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65@365 宋钱拾遗(4)——一枚篆书“政和通宝”铁母

标签:
转载 |
http://s7/mw690/006hCKO9zy750ZZIiMK66&690
这九种版别依次为—正字、正字退政、正字昂宝、正字阔通、正字短通、正字长宝、正字隔轮、正字广穿、正字广穿阔通。它们的钱径一般在31—34毫米之间,重量在9克上下,最重者可达11克以上。
http://s7/bmiddle/006hCKO9zy750ZZMxIq76&690
后一种为细缘细字,其钱径32.5、郭厚2.5毫米。
细部文字比较图:
http://s8/mw690/006hCKO9zy750ZZUJPF27&690
我们发现这枚篆书“政和通宝”的文字似乎是一些异常之处,篆书“政”字的“正”部分、其篆书笔顺依次为四笔——横、竖、横折上钩、竖弯钩。而这枚钱币的第二笔与第三笔连接起来,形成如下写法:
http://s4/mw690/006hCKO9zy750ZZWWzN73&690
其他,繁体“宝”字为“尔宝”,而其中“王”字写法似乎有些行书的味道,“通”的写法也与一般篆书“政和通宝”的“通”写法不同。这里不做过细的研究,这枚钱币可以称为篆书折二“政和通宝”钱的异品。
此外,此枚钱币甚为厚重,郭厚达到3毫米,且为一个镟边钱币:
http://s12/mw690/006hCKO9zy7510009Tl4b&690
所谓“镟边钱币”是指轮外边存在着极细的加工线。镟边钱币是一种特殊的钱币,表明钱币的加工过程。
“镟边钱”在北宋钱币中已有先例,在文章《“元丰通宝”小平厚重钱》,介绍一枚 “元丰通宝”镟边小平铜钱,这枚钱币的特点是极其厚重,“直径2. 30,面径2. 10,穿径0. 60,厚0. 20厘米,重5. 6克,”,重量中尚未发现如此 厚重的元丰小平钱。
在“7788收藏网”上有一枚“景德元宝四笔元!镟边!”钱币,此钱也厚重,两枚钱币的镟边比较,几乎一模一样:
http://s10/mw690/006hCKO9zy751003cRHd9&690
以上比较,我们发现,镟边钱在北宋并非个例,镟边钱多是厚重钱。
最后,将一枚通辽干坑隶书“政和通宝”介绍如下:
http://s9/mw690/006hCKO9zy751006ahyf8&690
此钱,钱径29.75、郭厚2.5毫米,重量11.03克,也为厚重钱币,不知道何故,钱币一面甚为模糊,字体偏粗,笔画之间,粘连甚多,特别是“宝”字,模糊糊,看不出字形,特别是钱币边缘有一段类似镟边的凸起之处,应该是铸造钱币制造沙模时候误将钱币正反颠倒,而未能清晰地将钱文压印在沙模所致,这种失误导致合模不够紧密,出现类似镟边的凸起之处,虽然经过锉边加工,锉边痕迹明显,但是也未能将边缘修整完整。
这枚钱币并非一般合背钱,所谓合背钱是指钱币的正反两面的钱文相同,但是除去钱币在铸造过程中,工匠有意为之,即“戏做”外,一般合背钱属于钱币铸造过程中的失误,即“错范”。合背钱除去正反面一模一样外,正反两面为不同年号钱,少见的是正反两面为同一版式钱文,但是钱文位置错位,笔者收集的“太平通宝”小平、“泰和通宝”折三钱就是如此:
http://s13/mw690/006hCKO9zy751009gEQ9c&690
在北宋钱币同一年号版别众多,合背钱也有正反面为不同版别、不同版式的情况,这种形式的合背钱更加少见。这枚“政和通宝”合背钱就是如此,一面为方头通,一面为含点通,这两个隶书“通”字的叫法是借鉴了楷书“通”字的叫法。
http://s6/mw690/006hCKO9zy75100c5sF65&690
泉友京川游侠王先生也收藏有类似的钱币:
http://s4/mw690/006hCKO9zy75100eE9R53&690
两枚应该为同模钱币,不同是磨损程度不同,这也再次说明,由于唐代之后,中国钱币铸造的基本方式是“翻砂铸造”,因此出现合背钱这种极特殊情况,出现的合背钱可能就不是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