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由于常年两地分居的原因,溪溪不能像大多数小朋友一样能天天跟爸爸在一起,虽然孩子小,感觉对父亲的依赖不像对母亲依赖那样高;虽然网络技术比较发达;虽然舅舅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也虽然电话,视频能时常对话,但终究意义不同,在现实生活里,父爱的缺失,一直是我比较担心目前却无法解决的问题。
所以为了弥补这方面的欠缺,家里有关父亲的绘本算起来不少,《爸爸的围巾》便是其中的一本,是想能借书本来寻找和积累孩子对父亲,对父爱的感觉,也许杯水车薪,也许意义不大,多么的无奈,可除此之外,自己还没有发现更好的办法。
记得去年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对于图画我第一反应便是陶土的感觉,质地不细腻,线条也有点粗。带溪溪小朋友读时,因为他不知道什么陶土之类的东西,但泥巴在乡下是玩过的,所以就直接就问:
”像不像把泥巴抹在不光滑,疙疙瘩瘩的墙上的感觉?”
“像”,小朋友很肯定的回答。
"像鳄鱼的皮肤”瞧,小朋友的思维还是蛮有意思的。
”我们家里还有没有这种书,图画看上去像这种”
“不知道”忽闪着长睫毛看着我。
”我怎么记得有这么一本呢,妈妈的感觉也是像泥巴给抹出来的“
”《彩虹色的花》“溪溪小朋友顺着我的话,拿着书认真的看了一会儿,就说出了这本书名。
由事前没多做功课,这种画法叫什么我真是不知道,画法是相同的,因为是同一个作者。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也是想到的这一本。所以还是给儿子一个表扬:"溪溪的感觉是对的,这两本书是同一个作者画的。“
看到这书名页的绿色图巾,小朋友的脱口而出的是“8”,对于“6”和“9”还经常搞不清楚的溪溪小朋友来说,这真得也就可能是8了。
可能是页的绿色太耀眼,醒目,以至于整本书溪溪都非常关注画面上的绿色,每一页都不会错过,都会边指边说“绿色的围巾””绿色的围巾“........
说实话第一次读时,我并没有对这个绿色有特别的感觉,直觉便是前后呼应,随着跟小朋友一起读,对这个绿色越发关注,这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生机和希望,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本书,突然觉得意义不同,当然这一点溪溪没有感觉到,甚至于最后一句”爸爸,不要担心,在天上看着我和妈妈吧!“也根本不明白什么意思。也由此知道,这本书以后还要读很多很多次。
读完这页时,我问:”你知道为什么把小哥哥的嘴画得这么大吗?像笑的样子。“
溪溪没有立刻回答,见他在看,我就又慢慢读了一遍书中的文字。
”我知道了,他心里美滋滋的“,说完把嘴咧得老大,“妈妈,就是这个样子”,当时直接把我笑喷了,可惜事发突然,没顾上拍下来。
"你含蓄点好不“ 我说”小哥哥哪有咧这么大,你还露出牙齿,人家是抿嘴微笑好不“
”是心里偷着乐呢“我补充道。开始纠缠这个笑,见势不好,赶紧刹车继续翻页。
我发现溪溪小朋友特别喜欢这一页,学其中的样子,两只手头两侧,张着大嘴冲着我”喂“,真是一次次又一次次的表演,被他这么一搞,我都感觉氛围不对了。
小猫在月光下看书这一页,对于右侧出现的那张猫脸,起初溪溪认为猫爸爸,可能受文字的影响,一直是”爸爸的围巾“一直重复,后来他又感觉是猫妈妈,问为什么时,并没有回答出。
“小猫宝宝这么晚还在外面没有回家,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会不放心的,这就爸爸妈妈对宝宝的爱”,我自言自语的补充。
”你知道为什么妈妈会高兴得流下眼泪吗?“读完很自然地问了一句。
"因为妈妈生病的时侯,我能自己上街买东西,我能帮妈妈做事了。“脸上隐约有一种美滋滋的表情
”妈妈,我生病得时候脸也是红色的吗?“
”生病发烧时,脸有时会红的,只是你没有发现,下次记得照镜子看下是不是红色的“,这句问得我有点措手不及,不知怎么回答合适,只能如此说了。
”小哥哥围着爸爸的围巾,做了很多勇敢的事情,虽然爸爸没在身边,但是有爸爸的围巾在,就像爸爸一直在身边一样,就像爸爸跟小哥哥一起去做一些事情。溪溪和爸爸虽然不能常见面,但是爸爸也在时刻关心着你,你做得事情他也能看到,比如爸爸知道你每天这个时候都在看书,知道你最近天天上幼儿园,也知道你不愿意睡幼儿园的小床"
"也知道我在玩玩具,也知道我在吃东西......."晕,这最关心得就是玩和吃了
越发感觉到屋檐水,点点滴的强大作用,随着每天亲子阅读的进行,理解力就是如此慢慢提升的,而且自己和孩子也越来感觉这种读后聊天的感觉,虽然这种聊时间很短,可能自己兴致正浓时,小朋友早已不在了状态,但是所说话还是能进入孩子的心里,不经意间就会表现给你看。
溪溪非常粘我的现象,我想爸爸不能常陪在身边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吧,但愿绘本能或多或少地弥补这点缺憾。
喜欢
0
赠金笔