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邶风•击鼓》详析

(2013-01-28 08:19:02)
标签:

杂谈

《诗·邶[]风·击鼓》详析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确是爱情誓言

记者范昕先生的报道《网络盛传“古语被张冠李戴”》(载201317日文汇报第6版)说:一则由“每日上海”发布、主题为“来,检验你的语文有没白学”的微博,指出几个古语被张冠李戴。列在首位的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微博认为它“不是爱情诗,而是歌颂战友情”。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诗·邶风·击鼓》里的两句。是讲夫妇情还是战友情?这必须对《击鼓》全篇详作分析,然后可以得出结论。

拙著《诗经楚辞百首详析》(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未收《击鼓》,在下这里只好另作分析。

《击鼓》凡五章。每章字上都用国际音标标出浦东话(老派上海话)读书音(省去方括号)。韵脚字中有部分是拟音。韵脚字右边以直行小字标示上古韵部。第四与第五两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译文将“战友情说”与“夫妇情说”分开译出。

    http://s13/mw690/8e017946t7ba171c1d32c&690

公子州吁是卫庄公宠妾所生,有宠而好兵。鲁隐公四年春,州吁杀桓公,自立为卫君。

宋殇公即位,公子冯出奔郑,郑国人打算帮他打回宋国夺取君位。

郑国过去曾跟卫、陈、蔡等结过怨。州吁立,要报仇,趁机派人告于宋殇公说:“您如果想伐郑以除掉公子冯,我们推您为盟主,我国发兵跟陈国、蔡国一起配合您的军事行动。”于是,宋、陈、蔡、卫伐郑。卫国派出的军帅是公孙文仲。

《序》里所说的“平陈与宋”,毛传云:“平,成也。将伐郑,先告陈与宋,以成其伐事。”意思就是先告陈、宋,联合行动,以保伐郑成功。这次军事行动,参加者还有蔡国。

以上也许就是《击鼓》一诗的历史背景。朱熹《诗集传》说:“旧说以此为春秋隐公四年,州吁自立之时,宋、卫、陈、蔡伐郑之事,恐或然也。”朱熹不确认,但也不否定。http://s1/mw690/8e017946td44eb1d233e0&690
http://s14/mw690/8e017946td44e7d3f046d&690

[译]敲鼓敲得镗镗响,蹲下立起挥舞兵器操练忙。一样都是男子汉,他们留在国都或去漕邑修城墙,而我独独派去打仗赴南方!

[章旨]前两句描写军队开拔前的短期军事操练,后两句怨恨自己被征南行。http://s16/mw690/8e017946td44eb405413f&690

[注]孙子仲 毛传:“孙子仲,谓公孙文仲也。”平陈与宋 见前[相关历史]解释。不我以归 “不以我归”的倒文。以,犹“与”也。与,许也。有忡 犹“忡忡”,“有”是词头。忡忡,忧愁貌。

[译]我们跟随的军帅叫孙子仲,州吁还预先派人去告诉陈国、宋国要一起行动。唉,不许我回家,我怎不忧心忡忡!

[章旨]前两句交代军帅姓名以及州吁“平陈与宋”的战前外交。后两句直抒不许回家的怨怅之情。http://s3/mw690/8e017946td44ecf258e22&690

[译]我们住在哪呀歇在哪?在什么地方走失了我们的马?到哪里能够找到它呢?在树林之中大树下。

[章旨]本章写驻军与丢马找马的情况。

孔疏:“若我家人于后求我,往于何处求之?当于山林之下。以军行必依山林,死伤病亡当在其下,故令家人于林下求之也。”孔颖达将“求之”解为“求我”,亦一说也。http://s14/mw690/8e017946td44ebaf0ea3d&690

 

[注]“死生”二句 有“战友情说”与“夫妇情说”二解。一、战友情说。毛传:“契阔,勤苦也;说,数也。”郑笺:“从军之士与其伍(按:指同伍之人,一伍五人)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按:辛苦也)之中,我与子成相说(悦)爱之恩,志有相存救也。”孔疏:“毛以为从军之士与其伍约云:我今死也生也,共处契阔勤苦之中,亲莫是过(按:谓没有比这更亲爱的了),当与子危难相救,成其军伍之数(按:此申述毛传‘说,数也’。‘说’如字,与郑念‘悦’者相异),勿得相背,使非理死亡也。”这一说中,郑与孔略有不同。郑将“说”字读如“悦”;孔则如http://s5/mw690/8e017946t7ba17ef3a784&690庭、夫妇叫室家)之志,欲相与从生死,契阔勤苦而不相离,与成男女之数,相扶持俱老。”王肃的话,是孔疏中引述的。南宋朱熹《诗集传》:“契阔,隔远之意;成说,谓成其约誓之言。”朱又概述全章大意云:“从役者念其室家,因言始为室家(按:指夫妇)之时,期以死生契阔,不相忘弃,又相与执手,而期以偕老也。”这一说中,王、朱对“契阔”与“说”的解释稍异。“契阔”的意思,后来清人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击鼓》里说得最恰切:“‘契阔’与‘死生’相对成文,犹云合离聚散耳。”“契”,《广韵》苦结切(不是契约的苦计切),合也,聚也。“阔”,离也,散也。“执子”二句 一、战友情说。郑笺:“执其手与之约誓,示信也。言‘俱老’者,庶几免于难。”孔疏:“毛以为从军之士与其伍约云……于是执子之手,殷勤约誓,庶几与子俱得保命,以至于老,不在军陈(阵)而死。”二、夫妇情说。王肃、朱熹的解说已见前注。

