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拍北海(3)——白塔与善因殿

标签:
北京北海白塔善因殿 |
分类: 行走随拍随手随心 |
随拍北海(3)——白塔与善因殿
北海公园里的建筑,最引人瞩目的是白塔,高耸于琼华岛山巅,巍峨壮美,成为北海园林的标志性建筑,其四周殿阁相连,绿荫拥簇,形成了众星捧月之势。将白塔和永安寺这种象征神权的建筑物,设置于琼华岛的重要位置上,具有主宰整个北海园林的气势,充分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此乃帝王宫苑的一大特色。
北海白塔,始建于清初顺治八年(1651),是在原广寒殿旧址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一座藏式喇嘛塔。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 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塔身正面有一盾形小龛,据说其周围是用钳子土烧制的西番莲花饰,中间为木质红底金字的“时轮咒”,即所谓“十相自在图”,是由译音为“杭、恰、嘛、拉、哇、日、呀”的7个藏文字组成,有“吉祥如意”之意。此龛俗称“眼光门”,又叫“时轮金刚门”。
康熙十八年(1679年)和雍正九年(1731年),北海白塔两次因地震倒塌,两次得以重建。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塔顶被损。在修复时,发现塔内主心木中藏有一个二寸见方的金漆盒子,盒盖绘有太极图,盒内藏有两颗“舍利”,证明此塔是一座舍利塔。
资料介绍,北海白塔全部为砖木石混合结构,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塔刹五部分组成,是一座覆钵式塔,外形与妙应寺白塔颇为相似,但更为秀丽。塔的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高大石砌须弥座,座上置覆钵式塔身。塔座边长17米,塔基为砖石须弥座,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压面石和挑檐石。
塔座上为三层圆台,中部塔肚为圆形,最大直径14米。塔身上有高大挺拔的塔刹。从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砖和石料而见不到木构架,但可见到塔的通身有306个方形青砖透雕通风孔,这是为塔木构架通风之用,以防塔内木料潮湿糟朽。通风孔的纹饰雕刻的比较讲究,图案形式也多种多样,有蝴蝶、芭蕉扇叶、喇叭花、菊花、荷花、宝相花、西番莲花等画像。白塔内部有根立木,为白塔主心木,柏木制,高约30米,从塔基处直通刹顶。刹座是一个小型须弥座,其上置由十三重相轮组成的细长“十三天”刹身。十三天之上覆以两层铜制华盖,下层周边悬14个铜铃。塔的顶端是仰月和鎏金火焰宝珠组成的刹顶。
白塔前有座小巧精致的琉璃小殿,叫善因殿,据说殿内原供奉铜质大威德金刚(俗称千手千眼佛 )一尊,有九只头、三十六只眼,三十六只手,十八只脚,现在正在修复中。善因殿每面宽4.4米,殿顶为上圆下方的双重檐,表示“天圆地方”之意。上层檐圆亭式屋面和宝顶是用青、紫铜制作的,表面鎏金,下层檐是绿琉璃瓦黄剪边的方顶。四壁外侧,用琉璃砖装饰,共镶有琉璃佛像455尊,华美而庄重。前檐装修的抱框及四扇隔扇门亦为青铜铸造。善因殿虽小,但由于精巧华丽,加之背后有高大的白塔相衬托,显得更加小巧美妙、色彩斑斓、赏心悦目,可谓佛教建筑艺术的希世奇珍。
白塔和善因殿周边是观赏京城景致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