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不可以对“冬”
(2014-12-20 15:04:54)
标签:
文化 |
1
记者钱钰《上海推出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教材》的报道(见2014年11月1日文汇报头版),一开头说:“‘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昨天早上,长宁区适存小学一年级课堂响起了朗朗诵读声,学生们手中拿着的是最新编写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系列教材的第一册。”
学生们念的对子,大概选自清代车万育的《声律启蒙》。北京四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曾将它和李渔的《笠翁对韵》合编为大字拼音诵读本,200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讲究平仄相对的《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被注上因为没有入声所以糊涂了平仄的普通话的汉语拼音,已经是一件极为荒唐的事了,而版本选择的不精,也给读者造成许多不良影响。
“秋对冬”就是一例。
对对子以字数分为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等。“秋对冬”是一字对。一字对,相对的两个字,平仄必须相反。这事没商量,绝对不可以通融。“秋”和“冬”都是平声,岂可作对?
看《声律启蒙》,一东里是:云(平声)对雨(仄声),雪(入声)对风(平),沿(平)对革(入声),异(仄)对同(平),贫(平)对富(仄),塞(入声)对通(平)。二冬里是:春(平)对夏(仄),秋(平。错)对冬(平),明(平)对暗(仄),仁(平)对义(仄),让(仄)对恭(平)。三江里是:楼(平)对阁(入声),户(仄)对窗(平),旌(平)对旆(仄),盖(仄)对幢(平。chuáng。用作仪仗的一种旗帜),铢(平)对两(仄),只(入声)对双。四支里是:茶(平)对酒(仄),赋(仄)对诗(平),行(平)对止(仄),速(入声)对迟(平),戈(平)对甲(入声),鼓(仄)对旗(平)。五微里是:来(平)对往(仄),密(入声)对稀(平),宽(平)对猛(仄),是(仄)对非(平),声(平)对色(入声),饱(仄)对饥(平)。六鱼里是:无(平)对有(仄),实(入声)对虚,终(平)对始(仄),疾(入声)对徐(平),麟(平)对凤(仄),鳖(入声)对鱼(平)……
不引下去了。读者可以自己查下去。全都是平仄相反的。“秋对冬”不成立。疑是“春对夏,夏对冬”,不懂对子的人将它改成了“春对夏,秋对冬”。上海编的《经典诵读》系列教材第一册照抄中华书局,于是适存小学一年级学生便读出“春对夏,秋对冬”来了。
2
如果做二字对的对子,让“春夏”去对“秋冬”,可不可以?
答曰:可以。
二字对,节奏点在第二字。只要第二字的平仄相反,就行。“晚照”(仄仄)可以对“晴空”(平平),“黑子”(仄仄)可以对“弹丸”(仄平),“天地”(平仄)可以对“山川”(平平),“麟薮”(平仄)也可以对“鹊巢”(仄平)。这些例子亦取自《声律启蒙》。
三字对,正格是仄仄仄对平平平,变格可以是平平仄对仄仄平,平仄仄对仄平平等。要紧的是第三字必须平仄相反。
四字对是两个二字对。正格是平平仄仄对仄仄平平。不但第四字平仄要相对,第二字平仄也要分明。
五字对相当于五律中间两联中的一联,七字对相当于七律中间两联里的一联。
3
上海推出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教材,这值得称扬。经典中的诗词曲赋对联,是讲究四声平仄的。用普通话读,读不出四声平仄。有人说可以把入声读成去声而短促一些,以补普通话缺失入声之憾。心是好的,但真的念,就会显得非常的别扭,不自然。
所幸我们上海的方言至今平上去入齐全。如果用上海话读书音读,问题即可迎刃而解。读书音是字字依据韵书的反切的,平上去入一个字都不会念错。
难吗?一点都不难。会说上海话的,天生就会说上海话读书音。
我们这些上海老人在六、七十年前就是用上海话读书音读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