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327@365金代钱币的研究与展望8——(系列博文之八)

标签:
转载 |
本篇博文将继续对这些钱币进行讨论。
8、东北的窖藏钱币之谜(3——兴安盟出土的窖藏钱币研究之一)
由于笔者收藏古钱币的局限型,对于这批钱币无法一一列举,只能就笔者涉及的金代、北宋钱币做一简单介绍,以抛石引玉!这种研究以笔者过手过眼的兴安盟出土的窖藏钱币为例。
(1)去伪存真
下面为兴安盟出土部分银质钱币的照片:
http://s15/mw690/006hCKO9zy76Cs1hU3s3e&690
这些钱币出土于内蒙兴安盟,同时出土有鍮石、银两种材质的钱币。上面照片中的“开运通宝”、篆书“贞祐重宝”、“大定元宝”背“折十”、九叠篆“千秋万岁”、“元光重宝”、“开皇元宝”钱的残片已经发现,这些钱币并非现在赝品。由此可以证明这些银钱也为金代铸造的钱币。
经过照片剪裁,我们得到下列秦家屯出土的“世昌通宝”、“皇德重宝”、“天阜重宝”的残片:
http://s2/mw690/006hCKO9zy76Cs1sIpj01&690
在兴安盟出土的银质钱币中,我们也找到对应的钱币:
http://s9/bmiddle/006hCKO9zy76Cs1ztAA48&690
其形制、文字写法、风格完全一致。
下面为一些银钱与残片的对应图:
http://s4/mw690/006hCKO9zy76Cs1EWFtc3&690
仅仅利用这些残片,就可以证明十多种兴安盟出土的银钱不是臆造
http://s15/mw690/006hCKO9zy76Cs201Eade&690
现在已多有发现,确定为金代钱币。
在笔者得到的残片中有两枚辽钱——会同元宝、康国元宝折三钱:
http://s11/mw690/006hCKO9zy76Csi0Azw4a&690
下面为笔者收藏的兴安盟出土的窖藏钱币中的两枚:
http://s10/mw690/006hCKO9zy76CsiI81X59&690
这两枚在秦家屯出土钱币的残片中已经发现相应的残片。
通过以上论证,我们利用“同宗互証”方法,通过在秦家屯发现的金代钱币残片,首先证明了残片本身的钱币为金代铸造或储藏的钱币,然后直接证明了含有这几种钱币的兴安盟出土的窖藏钱币为真品,又可以推广到含有这些钱币的其他窖藏钱币为真品。
(2)兴安盟出土的年号钱举例
笔者收藏了兴安盟出土的部分钱币,并且收藏了这些钱币的照片,通过分析笔者收藏的实物与照片,这些年号钱大致有如下特点:
例一、金代年号钱
在兴安盟出土的金代年号钱中既有与存世的金代钱币相同版式的钱币,基本为折三以上大钱,这里仅举三例:
http://s7/mw690/006hCKO9zy76Csk2U0m26&690
它们分别为鍮石钱——大折十“贞祐重宝”、折三“泰和重宝”;银钱——折五“崇庆元宝”。其中“贞祐重宝”已经在秦家屯发现有不少的残片。
而其中的金代年号小平钱,基本有元宝、通宝、重宝,都与存世钱币相比。或形制、或文字相悖:至今为止,我们发现了五种这种金代异品出谱年号钱:
正隆通宝、重宝;大定元宝、重宝;泰和元宝。
这批异品金代年号钱,直径基本在27毫米左右,郭厚2毫米,以铜质钱币为例,重量基本在7克以上,只有“泰和元宝”重量6克多。
下面为秦家屯出土的直读“正隆通宝”样钱、行用钱与兴安盟出土的鍮石、银质的旋读“正隆通宝”小平大样的比较图:
http://s2/mw690/006hCKO9zy76CskeVwJa1&690
下面为一组大定元宝、重宝钱,直读元宝为银钱出自兴安盟、直读旋读重宝为铜钱出自通辽,而旋读重宝钱为折十出自秦家屯、旋读元宝钱为内蒙干坑折三钱币,后两种钱币认为是金世宗大定朝所铸:
http://s10/mw690/006hCKO9zy76CsG02Qp59&690
例二、北宋年号钱
