三章,朱熹所点者,不仅首章失其句读,二章、三章亦都失其句读,原因都是朱熹不识上古音韵。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头上,写东府的尤氏正在园里李纨处,宝钗也来了。尤氏因问:“怎么一个人忽然走进来,别的姊妹都不见?”宝钗道:“正是,我也没有见他们。”
上引问答语是古木校点本的。尤氏问宝钗怎么“别的姊妹都不见”,宝钗回说自己也没有见到她们。“正是”,表示同意尤氏所说“别的姊妹都不见”。宝钗先说“正是”,然后补说“我也没有见他们”。“正是”和“我也没有见他们”是两句(这两句之间可以用逗号)。
冯其庸等新校本P1041则作“正是我也没有见他们”,连在一起,其意思就费解了。
必须点开而不点开,这也是“失其句读”。失其句读,就把文通意顺变成了别别扭扭。
3
《红楼梦》这一回接下去写尤氏辞了李纨,往贾母这边来,和王夫人等人一起服侍贾母吃晚饭;后奉贾母之命,自己也在贾母处吃了。“一时王夫人也去用饭。这里尤氏直陪贾母说话取笑到起更的时候,贾母说:‘你也过去罢。’尤氏方告辞出来”。
上引引号内的话,也是古木校点本的。
冯其庸们的新校本(P1045)这几句话是怎么标点的呢?
“一时王夫人也去用饭,这里尤氏直陪贾母说话取笑”为一句,“笑”字后用句号句断。然后空出一行,空出一行后低二格起行是“到起更的时候,贾母说:‘黑了,过去罢。’尤氏方告辞出来”,“出来”后用句号。
孰是孰非?判断不难,只要看看文中的“直”字就明白。“直”,一直也,一直陪到起更的时候,文通意顺。“直陪贾母说话取笑”莫名其妙。
把“这里尤氏直陪贾母说话取笑到起更的时候”,拆成“这里尤氏直陪贾母说话取笑。到起更的时候……”,这是把上一句末了的“到起更的时候”六个字连到下一句去读了。
把上一句末了的字连到下一句去读,或者把下一句头上的字连到上一句去读,这都是断句错误,我们小时候称之为“读破句”。
读破句和读白字一样,都是文化水平太低的表现。我们小时候称读破句和读白字的人为“先生”:读破句先生,读白字先生。这和医生被叫作“白花郎中”,是一样的坍惷(宠)杀的绰号。
不过,时代在变,过去坍惷杀的,现在可能不再坍惷了,甚至于还光荣杀呢也未可知。
要不然,冯其庸们校注的一沰烂的《红楼梦》,会印刷印刷再印刷,去年已印刷到第50次了呢?
2016年1月25日写于
水管冻结用水告急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