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微课的内涵意义与建设应用
(2015-12-08 22:04:08)分类: 我的研究 |
挑战传统教学,引领教学创新
——谈微课的内涵意义与建设应用
张一春
原文刊于《江苏教育》,2015(10)
摘
关键词:微课,教学改革
随着“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快速发展,我们悄然迈进了一个“微”时代。“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知识碎片化”、“非正式学习”等等新概念扑面而来,让我们眼花缭乱,扑朔迷离。我们应该如何适应这时代的变化,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新武器来打赢教学改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呢?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成为研究者、探路者、创新者,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的大潮中,认真思考,努力实践。微课是一种符合信息时代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全新教学资源,适用于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发展,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认清微课的“七宗罪”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也可以简单地说,“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i]。微课“位微不卑、课微不小、步微不慢、效微不薄”,微课体现的是以学生认知学习和知识建构为主线的全新的教学设计和资源建设,是自主学习、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理念的实际应用。微课不是简单的教学资源形式的更替,而是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不断的微学习,从而获得大道理,小微课可以撬动教学的大变革。
微课的出现对教育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也赋予了教学新的生命力,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由于改变原有习惯与传统一般是我们不太愿意的,因此如果我们把微课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冲击和变革看作是一种阵痛的话,不妨说微课有“七宗罪”,而认清这些“罪”则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微课的意义与作用,更好地开展微课的建设。
1.动摇了教师的权威
我们过去常说“教师是一桶水,倒给学生半桶水”,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提供者,更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微课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使得学生有众多的知识获取渠道。因此,教师不再是教室和课堂的主宰者,其统治垄断的地位已经动摇。
2.改变了师生的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学生对老师是言必听,计必从,师徒关系是不能颠倒或改变的。然而,利用微课等开展的新型教学中,教师除了是学生知识的提供者以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提供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监督者、评价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牵手人与引路人。因此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相长的关系。
3.颠倒了教学的模式
微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翻转的课堂教学。许多知识性的、基础性的内容放到了课外,让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自定进度的自主学习,整理收获、提出困惑,然后到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探究协作、科学实验和完成学习任务。微课不是用在课堂上代替教师讲课的,微课是用在翻转教学模式上的,微课应用给师生增加了课堂交流互动的机会,把问题解决放在了课堂上。
4.转变了教学的使命
知识教学的价值在于转识成智 [ii](李长吉,2010),教育的使命在于人的完成(杨国荣,2011)。教学除了知识的传授之外,还有德性的培养、能力的提升和审美品格的培养。而当前在教学中普遍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其他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微课的应用,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提升了学生自己管理学习和对自己学习负责任的要求,从而将学生培养的目标从重知识转为重能力。
5.再造了教学的环境
微课主要是在移动学习环境下使用的。微课的应用,打造了学习者全新的移动学习的空间。移动学习具有可用性、联结性、情境性、持续性、个性化、学习设计、嵌入性、群体性等特点(Mike Sharples,2011),可以为学习者构建一个能够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联结、能够跨越个人学习与社群学习、能够衔接现实学习与网络学习的无缝学习(Sustainable Seamless Learning)空间 [iii],微课等工具和资源就成为了无缝学习的“学习中枢”(Wong&Looi,2010),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
6.推倒了校园的围墙
微课带来的是一种开放教育,给学生提供的大量高质量和针对性的学习资源,打开了传统教学的封闭之门,学生在校内或校外都可以进行学习,而且可以在没有教师的批评、没有家长的训斥、没有同学的讥笑的情况下愉快地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地成长。微课以及相关的辅助学习材料和学习管理与评价功能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评价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好好学习的动力和潜能。
7.改造了评价的机制
多元智能理论(HowardGardner,1983)提倡的是以全面评价为基础的“学生观”、“发展观”和“教育观”,要使评价成为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要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为一个整体,全面衡量学习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微课的应用有效地拓展了评价的手段与空间,改造了评价机制,使多元过程性评价成为可能。
二、熟悉微课的“七巧板”
许多专家学者概括总结了微课的特点,笔者也曾提出“微课的十大特征” [iv](张一春,2013)。概括起来,微课的三个最重要的条件及指标是: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和简短有效,微课必须符合这三个现时代的条件与特征。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笔者认为微课也可以理解为:可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开展短时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微学习资源。
优秀的微课能够快速有效地传递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一个好的微课,有七个必备的核心要素和组成部分,它们如同“七巧板”一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的组合和应用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特点的微课,我们在微课的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些方面。
1、准确引人的标题
微课不是一门课程,它讲解的只是某些具体的知识点,因此微课的题目必须针对具体的内容,准确明了。同时,根据心理学的原理,题目要能够产生注意力的调动,形成内在的满足感,从而转为长期记忆。这几个成分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起效,就会吸引人。微课的题目是整个微课的眼睛和主题,必须准确而又有一定的吸引力。
2、特色恰当的内容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学习材料的组织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v]。微课是在短时间之内完成的学习,因此微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精致有效,要与职业及课程特色相结合,要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要能够反映课程的特色和教师的水平。
3、创新为学的设计