在兴安盟出土的银质、鍮石钱币,有一些类似小平大样的北宋年号钱,这些年号钱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特点,就是将某一年号的年号钱,凑成元宝、通宝、重宝组成的套钱。在内蒙、吉林等地,也发现了类似的铜质北宋年号钱。
以天圣年号钱为例,北宋天圣年铸造有“天圣元宝”钱,分楷书、篆书两种小平钱,还有折十真书大钱:
http://s3/mw690/006hCKO9zy76CsG9e6u22&690
在兴安盟出土的钱币中就有钱文基本相似的“天圣通宝”、“天圣重宝”折二钱:
http://s13/mw690/006hCKO9zy76CsGKXSI5c&690
存世钱币中有折二“天圣元宝”.但是为细缘,只有《钱通.历代钱币币值铸造及钱政文化通考》的“宋代钱币考”刊载一枚宽缘钱币与其类似(上图右)
可以看出这三枚钱币组成折二宽缘天圣元通重宝套钱。
这种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如淳化钱、太平钱等等。
http://s7/mw690/006hCKO9zy76CsULWuy56&690
又如康定钱,是北宋最为稀少的钱币,存世只有铁钱,近年来有铁母发现:
http://s16/mw690/006hCKO9zy76Ct0rPEXbf&690
仅从以上例子可以这些钱币具有如下特点:
a、按“元宝、通宝、重宝”三种名称的年号钱一体的思想,基本采用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
b、所补年号钱,在形制上模仿存在行用钱的形制,存在“元宝钱”的,所补铸的“通宝”、“重宝”均为旋读;存在“通宝钱”的,所补铸的“元宝”、“重宝”均为直读;且在钱币的边缘宽度上也极力模仿行用钱的制式。
b、所补铸钱币,在文字上基本模仿行用钱的书体风格,基本为楷书或真书,但是这种模仿只是“形似”,但是书法水平相差甚远,有些甚至是拙劣!
c、从这些仿铸的年号钱的钱文书法特征来看,钱文书写者并非一人所为,应该有多人,而从钱币的直径与厚度看 ,也非今天那种用一种模具型号,只是改变文字的现代仿铸形式,直径、郭厚、背面的形制都是不变的。因此,笔者认为这些钱币不太可能为一次集中铸造,极可能是多次、多炉铸造。
c、从这些钱币的书法特点来看,虽然极力模仿宋钱,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有北方常见的俗体文字的写法特点。
因此,笔者认为这些所谓“北宋年号钱”是他国仿铸或臆造的钱币,绝非到代钱币,从特点看,也不是中原内地铸造。
例三、几枚乾德钱
在这批钱币中,有两种、三枚与年号“乾德”有关的钱(下面钱币为东北军泉冯先生的藏品):
http://s8/mw690/006hCKO9zy76Cti8v5Ra7&690其中通宝钱,一枚直径27.0毫米 厚度1.8毫米 重量8.0克,另一枚直径27.4毫米 厚度1.8毫米 重量7.6克;而重宝钱,直径27.0毫米 厚度2.1毫米 重量9.0克
一般认为宋太祖没有铸造“乾德”钱,他只是仿效北周的“周元通宝“,铸造了“宋元通宝”钱,而前蜀后主王衍铸造有“乾德元宝”钱,根据东北出土的窖藏钱币中新发现,“乾德元宝”钱有小平与折五两种,笔者收藏有一枚秦家屯出土的“乾德元宝”折五钱(上图右)
王衍的“乾德元宝”为楷书、旋读,可以认为这批钱币中的“乾德通宝”、“乾德重宝”是仿照五代十国的前蜀的年号钱“乾德元宝”仿铸的,而不是前蜀铸造的官炉钱币。笔者在上面谈到这些年号钱的特点在乾德钱这也得到了验证!
从笔者收集的兴安盟出土的年号钱的资料看,这批钱币大致可以按年号可以分为:唐代、五代十国、北宋、辽、金、待考等六大类别。
在以后的博文中,笔者将陆续介绍其他一些钱币,研究在这些钱币中,这种规律是否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