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306@365宋钱拾遗(7)——两枚九叠篆“大观元宝”的述说

标签:
转载 |
笔者在《钱币收藏一席谈(19—6)——九叠篆钱币漫谈(六)》中谈到两枚宋徽宗时代的九叠篆书钱,其中有一枚“大观元宝”小平钱:
http://s6/mw690/006hCKO9zy7656lbvRX05&690
此后,笔者收藏到这样的小平钱,这次在这批北宋篆书大钱中有收集到一枚折十“大观通宝”九叠篆书钱,两枚九叠篆书钱,如同“乐府双璧”的《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样,表现了徽宗时代的九叠篆书的高超水平.
http://s8/mw690/006hCKO9zy7656aaGfZ57&690这两枚九叠篆“大观元宝”,这枚应该为小平大样或折二钱,直径28毫米、郭厚1.5毫米,重量约6.5克,一枚直径40.5毫米、郭厚2.45毫米,近19克,应该为小折十钱。这两枚钱币应该为不同坑口。
二者均为东北干坑红锈钱币,不同的是,折二钱,红化程度较深,包浆浓郁,而小折十钱的红化程度略浅,与上篇博文介绍的超大型篆书“政和通宝”一样,带有鎏金痕迹,
从文字上看,折二钱钱文纤细,显得婀娜多姿,而折十钱则钱文略粗,显得端庄大气。
这两枚钱币的“大”、“元”二字写法基本相同,而“观”、“宝”二字就写法互异,以“宝”字的九叠篆写法而言,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是缺上面一点的“长冠宝”,折十钱的写法与皇宋九叠篆的“宝”字基本相同,而折二钱在宝盖下的“王”、“缶”两个部分的写法中则尽显九叠篆的“九叠”的极尽婉转曲折的特点。而纤细的笔画,为这种九叠篆的书写特点的发挥创造空间。而折十钱的端庄大气的书写特点,决定了这种“婉转曲折”的写法发挥空间有限,只能通过直折的方法,展示九叠篆的特点。
这两枚九叠篆“大观元宝”应该是不同人所书写,且两枚钱币的形制不同,一枚为旋读,一枚为直读。“大观通宝”钱,其本身就有直读与旋读之分,而这两枚九叠篆“大观元宝”似乎就体现北宋“大观通宝”钱有旋读与直读两种形制并存的特点。
“大观元宝”钱,过去有元铸之说,笔者在兴安盟出土的窖藏钱币中收集到一枚鍮石折二旋读“大观元宝”钱:
http://s15/bmiddle/006hCKO9zy7656aLVUO4e&690这枚钱币究竟是否为当朝铸造,尚有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