微课是基于自主学习、任务驱动、基于问题的解决(PBL)等理念设计的,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教学内容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根据学习的知识建构过程和速度进行设计,创设真实、问题性、虚拟性等学习情境,体现创新性、职业性、自主性。微课的设计是微课生命力所在,是微课重心所在。
4、充分合理的技术
微课体现的是一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尽量使用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的特性,展示教学内容。同时,媒体技术的使用要合理恰当,要体现媒体优选法则,利用最经济简单的方法获得最高效的结果,不能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不是追求吸引眼球的炫技。技术是外在的,是为内容服务的。
5、精湛怡人的讲授
微课是让学生在没有帮助和指导的情况下要学会教学内容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微课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必须精湛,教学方法必须恰当,教学手段必须丰富,教学语言必须感人。微课是教师教学的精华浓缩,是教师教学风采的最佳表现。一堂好的微课应该是如春风沐浴,慧人不觉。
6、目标达成的效果
微课不是实录课展示过程,也不是研讨课介绍教学方法,微课是为学习者量身定裁的课程,微课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微课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使学习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习掌握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形成有效学习。是否达成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是检验微课的重要标准。
7、灵活多样的使用
微课是信息时代在开放、移动、共享的背景下的教学资源大家庭中的一员,它与课件、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MOOC课程等多种信息化教学资源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相互作用、相互包容,共同为教学服务。微课有着灵活的使用方法,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使用,可以在其他课程资源中应用。恰当灵活地使用微课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
三、打造微课的“七彩虹”
微课以主题突出、短小精悍、资源丰富、结构独立的本体特征,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资源结构,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可用性、适应性和再生性,满足了信息时代的学习文化,为智慧教育提供了泛在的优质的学习资源。我们在努力建设和应用微课资源时必须在七个方面加强建设,才能像七色光一样形成美丽的彩虹。
1.制定政策机制,要有顶层设计
微课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资源,它带来的是教学的变革、教师的改变和整个学校的改变。学校应该做好顶层设计,做好规划,制定鼓励教师参与微课建设的激励措施,建设适合微课应用的教学条件,营造翻转课堂等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改造传统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评估的体系。可以将微课的建设纳入到课程建设体系中去,在教师的各类评聘中建立关联机制。
2.体现职业特色,要有发展目标
微课虽小,反映的是课程的重点难点,体现的是专业的特色,服务的是学生的能力培养,展示的是学校专业和职业的发展。不管哪个层次的学校,都应该有适合学校特点和条件的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把微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目标之中。
3.重视比赛引领,要有竞争意识
以赛促建是微课建设和推广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是激励与导向。国家和省市校各级纷纷举办微课及相关的比赛活动,创造了一个全民微课建设的环境和氛围,有力的影响和吸引着教师加入。很多参赛教师表示,通过参加比赛,不仅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4.解决重点难点,要有突破入口
在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如何才能达成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认真研究课程内容,找寻教学的突破口,合理恰当地运用微课来解决教学问题。
5.加强培育规划,要有实施路径
微课是信息化教学的抓手。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要素信息化,也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媒体技术、信息应用、教学实践、评价研究等方面的有提升。许多老师对何为微课、如何制作微课还是非常陌生。因此学校对教师参与微课建设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规划和设计,提前培育,有效引导,要有具体落地的实施路径。
6.重视环境建设,要有条件装备
虽然微课是平民的、草根的,每位教师都可以参与的,但是制作一个好的微课还是需要有一定的软硬件条件和技术。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配备和建设,不要好高骛远,经济实用为好。教师也可以创造条件,开动脑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设计制作微课,将微课建设融入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去。
7.加快人才培养,要有技术支撑
学校可以组织整合相关部门和力量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技术支持团队,对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同时要大力开展相关的培训,让老师们迅速掌握微课制作的方法与技术。
微课的研究、制作、应用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乐趣,深入其中,会感受到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动力与魅力。学校在开展微课的建设与应用时,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微课建设与应用的“三原色”——三个本质原则:
1、重视但不盲从。微课是一个新鲜事物,但也不是万能的,不能盲目夸大其功能与效果。虽然微课“位微不卑”、“课微不小”、“步微不慢”、“效微不薄”,但其作用与效果也是有条件的,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不能违背科学规律。
2、认真但不轻视。微课很短,制作简单,但也不是随便制作,需要符合一定的教学理念与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严格按照制作规范和要求来进行制作。必须遵循“学术”、“心术”、“技术”、“艺术”,即要有科学性,不能有错误;要有教学设计,符合学习规律;要注重制作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要有美感和吸引力,教学是一门艺术。
3、应用但不闲置。制作微课和参赛微课比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改革与提升教学质量,既然做了就要真正应用到教学中去。“认识”、“胆识”、“知识”、“共识”,即要对微课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要有教学改革的勇气胆识,要有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有微课传播知识的共识,这样才能把握好微课,才能克服困难制作和应用微课。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把握时代脉搏,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正确理解认识微课的内涵与作用,提高设计开发微课的能力,加大微课教学的应用;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学会利用信息化技术与手段,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
[i] 张一春.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ii] 李长吉. 知识教学的使命:转识成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 2010, 31(31:5):48-54
[iii] Chee-Kit Looi.Leveraging mobile technology for sustainable seamless learning: a research agenda.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J]. Volume 41, Issue 2, pages 154–169, March 2010.
[iv] 张一春.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v] 陈巧芬.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9):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