[郑玄战友情说译]不管是死是生,都要跟你们辛苦共处,危难相救,结成相亲相爱的友谊。我握紧你们的手,希望跟你们都能保住性命,都能活到老,不要死在战场上。

[孔颖达战友情说译]不管是死是生,都要跟你们辛苦共处,危难相救,以保住一伍五人的数目。我握紧你们的手,希望跟你们都能保住性命,都能活到老,不要死在战场上。

[王肃夫妇情说译]我愿跟你同生共死,吃辛吃苦也不相离弃,永远成双作对。但愿我能握着你的手,跟你相互扶持,一起到老。

[朱熹夫妇情说译]不管将来是死是生,也不管将来是聚是分,当初成婚之时,就跟你约誓,不相忘弃;还说过要握着你的手,白头偕老。(“生死契阔”从马瑞辰解释)

[战友情说章旨]本章是从征之士向同伍战友陈述要互相救助以各各保住性命的话。

[夫妇情说章旨]本章是从征之士思念妻子,回想当初成婚之时向妻子所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的誓言,想到现在可能就要死在战场上了,不胜悲伤。http://s5/mw690/8e017946td44f45e52e64&690
极也。’”又云:“使性命得申极。”《诗集传》:信与申同。”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引其子王引之曰:“信之通作申,犹申之通作信也。”信、申(伸),谓守信也。

[郑玄战友情说译]唉呀同伍战友大家离散远去了,不与我互相救援一起生活了!唉呀同伍战友离远了,抛弃誓言不跟我相亲相信了!

[孔颖达战友情说译]唉呀同伍战友大家离散远去了,不与我互相救援一起生活了!唉呀同伍战友离远了,不跟我互相救助使我性命能够活下去了!

[夫妇情说译]唉呀现在我离你太远了,我不能跟你相聚了!唉呀现在我离你实在太远了,我不能信守“与你白头偕老”的誓言了!(活,从马瑞辰说)

[战友情说章旨]从征之士慨叹同伍战友逃散,不相救助。孔疏:“毛以为既临伐郑,军士弃约而乖散(按:离散也),故在军之人叹而伤之。”

[夫妇情说章旨]从征之士意必死亡,悲叹不能回家与妻子相聚,不能实践“与子偕老”的誓言了。《诗集传》:“言昔者契阔之约如此,而今不得活;偕老之信如此,而今不得伸。意必死亡,不复得与其室家遂前约之信也。”

《毛诗序》说《击鼓》的主旨是“怨州吁”,怨恨州吁发动战争使人民离乡背井、抛尸战场。这肯定是对的,春秋无义战。

然而读郑玄、孔颖达对末章的解释,《击鼓》的主旨却变为怨恨战友临战逃跑了。

奇怪,这个从征之士在首章里还满腹牢骚,说“我独南行”;在第二章里还说“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到末章却坚定地站在维护战争发动者的立场上去怨恨战友纷纷逃走了。这不像中国人,这像好战的倭寇了。

把一首本来容易解读的诗,讲得天花乱坠,讲得不可解,讲得人昏头搭脑,这是郑玄、孔颖达的拿手好戏。历来治《诗》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他们也不是一无是处,有的诗里的词语还是讲对的。我们今天研究《诗》,又要提防上他们的当,又不能不认真读他们的笺和疏。

《击鼓》末章,郑、孔讲错;可见第四章他们也讲错。两章的主旨,是必须绑在一块去理解的。

第四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乃爱情的誓言,这是正解。“每日上海”的微博认为“歌颂战友情”,却是上郑玄、孔颖达的当了。

相信诸君认真读了在下的“详析”,自会作出判断,毋庸烦言。

范昕先生在报道末尾引“一位专家”的话:“您可别在写什么以唐宋为背景的小说时让男女主角对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段‘情歌’,那时候的人没读过什么《管锥编》。”

那时候的人没读过什么《管锥编》,难道也读不到三国王肃的解释么?

这位“专家”调侃钱锺书先生,也调侃得太不上路了。要好好读书!不好好读书,连调侃别人的资格也没有。

 

20131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