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岩洞之慈光洞与葫芦洞

标签:
青岛崂山花岗岩原生洞花岗岩气泡洞慈光洞葫芦洞 |
分类: 爬山不论山大山小 |
崂山岩洞之慈光洞与葫芦洞
崂山岩洞很多,大多是花岗岩堆架洞(叠架洞、堆积洞)。因为花岗岩不是可溶岩,不会形成溶洞等岩溶地貌。崂山花岗岩地貌的最大特点,是上层岩体崩裂,剑峰巍峨,下层巨砾堆积,球状风化明显。崩落的巨石在山谷、山坡堆积、叠架(有些山岭上也有一些崩解后在原地堆架的巨石,还有一些大的断裂也被落入的巨石充填),从而形成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花岗岩堆架洞。去过日起石天心池和天门岭天门洞、仰口景区觅天洞等处的人都会领略到崂山这种地貌的趣味。
除此,崂山还有一种岩洞更值得一看,那就是花岗岩原生洞。
花岗岩原生洞即花岗岩气泡洞或晶洞,是地球内部岩浆挤入地壳冷凝过程中,在某些深度浅、压力低、快速冷却的环境下,有些气体或水蒸气等挥发性组分没有得到机会逃逸,成为被包裹在花岗岩中的气泡洞,有的后来又被热液活动形成的石英晶体充填成为晶洞。花岗岩原生洞形状通常为卵形,有人称其为花岗岩卵形洞。
岩浆冷凝,体积收缩,岩石产生节理。节理处易风化开裂,在外力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崩解。崂山经历了多次冰期与间冰期,寒冻风化作用和大规模重力崩塌塑造了它的基本地貌。当花岗岩卵形洞被水平节理切割,会成为岩石顶面上的坑,易积降水,加速风化,不断扩大,成为天然石臼(风化坑的一种);被垂直节理劈切,会在断崖上显现出来。有的花岗岩卵形洞被垂直节理仅切到边缘附近,古人发现后曾对其加以修整利用过。
崂山上有许多花岗岩叠架洞、卵形洞曾被道教佛教人士修整成为修炼之所,有的曾辟为道观庙宇或引发了其旁道观庙宇的修建。因此,崂山的许多岩洞具有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双重价值。
这样的景观在巨峰南侧小循环游览线上就有多处。其中,西循环线上有慈光洞与葫芦洞等花岗岩气泡洞。


慈光洞,位于自然碑西南下方,海拔746米。洞口在一悬崖峭壁下方,朝向东南。洞体呈立卵形(椭球状),高近2米,宽1.5米,洞壁光滑,上部基本保持原始状态,下部与洞口有人工开凿痕迹,并在下部洞壁凿孔,便于搭置横梁,铺上木料,用于修炼打坐,既防潮又隔凉。洞壁上刻有“慈光洞”三字和七绝诗一首:“鸟道悬崖入翠微 一龛高敞白云隈 坐乹沧海空尘世 回首人间万事非”。据介绍,为明朝高僧憨山在此静修时题刻,“慈光洞”是取“慈圣皇太后光辉照耀山洞”之意。










葫芦洞,很有趣,洞腔好似一个横放的丫丫葫芦,一大一小的双卵形洞腔连在一起,可以想象挤入地壳的岩浆在冷凝过程中,不同部位的深浅、压力与冷却速度是有差异的,这个被包裹的气泡正在向压力低、冷却慢的部位挤移,当它被挤移了大部分时,压力发生变化,岩浆也冷凝到使它再也不能移动了,就卡在这里了。

















葫芦洞前的玉清宫遗址
道教三清体现在崂山道观设立上,就是玉清宫位置最高(巨峰前怀)、上清宫居中(明霞洞)、太清宫位于山脚(下宫湾湾顶岸边)。
据说,铁瓦殿旁边也有一个卵形岩洞,名老君洞。我尚未看。
看来,巨峰这一带花岗岩大型原生洞算是比较多的。至于小气泡洞,从许多岩块的切面上可看到很多。也有许多岩块顶部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风化坑,可能就是被水平节理切割了的气泡洞,经积水加速风化,不断扩大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